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假期孩子玩手机停不下来怎么办? 7月14日,暑假第一天,中国科技馆举办的一场专题公开课吸引了众多关注。
数百名家长和孩子。
本次“DN.A网络素养公开课”邀请了著名主持人李小萌、少儿网络素养专家张海波、北京呼家楼小学校长马军、游戏制作人李涛、心理学家高轩等专家分享了自己的看法。
互联网素养。
互联网、游戏看法和青少年在线教育,并提供丰富实用的家庭互联网管理方法供家长现场讨论。
DN.A 代表数字原住民行动。
“DN.A网络素养公开课”由腾讯社会研究中心与中国科技馆联合举办。
这是腾讯DNA.A计划的第一个项目。
该计划旨在通过与政府主管部门、大学、专家和第三方机构的多方合作,为孩子们提供丰富有趣的网络素养课程和学习工具,倡导倾听、预约、陪伴等方式,让孩子们政府、企业、社会、家庭、学校共同努力,帮助和引导儿童建立科学健康的上网习惯,在数字时代健康成长。
公开课当天,来自国家网信办网络社会局、教育部新闻中心、人民日报新媒体中心、人民教育出版社、核心素养课题组的代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部、华中师范大学青少年网络心理与行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办公室、国家改革创新战略研究会、中国少年宫少儿媒介素养中心的官员和学者出席,并共同与腾讯副总裁姚晓光共同发起“DN.A计划”(数字原住民行动)。
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如何帮助孩子学会辨别利弊、管理时间、识别风险、避免网络伤害,已成为全球热议的重要话题。
在未成年人保护领域,腾讯不断探索和实践,始终以帮助未成年人提高网络素养,合理、健康、科学上网为己任。
截至目前,共推出20多个产品和项目,其中包括“腾讯成长守护平台”、“小额消费提醒服务”等一系列受到社会广泛认可的重要举措。
“腾讯DN.A计划”是腾讯在未成年人保护领域的又一重要探索和实践。
它是按照“国家网信办争当中国好网民工程”精神发起的开放项目。
今年2月,国家网信办召开推进中国好网民工程会议指出,要加强沟通协作,协调资源,形成网信部门牵头协调的局面相关部门共同管理,全社会共同参与。
腾讯希望以开放的态度,欢迎更多合作伙伴加入,共同推动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教育,提高儿童的网络素养和技能。
“DNA计划”发起人姚晓光主张“不插电陪伴”。
在一场互联网素养公开课上,腾讯集团副总裁、“腾讯DNA计划”发起人姚晓光讲述了自己少年时代的故事。
电脑还没有进入普通家庭。
仅仅因为他的爱好,父亲就花了一半以上的收入给他买了一台电脑,改变了他的生活。
“很多时候,成年人对未来的变化不像孩子那么敏感。
”回望自己的来历,姚晓光这样说道。
姚晓光是很多程序员的偶像。
如今,当他自己也成为了父亲,当互联网走进了普通人的生活时,姚晓光对于如何把握孩子与互联网的关系有了新的感受。
他用自己作为儿子和父亲的经历来教导现场的观众。
家长和孩子都提出了合理可行的建议。
姚晓光给家长的建议是,“相信并理解你的孩子,给他们足够的空间和勇气去探索未知”、“珍惜他们宝贵的好奇心……不要熄灭他们强烈幻想和感受的能力,给予他们支持和支持”。
让他们更加勇敢地探索未知的世界。
”他对被称为“数字原住民”的2000后孩子有两条建议:“让你的好奇心引领你探索整个数字世界,发现并创造属于你的数字世界。
”自己在探索新的可能性,但同时对互联网不感兴趣“要注意健康和时间管理”,“在屏幕前不要超过两个小时”。
姚晓光认为,促进和提高未成年人的网络素养,不仅是企业、社会和家庭的责任,也是关系到互联网和人类发展的重大问题。
它决定了什么样的互联网未来我们将塑造。
“对于在数字化浪潮中感到焦虑的家长、老师和孩子来说,腾讯有责任介入并做点什么。
姚晓光表示,这就是腾讯牵头推出“腾讯DN.A计划”的初衷。
一方面,希望为焦急的家长和教师提供急需的网络素养教育研究成果、实践方法和相关课程。
另一方面,我们也希望汇聚更多的声音和力量来关注未成年人的网络素养教育,深入思考、行动起来。
公开课上,姚晓光给孩子们寄去了一封信。
他在信中表示,腾讯“DNA计划”提出了一项倡议——“每周一小时,不插电陪伴”。
希望孩子和家长同意放下手机等电子设备至少一段时间。
每周一小时一起读书、一起玩耍,多领域专家参与公开课,分享网络素养教育实践。
教育探索者李小萌、儿童媒介素养研究员张海波、游戏设计师李涛、心理学家高轩、教育家马军结合自身经历,从不同角度分享了他们对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作为一名6岁女孩的母亲,她感触颇深,“正因为我们是初为人父母,所以才要学习。
在女儿成长的每个阶段之前我都会做一些功课。
当她遇到某些情况的时候,我就已经具备了突破关卡、打怪的技能了。
设备。
“在如何处理孩子与网络的关系方面,经过不断的搜索、整理、与朋友的交流以及她的育儿理念,李小萌逐渐形成了一个系统的观念:网络和电子设备不是洪水猛兽;如果孩子过度依赖电子设备、设备,首先需要改变的是父母;如果家庭里有爱流动,就不会有网络成瘾的青少年。
中国少年宫协会媒介素养教育研究中心一直在做儿童网络行为的研究,他认为,在数字时代,很多传统的教育方法和内容在处理代际冲突方面效果不佳,需要新的方法和内容。
张海波在总结了孩子数字化成长的基本特征和规律后,向家长介绍了家庭网络素养建议。
