周二,英国ARM控股公司推出了全新64位智能手表处理器设计方案Cortex-A35。
采用该方案的芯片是目前全球性能最高、功耗比最高的64位芯片,相比之前的产品功耗降低了三分之一。
除了应用于智能手表、智能手环外,还可以应用于低端手机。
ARM表示希望这一解决方案能够应用于未来即将使用手机的用户——这些用户大部分来自非洲等国家。
欠发达地区需要低成本的解决方案。
到今年年底,Cortex-A35芯片将授权给大量芯片制造商。
这是ARM首次推出针对可穿戴设备的专用CPU解决方案。
不久前,ARM还发布了GPU架构:Mali-,主要针对可穿戴和物联网设备。
作为Mali-的后继者,该架构将功耗降低了一半。
不过,考虑到内置显示功能的可穿戴设备并不算太多,因此ARM Mali-的影响并没有那么大。
针对可穿戴设备的GPU和CPU的相继发布,意味着移动芯片巨头ARM已经开始关注可穿戴市场,不再观望。
很早以前,曾经的芯片行业巨头英特尔就发布了针对小型设备的Edison芯片。
它只有SD卡大小,但却集成了处理器和MCU。
它可以在一个邮票大小的模块上支持多达 40 个处理器。
GPIO、1G LPDDR3 内存、4G eMMC、双频 Wi-Fi 和蓝牙。
今年Intel发布了新一代物联网模块:Intel Curie,它只有一个按钮大小,但却包含了Quark SE SoC、80KB SRAM内存、KB闪存以及低功耗版本的蓝牙(Bluetooth 4.0LE) ?)、电源管理IC、集成DSP和六轴传感器。
集成度越来越高,尺寸越来越小。
自从智能手机芯片芯片英特尔被ARM架构的高通超越后,它选择先飞,想要赶上物联网的浪潮。
不过,这恐怕只是英特尔的梦想。
2019年的CES上,英特尔的可穿戴设备演示产品采用了ARM芯片,引起舆论轩然大波。
这背后是英特尔在移动设备方面的先天短板。
众所周知:ARM采用的是RISC指令集系统,擅长功耗控制但不擅长性能和通用性,而Intel则是CISC指令集系统,擅长性能但不擅长功耗。
当然,两者之间存在重叠。
市场上有基于ARM的企业服务器和使用Intel芯片的移动设备。
但事实是这样的:全球95%以上的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都采用ARM架构。
虽然英特尔拥有ARM的授权(严格来说,英特尔的对手是高通,而不是ARM),并且收购的芯片公司英飞凌也使用ARM技术,但总体而言,移动设备,尤其是更紧凑的、物联网设备,ARM才是主角。
因此,尽管英特尔和联发科率先发布了物联网芯片,但ARM推出Cortex-A35对于可穿戴设备来说仍然是一个伟大的里程碑。
众所周知,可穿戴设备和智能手机之间的关系现在是配角。
可穿戴设备离不开手机。
无论是交互、数据还是计算,都极度依赖手机,Apple Watch也不例外。
原因是智能手表本身的计算能力还相当有限。
所谓计算能力包括处理能力、显示能力、存储能力、网络能力。
同时,由于可穿戴设备的尺寸有限,其电池续航时间与手机仍有较大差距。
。
这使得可穿戴设备本身对手机的依赖性极大,而且其性能和功耗也很差。
例如,Apple Watch 每天需要充电时总是会出现延迟。
解决这些问题的首要任务是提高计算能力,同时降低功耗——就像智能手机最初走的路一样。
很快可穿戴设备的计算能力将能够独立于手机而独立飞行。
不过现在还不行。
仅仅依靠Cortex-A35的新架构,让可穿戴设备“独飞”还是非常困难的。
一方面,ARM的Cortex-A35能否成为杀手级架构还有待验证。
毕竟目前还没有相应的芯片和设备。
或许还需要继续优化并推出多代可穿戴设备的架构。
PC、智能手机,每一波潮流都会伴随着芯片的不断升级。
摩尔定律仍在无形中推动着消费电子行业的发展。
ARM不可能一蹴而就;另一方面,可穿戴设备不仅需要处理器本身的优化,存储、网络、GPU芯片也需要在性能和功耗上得到提升。
这需要整个芯片行业在ARM的带领下努力奋斗。
谁将是第一款搭载 Cortex-A35 的可穿戴设备?谁将成为第一个脱离手机、单飞的可穿戴设备?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