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看到一个人手上戴着三块智能手表,那这个人很可能就是出门问问CEO李志飞。
现在他总是戏称自己为“三个代表”。
在此之前,他还有一个外号,“聪明表哥”。
他的右手上拿着一块绿色表带的运动版 Apple Watch。
左手戴的两款手表是银色的Moto,另一款是他们即将推出的智能手表Ticwatch。
纯圆形的金属表盘乍一看可能会被外行人误认为是Moto。
但如果你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表盘变胖了,黑色的“下巴”不见了,多了一个旋钮。
“我从去年7月就开始做这件事,现在终于成功了。
”制作手表其实并不是他们的主业。
他们的优势是自然语义分析。
高级术语称为人工智能。
更接地气的例子就是让机器能够理解。
“我想去中关村附近有Wi-Fi的西餐厅吃饺子”并给出答案。
“真正的工作”从今年10月开始。
在获得红杉资本和真格基金的天使投资后,李志飞辞去了谷歌翻译项目的职务,回国创办了上海出门问问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希望打造中国版的Google Now。
年初,谷歌语音搜索的开发者雷鑫、IBM Watson的主开发者沉立斌也加入了团队。
目前,公司拥有员工100余人,其中工程师占很大一部分。
自然语义分析最适合2B业务。
向第三方开放服务不仅省时省力,还能赚钱。
不过,作为一名工程师,Mombvovo 还是希望能够将技术落地到 C 端用户。
为此,他们做了很多尝试。
最初是微信公众号和手机客户端,但年轻人使用手机,习惯使用键盘输入,所以对语音的需求并不强烈。
最后,有很多老年人使用这项服务。
后来又出现了谷歌眼镜,但由于谷歌尚未推出消费者版本,因此这一计划暂时被搁置。
智能手表的输入有限,有使用场景;苹果、谷歌、微软也纷纷入局,完成用户教育,拥有用户基础。
看来,他们一直在等待的真正机会已经到来了。
之前有Apple Watch,后来有小米Watch。
但即便如此,在外界看来,现在或许还不是制造手表的好时机。
Apple Watch 备受瞩目,首日预售量突破 100 万块,今年出货量预计将达到 1 万块。
其他制造商很难跟上。
就连谷歌去年也只售出了 10,000 台。
“我们只知道 Apple Watch 将在今年上市,所以我们决定将基本上所有的资源投入其中。
”李志飞说道。
高昂的价格和只支持iPhone,挡住了很多用户,这也是李志飞信心的来源之一。
“每次有关于 Apple Watch 的消息,就会有更多的用户来找我们购买 Android Wear 手表或者刷手表。
”另一方面,小米手表基本确定将在年底发布。
依靠小米的影响力,小米手环已经卖出了上千条。
进入“手表年”的华米,仍将是强劲的对手。
“我们的发布和交付时间都领先于小米,我们的产品不会比他们差。
”在李志飞看来,除了小米之外,拥有DuWear的百度和拥有TOS的腾讯也一样,即使真的做自己的产品手表,或者支持其他手表厂商,在产品品质上也很难超越出门问问。
出门问问于去年12月推出了智能手表ROM。
已迭代24次,粉丝超过3万,活跃用户近2万。
对于手表ROM用户来说,这是其他厂商没有的积累。
”就在采访前几天,最早让智能手表流行起来的Pebble也陷入了财务危机。
不过,李志飞并不认为Pebble作为一款智能手表,“因为它没有交互,本质上就类似于手环,只是一个通知中心。
”Ticwatch除了语音控制之外,还在手表上面增加了手势等新的交互方式。
更重要的是用户可以获得的服务,一方面是智能手表与手机关联,经常需要调用地图、生活等服务,而Android Wear系列的销量惨淡。
另一方面,出门问问与京东、滴滴打车、今日头条等建立了合作,并完成了适配产品的开发。
服务也来自第三方。
当计算设备变得流行时,杀手级应用程序往往会发挥重要作用。
比如《愤怒的小鸟》和《钓鱼大师》就是很多人早期更换智能手机的重要动机。
出门问问在内部和外部举办黑客马拉松,同时也坚持举办开发者培训活动。
目前,“每周大约发布四到五个应用程序”。
接下来,将在校内举办开发大赛,吸引中小开发者。
此外,为了丰富生态,产品设计兼容Android Wear,“移植很简单”,从Apple Watch移植到Ticwatch“也不难”。
事实上,如果有足够多的用户,人们自然会开发这些服务。
“Apple Watch 和小米手表实际上帮助我们教育了用户和开发者。
” “雷军给互联网公司打造硬件带来了福音。
”李志飞有信心他们有机会超越小米。
一切恰好都来自小米。
从软到硬,从Ticwear到Ticwatch,走的是从MIUI到小米手机的路。
至于Ticwatch的实际量产,“这都要归功于雷军,这些依赖订单的供应链厂商不想错过一个小米。
”曾为苹果、索尼、微软和戴尔做过硬件产品设计的 FrogDesign 设计了这款手表。
该产品由歌尔代工,为苹果公司代工。
许多制造商也接受组件的定制。
甚至还有一家供应链公司给了他们很大的战略投资。
把产品做到最好,是他们从小米身上学到的另一点。
除了基本实现Apple Watch和Moto的功能外,Ticwatch还制作了金属圆形表盘,重新设计了多个电子元件,并增加了旋钮交互和手势交互。
开发了近一年的Ticwear操作系统和Cubic三维UI也将移植到这款手表上。
“过程非常艰难,但最终基本按照最初的设计实现了量产,7月份就会发货。
”比生产更困难的是获取用户。
出门问问投入大部分资源、耗时一年时间打造的产品对于中国用户来说仍然是一个新品类,而且是一个“Nice to Have”的品类。
这也意味着他们必须承担起教育市场的工作。
采访时,李志飞刚从上海洽谈完合作事宜飞回北京;三天后,他可能要飞回上海,参加CESAsia推广活动,并为6月3日的Ticwatch发布会做准备。
在一年前,这位“科学家”做的事情很少。
科学家进行语义分析可以推断出用户说这个词然后说另一个词的概率,但他们无法推断出推出产品和销售之间的必然联系;即使他们做了半年的实际用户分析,他们也知道什么样的用户会在什么情况下购买智能手表?除了与京东建立战略单品合作外,最终他们决定在定价策略上向小米学习。
“这款产品的价格会比我们的成本低很多,否则如果小米手表的最终价格公布,出门问问可能会非常被动。
这个价格有利于打造爆款产品。
”去年年底,小米全球副总裁雨果·巴拉在班加罗尔表示,智能手表的合理价格会在1000元以内,小米手表的价格不应高于这个价格区间。
“如果现在还得靠融资补贴,今年你准备了多少货?” “一款好的单部手机能够达到的数量。
这对于我们、合作伙伴、开发者、以及用户来说也是一个心理门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