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赋能

低价是智能手环普及的唯一途径吗?

时间:2024-05-22 13:47:32 科技赋能

当健康、运动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热门话题时,以健康或运动功能为主要卖点的智能手环等可穿戴设备逐渐流行起来。

据统计数据显示,智能手环发展迅速——2018年,国内智能手环市场规模达到45亿元; 2018年,这一数字增至56亿元;预计2018年国内智能手环市场规模将达到70亿元,平均增速超过15%。

智能手环市场的快速发展以及众多品牌的涌现也引发了用户对产品的更多关注。

拥有一款智能手环已经成为都市白领的强烈需求,尤其是一些慢跑爱好者以及对睡眠有较高要求的消费者。

智能手环市场日趋成熟,低端和高端产品已成为销售主力。

从市场发展趋势来看,我国智能手环市场由于进入门槛相对较低,已经趋于成熟。

亚马逊中国5月发布的户外运动版图报告显示,智能化引领户外运动新趋势,运动手表、智能手环、运动相机跻身户外运动品类畅销前十名。

有研究机构分析指出,智能手环作为一种比较新的产品,在可穿戴领域受到了很多关注,销量也逐渐增加。

随着整个智能穿戴市场的快速发展,以及中国巨大的潜在消费群体——2亿追求时尚的年轻人和2亿需要健康监测的老年人,如果单条手环的价格以人民币计算的话,保守估计未来市值过亿。

市场的成熟也伴随着竞争的加剧。

在我国智能手环市场,除了微软手环、三星Gear、Fitbit等国外品牌外,还有小米、华为、曼波等众多国产品牌。

大大小小的品牌约有十几个,销售的产品有上千种。

有行业分析人士指出,智能手环市场虽然品牌众多,但也存在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那就是高端与低端两极分化严重,占据了大部分市场。

能够同时平衡消费水平和性能要求的产品可以说是凤毛麟角。

低端产品主要以小米智能手环为代表。

据称,小米智能手环的出货量已超过1万台,在中国市场的销量几乎占据主导地位。

但这样的销售主要是为了以低廉的价格吸引消费者——第二代心率检测版小米手环售价仅为79元,第一代产品更便宜,仅为79元。

随着小米智能手环的示范效应,一些国产小品牌的产品定价几乎都在几十元到几百元之间。

另一方面,高端市场已成为国外品牌的天下。

全球最大的可穿戴设备制造商Fitbit的智能手环产品几乎全部售价在1元以上;三星Gear也售价1元;微软手环的售价高达1元。

以超低价格打造超爆款,给智能手环市场的发展带来隐患。

作为低价手环的鼻祖,小米智能手环第一代产品的售价仅为79元,这也是当时市场上同类产品的价格。

大多是几百元。

这给小米智能手环带来了巨大的销量,使其产品在中国市场几乎占据主导地位。

在2019年春季新品沟通会上,生产小米手环的公司华米科技发布了新款Amazfit米动健康手环。

并宣布小米手环出货量已突破1万台,仅次于Fitbit。

全球第二大可穿戴设备制造商。

推测按照这个进展,小米手环很快就会超越Fitbit,成为全球可穿戴设备的领导者。

对于智能手环市场,华米科技CEO黄汪曾表示:“运动手环品类残酷洗牌的结果:我们和Fitbit赢了。

用不了多久,Fitbit肯定会被洗掉。

”不过,有媒体指出,由于产品价格存在差距,小米手环销量与Fitbit仍存在较大差距。

2017年,华米科技销售额突破15亿元,位列小米生态链第一;而Fitbit同期的销售额为21亿美元,约合人民币6000万元,几乎是前者的十倍!有业内人士指出,低价销售策略导致市场产品同质化严重,缺乏产品创新。

很多手环公司推出的产品几乎都只注重运动、健康的功能。

但这并不是智能手环的核心价值。

如果一味低价竞争,势必影响智能手环产品的价值挖掘。

归根结底,智能手环的未来在于场景应用。

比如在金融支付领域,替代地铁、公交、出租车等轻支付等城市卡;它取代门锁钥匙,成为整个智能家居的控制中心;融合生物识别技术,取代身份证,成为人体的身份识别钥匙;它取代了智能手机。

汽车钥匙等等……毫无疑问,这些能够为人们的生活提供极大便利的智能手环场景应用,在目前的低价竞争下是不可能实现的。

市场期待价格与性能均衡的产品出现。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认为,对于智能手环产品来说,当前的产业困境或许不能称为真正的困境,而是行业的新机遇。

经过三年的发展,如今的智能手环行业靠概念赚钱的价值放大效应越来越小,消费者也逐渐变得理性。

这种环境的变化,也促使智能手环从业者开始以更加理性的态度对待产品,即认真研究如何将目前依赖运动监测的主要功能转化为辅助功能,从而进行拓展和探索。

更大的应用程序。

价值点,而不是继续选择价格战和同质化竞争。

相应地,市场迫切需要价格和性能更加均衡的产品来不断创新产品体验和场景应用。

目前,智能手环企业大致分为三类:一是充满活力、创新的初创企业;二是初创企业。

二是华为、小米等消费电子企业;第三,京东、乐视、阿里巴巴等与智能产品相关的互联网公司。

一旦智能手环的生产理念发生变化,未来的智能手环市场很可能再次由这三类公司主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