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和一众创始人、高管出现在多家媒体面前,参加敲钟仪式。
上市首日,小米集团开盘跌2.35%,报价16.6港元,跌破17港元的发行价。
事实上,上周五有媒体报道称,小米零售黑市交易报16.38港元,跌幅3.65%。
“小米现象”的有趣之处在于,就在小米上市前一天晚上,号称永不上市的华为,其终端CEO余承东在微信朋友圈中尖锐表示,“很多企业都看重上市,??看重上市后一夜暴富。
,作为成功和伟大的象征。
企业管理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
“作为互联网营销模式和粉丝经济的‘鼻祖’,小米的模式始于魅族,但比其他的都好。
在魅族陷入困境、逐渐失去话语权的时候,小米的上市感谢口号已经火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香港、杭州、南京等九个城市,同时,小米作为国产互联网手机品牌的“老师”,“一直被模仿,却从未被超越”。
” 一位华为终端员工曾对记者表示,华为在欧洲市场的主要竞争对手是小米。
击败小米意味着华为可以集中精力与三星、苹果竞争。
虽然华为在欧洲市场起步较快,但小米仍是唯一的竞争对手。
IDC数据显示,近两年智能手机市场“零增长”,4G建设已达顶峰,5G新概念仍有时日。
在这段市场空白期,智能手机市场存量用户饱和,移动互联网红利耗尽也给未来手机市场格局带来一丝不确定性。
对于华为、OPPO、vivo等处于手机行业“领头羊”地位的企业来说,提升自主品牌的溢价能力是今年的重中之重。
不可否认,小米自有IP有自己的流量属性。
此次IPO吸引了科技、互联网、通信行业近半数人士,其吸睛能力不容小觑。
特别是6月14日,证监会发布了对小米集团公开发行存托凭证申请文件的反馈意见。
而小米暂停CDR进程并率先赴港上市,引发舆论对小米上市的关注。
一位券商告诉蓝鲸TMT记者,小米暂停CDR进程以及首日股价破发,根源在于一二级市场对小米的认知。
二级市场认为小米能够支撑如此大的估值。
疑。
未来的利润率以及未来市场增长的局限性是小米未来需要思考的关键问题。
对于暂停CDR进程对小米的影响,第一手机产业研究院院长孙彦彪表示,在全球行业低迷的背景下,大家对小米的“新物种”理念、盈利能力、盈利能力信心不足。
利润预期。
拥有小米手机或享受小米互联网服务的用户群中,80%位于中国大陆。
换句话说,了解小米和小米的真正基地在于中国大陆,而CDR却已搁浅。
同时,香港公众和资本对小米的“新物种”和“铁人三项”概念并不了解,这对小米吸收资金的能力产生了影响。
无法回答的问题 事实上,对小米IPO的定性和最完整的分析,都体现在证监会的84个问题中。
证监会公布意见当天,一位证券公司员工向记者表示,这些问题太尖锐,小米难以回答。
如果您一次没有这样做,将会有第二次、第三次,直到回答的问题符合 CDR 规定为止。
记者重新阅读了有关小米CDR的84个问题反馈。
第一,在信息披露方面。
第三十九条 小米招股说明书中使用的广告、夸张、赞美性语言和表述应当使用客观、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描述。
第四十条发行人招股说明书大量引用了艾瑞咨询的信息和数据。
请保荐机构和律师核实相关报告是否为发行人本次发行上市定制、是否为付费报告、是否为公开报告。
请客观地审查他们对性别和公正性发表的意见。
这对小米招股说明书的客观性以及数据来源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提出了根本性质疑。
第81条要求小米根据公司的主要产品、业务本质、营收占比、利润来源等,说明现阶段将公司定位为互联网公司而非硬件公司是否准确。
根据小米招股书,小米自称是一家以手机、智能硬件和物联网平台为核心的互联网公司。
但近三年,智能手机销售收入占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为80.4%、71.26%、70.28%。
互联网服务业务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分别为4.8%、9.6%和8.6%。
主要来自广告推广和手机游戏业务。
CDR暂停后,小米创始人、董事长雷军一直对媒体表示,外界不要太迷恋小米是一家什么类型的公司。
小米是互联网上的“新物种”。
强调小米的铁人三项:硬件、新零售、互联网服务。
