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赋能

Apple Watch给可穿戴设备创业带来的七个教训

时间:2024-05-22 12:41:25 科技赋能

自诞生以来就饱受争议的Apple Watch现在需要承受更大的压力。

近日,曾预测Apple Watch发布当天在美国销量将突破100万台的第三方市场分析机构Slice Intelligence再次发布了Apple Watch销量的市场研究报告。

报告显示,Apple Watch 智能手表销量在经历 4 月份上市初期的短暂井喷后,目前已进入休眠期。

其销量暴跌90%,在美国市场断崖式下跌。

日常销售额一直低于2万元,有时甚至低于1万元,利润较低的运动版占销售额的三分之二,而豪华Apple Watch EDITION在美国的销量不到1万块元。

现在让我们回顾一下 Apple Watch 推出之初各市场研究机构对年度市场销量的预估:市场研究机构 Strategy Analytics 预测今年 Apple Watch 销量可能达到 10,000 台;德意志银行分析 分析师预测,Apple Watch 今年销量将达到 10,000 台; BMO 分析师预测 Apple Watch 销量将达到 10,000 块;摩根大通分析师预测,今年 Apple Watch 销量将达到 10,000 台;摩根士丹利分析师甚至预测 Apple Watch 销量将达到 10,000 台。

2019年Watch的销量将达到1万台。

从这些研究机构的预估中我们可以看到,虽然Apple Watch的销量预计在1万到1万台之间,但所有分析机构都对Apple Watch的销量持积极乐观的态度。

苹果手表。

但从Slice Intelligence最新的销售预测报告来看,以及苹果一改此前高调姿态,对Apple Watch销售保持沉默的举动。

预测的乐观似乎终于又回到了当前的现实。

初代Apple Watch似乎成为了苹果近年来第一个买不起的产品。

对于第一代Apple Watch来说,这无疑是“值得”苹果的青睐。

苹果给予了它很多的喜爱,为它举办了仅有的两次发布会,并采用了最前瞻的触控技术(Force Touch触控技术)、最好的机身材质(蓝宝石、玫瑰金),并以最苹果零售店的显眼位置,为其提供强有力的营销推广。

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Apple Watch尽管拥有苹果公司蓬勃发展的品牌光环,付出了如此多的努力,但它不仅没有实现其颠覆当前行业、为智能穿戴市场带来新变化的使命,而且还未能实现它的使命。

它甚至没有达到分析师所说的预期销售目标呢?个人认为,以下几个原因导致了初代Apple Watch目前的销售尴尬。

这些导致第一代Apple Watch目前销量尴尬的原因,也值得当前的可穿戴设备硬件创业者从中吸取教训,以便在可穿戴设备硬件产品的各个方面做出合理的选择和规划。

1、可穿戴设备的潮流真的来了吗?雷军常说,“猪即使顺势也能飞”。

这确实是非常有道理的。

行业趋势对产品的成败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在行业流行之前,很多企业推出了超前于时代的产品,但没有被大众接受;而当行业爆发的时候,一个不属于主流的公司,盲目加入仍然可以赚到很多钱。

这种现象已经司空见惯。

智能可穿戴设备也受到这一趋势的影响。

一方面,无人否认智能可穿戴设备是未来技术发展趋势之一;另一方面,从目前智能穿戴设备尤其是智能手表的表现来看,也让人怀疑这一趋势是否真的到来了。

不过Fitbit手环一万只、小米手环一万只的销量似乎表明,智能手环的潮流实际上已经到来,但智能手表的潮流还没有到来。

这也告诉创业者,目前智能手环比智能手表更可靠。

当然,我在这里不得不想:Apple Watch 来得还早了一点吗? 2.消费者期望过高。

在史蒂夫·乔布斯时代,苹果一次又一次地创新电子消费产品。

它带来的iPod、iPhone、iPad等系列产品改变了人们对电子消费产品的外在审美和内在体验的认知。

,甚至改变了世界。

他将创新推向了时代的顶峰,将苹果推上了创新的神坛。

群星托月,赋予了苹果巨大的光环,肩负着更大的使命,让苹果未来的每一款新产品都被我们所期待,被要求改变世界、颠覆现状。

因此,在当前可穿戴设备混乱复杂的环境下,Apple Watch作为苹果推出的可穿戴设备,自然要肩负起改变可穿戴设备世界的重担;而苹果此前的种种表态也表明其将颠覆手表行业。