:及时了解孩子的网络生活;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尽早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及时提高儿童的网络素养;成为屏幕前孩子们的好榜样。
此外,张海波还倡导父母与孩子签订“亲子协议”,共同成长。
上学时,游戏设计师李涛因为沉迷游戏与父亲发生争吵。
长大后,他开始自己制作游戏,并成为了一名父亲。
在处理孩子与游戏的关系时,李涛不想重蹈小时候的覆辙。
他和孩子们有一个游戏协议:他会告诉他们,游戏是一种常见的娱乐方式,他们不应该感到内疚或过度崇高;孩子们学会安排时间并用游戏作为奖励;帮助选择高质量的游戏来玩。
李涛告诉现场的家长,孩子的生活中应该有游戏,但不仅仅是游戏。
“内心丰富的孩子是不会沉迷于游戏的。
”高轩,博士慕尼黑大学心理学家、心理学家从心理学角度评价了李涛的经历。
她表示,要处理好孩子与网络的关系,首先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父母的陪伴、引导、关注”。
“沟通是孩子最重要的资源。
”她建议家长要做好孩子的榜样,与孩子保持沟通,提供优质陪伴,引导孩子联系现实生活,为孩子选择好的游戏,同时与孩子达成约定时间。
制定明确的游戏规则。
呼家楼中心小学校长马军的题目是“让互联网帮助孩子成长”。
她带来了呼家楼中心小学学生的多个生动案例:利用移动互联网搭建智慧阅读系统;将物联网研究成果应用于学校温室水循环系统;开发移动停车APP,解决北京停车问题;口吃的孩子通过在线脱口秀节目登上了 《我是演说家》 和 TED 讲台。
马军表示,在落实呼家楼中心小学提出的PDC(Project-Driven-Create)教育理念过程中,互联网成为帮助学生提升核心素养、形成关键能力的重要载体和环境。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的积极作用,这不完全是限制和禁止,而是引导和信任。
”开展一系列网络普及工程,开启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探索。
近年来,腾讯社会研究中心一直关注数字时代未成年人保护、网络素养提升等问题。
年末,中心推出了《家长游戏指南》,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家长提供了如何引导孩子健康玩耍的建议,受到了家长的热烈欢迎。
在本次公开课中,腾讯社会研究中心与多个合作伙伴联合推出了一系列针对未成年人的网络素养项目:与中国青少年宫协会媒体素养研究中心主任张海波联合推出,《家庭网络素养教育指南》,通过分析数字时代孩子的成长之路 为担心无法掌握孩子与互联网关系的家长提供简单的操作指南,包括数字成长的特点、互联网成长轨迹和关键时期、互联网关键点不同年龄段孩子的行为习惯。
与华中师范大学青少年网络心理与行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联合成立儿童青少年网络素养研究中心,合作开展儿童青少年网络素养课题研发;腾讯社会研究中心还将与人民教育出版社展开长期合作。
合作出版青少年网络素养图书,共同普及网络素养教育资源。
作为一家“科技+文化”的企业,腾讯在未成年人保护、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方面不断探索和实践。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腾讯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已连续两年在两届全国人大会议上提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建议。
腾讯互动娱乐事业群、移动互联网事业群、网络媒体事业群等部门相继推出了多项与未成年人保护相关的产品和项目。
“成长守护平台”、“健康游戏系统”、“腾讯游戏防沉迷系统”是近两年推出的重点项目,得到了家长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
据统计,截至今年6月,“成长守护平台”已绑定账号超过1万个,覆盖腾讯旗下所有游戏。
绑定账号的孩子玩耍时长下降了25%,充值率下降了16%。
至 37%。
腾讯近期推出的新机制——“未成年人消费提醒服务”也引起了广泛关注。
对于疑似未成年人的游戏消费,如果最近30天内任意时间累计消费达到1万元,腾讯将尝试联系支付账户所有者进行提醒确认。
在7月14日的互联网素养公开课上,腾讯还展示了众多内外部产品。
内部产品包括腾讯新闻少儿版、腾讯电视少儿版、小企鹅乐园、成长守护平台、未成年人家长服务平台“少年灯塔”、腾讯叮当与优必选联合打造的智能教育机器人Alpha Ebot;外部产品有青少年在线人文教育平台“博雅小学”、少儿课外英语学习网站“阿乐奇”、探索未来教育的公益项目“青少年助学计划”等。
在公开课上,腾讯还与人民日报客户端联合设计推出了一款功能游戏《子曰诗云》。
这种功能性游戏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
它以唐诗宋词为基础,为游戏增添了匠心和互动。
搭配泼墨山水的国画风格,让您将最美的古诗词弹奏于指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