小米是一家既能做电商,又能做硬件的互联网公司。
小米是唯一一家具备全方位能力的公司。
为什么外界如此迷恋小米的行业属性?重要原因是小米是互联网公司还是手机硬件公司,这直接影响小米的估值和市盈率。
用一位阿里巴巴员工的外行话说,如果小米说自己是一家硬件公司,那么它的估值也就只有1亿元人民币。
如果说是一家互联网公司的话,估值大概会达到1亿元人民币。
问题的关键在于,相比硬件产品,小米的互联网产品相比BTAJ来说确实还不够好。
小米庞大的用户入口并没有产生足够的流量,相关流量的变现并不亮眼。
换句话说,小米的互联网业务是其他社交、电商、游戏公司无法比拟的。
小米简直就是抓住了消费级物联网的趋势。
小米物联网只实现了一定范围内的事物之间的连接。
“小米是一家物联网公司,而不是一家互联网公司。
” “当大家都不认识它的互联网属性时,物联网才能讲述更多的故事。
”因此,小米互联网公司属性的定义背后,存在着巨大的利益驱动。
作为小米物联网的基石“生态链”。
目前,小米已投资超过9家生态链公司,其中90多家公司专注于智能硬件产品的研发和生产。
第十六条、进一步说明(四)发行人与生态链企业是否共同开发产品,说明研发支持和合作义务的财务会计方法和原则、相关技术成果的归属、技术人员的独立性。
潜在的争议; (五)发行人与生态链企业利润分成的具体确定办法。
若产品滞销且不产生利润,生态链企业自有品牌产品是否仍需遵守成本价销售要求,生态链企业自有品牌产品是否存在替代发行人贴牌生产的风险产品及发行人如何防控相关风险;证监会对其专利成果权属、风险纠纷、成本销售及定价风险等提出质疑。
生态链是小米除了手机之外的重磅赌注。
小米招股书披露,募集资金的30%将用于做大做强IoT,40%用于全球扩张,30%用于核心自主产品的研发。
抛开小米生态链的研发独立性和持续盈利能力不谈。
其生态链的“封闭”性体现在其友商OPPO、vivo、TCL的“开放”物联网生态联盟平台,以及与Homekit、百度、阿里巴巴、京东合作的海尔U+智慧生活平台,和别的。
故事的起点不同。
因为小米的生态链是建立在其投资的公司基础上的,任何一家公司都不可能把每一个产品都做得一样好。
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不可能使用小米生态链下的所有产品。
同时,互联网本身就是“开放”的,小米的属性客观上限制了物联网概念的外延。
此外,一嘉电子上市前对小米供应链的严重污染也是小米IPO前夕不可避免的事情。
第九条:MIUI操作系统的专利授权费用是否会影响公司的持续盈利能力?第三十六条 查询最近三年占营业收入2.26%、3.07%、2.75%的研发费用是否资本化。
第五十三条:问新零售概念中线上+线下场景融合是否属于炒作、是否缺少支付环节、或者受制于其他支付工具无法实现闭环。
第82项:询问小米未来继续发展互联网业务的能力。
他们一一“解构”了小米的现在和未来。
众所周知,小米的专利是其海外业务拓展的一颗“定时炸弹”。
目前还没有官方信息或文件表明小米与爱立信之间的专利纠纷已经彻底解决。
根据小米招股书,小米如果未来探索营收多元化,将无法取得预期成果。
未来收入仍将严重依赖智能手机业务。
其中,中低端机型(人民币以下)即红米系列,分别占全年销量的76.3%、75.8%、80.8%。
公开资料显示,小米在印度市场占有率高的主要原因是其“超低价策略”。
过度依赖低端车型将对品牌和企业的成长空间造成极大损害。
雷军声称的“5%硬件利润率”在第三十一条第二款中也受到质疑,“解释一下综合净利润率的计算口径,如何监管5%的综合净利润率水平,以及是否符合规定”。
机制有效。
”从人员构成来看,从销售来看,小米销售服务+管理平台+其他占比53.66%,而手机部门仅占比8.9%。
这显然与手机收入的重要性不相符。
在线上+线下的“新零售”理念下,与阿里巴巴等互联网公司的体验闭环不同,小米的新零售在支付环节仍然严重依赖阿里巴巴、腾讯等互联网公司。
正如中国证券研究所唐川所言,“二级市场有更多资源支持企业长期发展,但二级市场有自己的规则和价值观,不会屈服于估值压力”。
一级市场。
“对于一级市场的投资者来说,上市是套现的最终归宿。
对于雄心勃勃的企业来说,上市是梦想的开始。
”证监会84问打破了小米的幻想。
小米饱受诟病的“性价比”,顶着“互联网公司”的称号能走多远。
就看小米的业务未来能得到多少支撑。
IPO对于小米来说是结束还是开始,取决于小米对未来企业发展抱有什么样的“价值观”。
这是考验的开始,而不是胜利的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