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赋能

一场智能硬件飓风正在席卷中国,未来的“死亡”将在产品迭代

时间:2024-05-22 14:07:10 科技赋能

随着移动互联网和智能终端的快速普及,全球互联网目前正在进入新的技术变革。

以谷歌、苹果为代表的美国科技巨头在互联网以外的硬件领域扩张版图,在智能汽车、智能家居、可穿戴设备等方面频频布局,尤其是在智能硬件方面,投入数十亿美元进行收购的多个项目。

其创新和变革的力量震惊了无数同行。

一场智能硬件飓风席卷中国。

如果说2018年发布的谷歌眼镜引领了全球可穿戴设备热潮,那么随后被谷歌以32亿美元天价收购的智能温控设备制造商Nest则刺激了传统家电厂商的觉醒。

一场大规模的智能飓风从美国硅谷漂洋过海,袭击了中国大地。

近两年,从不起眼的智能路由器,到电视、机顶盒、冰箱、空调、门锁、个人手表、手环甚至自行车,日常生活中的所有家用电子产品和机械设备都在逐渐走向电子化、智能化。

并且接入互联网实现远程管理和控制已经成为所有智能电子产品的共同特征。

过去,家庭消费电子设备多为冷机,如空调、冰箱等。

然而,由于智能手机APP可以与家用电子设备进行通信,因此赋予了机器生命。

主人可以通过手机屏幕远程控制它们。

通过控制和管理所有家用电器,生活变得更加方便,机器变得更加人性化。

作为传统制造大国,中国每年出口并内销数十亿台电子设备。

然而,由于层级代理经销模式,制造商很少与终端消费者直接接触。

虽然产品畅销全球,但他们却很难知道用户如何使用产品。

情况反馈,更谈不上大数据增值。

例如,深圳厂商TP-LINK生产的家用路由器年销量超过1000万台,但很少有人知道哪些用户在什么时间使用了这些设备,也没有延伸的增值服务。

直到极路由、小米路由器等智能路由器的出现,传统路由器厂商才意识到,每年几千万的销量就意味着几千万的网民,其所能带来的附加值可能远远大于单纯的销售硬件设备。

获得的收入。

  智能硬件在产品迭代中消亡。

虽然传统硬件模式遭遇了智能硬件的巨大冲击,但包括TCL、格力、美的、联想等在内的一大批国内家电制造巨头都在想方设法向智能硬件靠拢。

然而,智能硬件热潮下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尤其是智能硬件初创企业。

许多曾经流行的品牌现在已经消失了。

智能硬件看似蓬勃发展,但实际上并没有得到消费者的广泛认可。

因此,最早的智能硬件产品如智能手表、手环、智能眼镜等还不是很普及。

其中,用户体验差成为智能硬件无法普及的原因。

直接原因。

互联网领域一个非常讨人喜欢的规则就是产品的快速迭代。

对于许多互联网产品,例如网站或移动应用程序来说,第一个版本通常非常简陋,甚至极难使用。

但是,错误通常会在发布时得到修复。

直到升级了三五个版本,用户体验才真正达到了原来产品规划的预期。

然而,硬件产品从外观设计到电路板规划、元器件采购、贴片组装、生产测试等一系列流程,涉及多个环节和众多外部人员的配合。

产品一旦定型,就很难修改和升级。

产品发布后如果发现严重的bug,那将是一场灾难。

这与软件产品的重大升级完全不同。

因此,在硬件产品上基本上很难实现快速迭代思维,这使得硬件研发的门槛远高于软件研发,需要更多的耐心来打磨产品。

做硬件显然是太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了。

软件与硬件的结合是互联网的一大趋势。

虽然互联网公司在硬件上的投入非常困难,前期往往要吃很多苦、走很多弯路,但软硬件结合是当前互联网行业的一大趋势。

毕竟纯粹的互联网已经非常成熟,没有太多想象的空间。

例如,美国最成功的科技公司苹果和谷歌,通过软件和硬件的结合取得了巨大的成果。

国内的小米、乐视也是软硬件结合的典型代表。

软件、硬件和互联网内容甚至被雷军称为“铁人三项”。

其他互联网巨头也在加速布局智能硬件。

例如,百度正在开发智能路由器、电视棒和自行车、智能筷子等产品。

腾讯也在车联网领域发力,进军互联网手机和路由器、儿童手环等领域。

等待。

过去几年,互联网巨头积累了大量的软件和内容。

现在他们迫切需要利用智能硬件工具来承载积累的内容,让互联网越来越深入地融入人们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