接连的举措提升了消费者对Apple Watch的期待。

所以当她还拿着琵琶半掩着脸的时候,我们就产生了无限的遐想。

但当她摘下面纱,让我们看清一切时,我们发现她的外表不再独特,她的功能也不再简单可人。

Apple Watch未能满足我们的高期望,反而给我们留下了很大的差距。

这种差距首先削弱了消费者购买Apple Watch的欲望。

3、使用体验与价格不符。

Apple Watch 似乎与苹果产品的正常使用体验相悖。

以往苹果产品直观、简单的操作体验,在Apple Watch上似乎很难找到。

在刚开始使用时,你甚至很难找到从一个App返回到另一个App的方法,也很难知道如何退出一个App。

要理解它,需要做大量的探索和学习,这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成本。

Apple Watch 上应用的流畅度比 iPhone 等产品还要差,卡顿现象屡见不鲜。

更重要的是,Apple Watch 的小表盘在触摸点击操作、文字输入操作以及内部 App 的观看体验等方面都存在各种先天不足。

所有这些都使得 Apple Watch 的操作体验明显变得不那么愉快。

虽然Apple Watch的使用乐趣大幅下降,但价格依然居高不下。

其官方售价从运动版到玫瑰金版均在14万元以上。

体验与价格的不对称在苹果产品中首次出现。

在消费者越来越挑剔的今天,即使有苹果巨大的品牌光环,产品也不好用,注定很难被消费者接受。

4、关键痛点解决不够 对于可穿戴设备来说,电池续航和发热控制是关键痛点之一。

最初的 Apple Watch 似乎在这两点上都失败了。

续航能力弱一直是Apple Watch的一大短板。

虽然后续的更新比发布时的 18 小时略有改善,但它仍然属于续航较弱的可穿戴设备之一。

除了续航能力较弱之外,苹果似乎还没有解决Apple Watch的发热控制问题。

日前,有消息爆出“Apple Watch存在过热隐患,消费者上传皮肤烧伤照片”。

在苹果的体验店里,Apple Watch的体感温度确实比iPhone等产品要高,这可以说是可穿戴设备的致命缺陷。

5. 功能应该增加还是减少?苹果专门为Apple Watch打造了Watch OS操作系统。

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苹果对于其在可穿戴设备中的功能追求全面的态度。

的。

苹果或许希望可穿戴设备能够像手机一样。

只要将手机上能实现的功能插入到可穿戴设备中,就可以赋予它各种应用,让其成为全能播放器。

当然,将手机的所有功能塞进可穿戴设备无论从实践还是理论上都是可行的。

苹果和安卓智能手表都这样做,但这似乎更多是苹果和安卓制造商的一厢情愿。

消费者真的需要如此多样化的应用程序吗?这些应用在可穿戴设备上的体验真的好吗?目前,消费者在可穿戴设备上使用最多的功能无非是查看时间、记录和跟踪运动和睡眠数据。

然而,受限于前面提到的智能手表的屏幕尺寸和电池续航时间,很多添加到其中的应用程序根本没有用处。

消费者更喜欢简单、实用、高效、准确的可穿戴设备,Fitbit和小米手环的受欢迎就证明了这一点。

6、产品定位是独立的还是依赖的?虽然苹果为Apple Watch打造了Watch OS操作系统,但第一代Apple Watch仍然定位为iPhone的配件,无法与iPhone完全脱离。

但 Apple Watch 能做的事 iPhone 做不到,甚至可以做得更好。

不仅用iPhone可以做到,适配iPhone的第三方产品也可以做得很好。

作为配饰,缺乏必要性。

当然,用户对他的需求并不是刚性的。

在WWDC大会上,苹果发布了Watch OS2,让Apple Watch走上了独立之路。

我们可以期待不久的将来,也许Apple Watch会完全脱离iPhone,独立存在。

7、使用场景是否过于理想? Apple Watch功能的初衷是创造新的用户需求,让用户再次变得懒惰(连手机都懒得拿出来),或者在我们不方便拿出手机的时候确实可以使用。

为我们提供及时的提醒,实现快速通知和响应。

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有多少时候无法在智能手机上立即了解这些信息?普通消费者能参与多少连手机都拿不出来的场合?因此,苹果过于理想化了Apple Watch的作用和使用场景。

Apple Watch 的实际使用场景其实极其狭窄。

结论:分析了初代Apple Watch遭遇销售尴尬的诸多原因后,似乎有些不知所措。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第一代Apple Watch的成败并不能决定Apple Watch后续的发展。

苹果在 Apple Watch 上也有足够的试错机会和修正时间。

并且我把Apple Watch销量尴尬的原因拿出来了。

与其说这是对最初的 Apple Watch 的分析,不如说是一个给广大可穿戴设备硬件创业者一些个人建议的机会(因为广大创业者没有苹果那么多的试错机会,而你只有一次机会)。

虽然以上七个个人总结的理由可能略显低级,但我还是希望可穿戴设备的创业者看到后能够接受,并吸取第一代Apple Watch的经验和教训。

当你的创业愿景转向可穿戴设备时,你首先要做的就是抓住行业趋势。

不要过度提高消费者的期望,更不要创造自己的使用场景。

一定要找准关键痛点,下大力气去解决。

在产品方面,在产品开发上不要盲目追求完美,而是根据产品特点进行功能选择和定位,在价格和体验之间取得平衡。

如果体验超过价格就更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