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赋能

AI会吓跑英语系新生吗?别担心,我们永远都是懒蚂蚁

时间:2024-05-22 11:24:44 科技赋能

AI翻译总是让人兴奋。

9月12日,一封签名信在网络上疯传。

某大学英语系一年级新生向校长喊话,建议学校取消外语专业,要求换系、换专业。

言语诚恳而笃定,看起来并不像是一场闹剧。

如图(来源:网络),他的口号之所以是这样,是“未来,人们需要的不是翻译,而是译者”,英语系没有未来。

确实,在人工智能的支持下,机器翻译变得越来越“人性化”,翻译质量也得到显着提升。

在一些公共场合,人工智能同声传译也已经出现。

虽然质量不好,但是翻译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

至少它摆在桌面上,对翻译从业者的威胁是客观的。

然而,即便如此,对于英语系的新生来说,把这种“威胁”变成“恐惧”或许也说不通。

人工智能翻译和人类翻译之间的关系可能与通常的舆论或想法不同。

人工智能翻译已经存在很长时间了。

英语系新生怕什么?人工智能翻译并不是什么新鲜事。

作为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最热门的领域之一,它在软件和硬件层面都有很多应用。

新生们此时对AI翻译感到担忧,这或许表明AI翻译与过去有了一些不同。

经过对多款智能硬件终端的简单试用并结合官方宣传,响铃的原因可能已经找到了。

1、线下带来更强的“心理冲击”。

我首先搜索了公开信中提到的翻译宝,发现目前市面上只有一款带有“翻译宝”字样的智能翻译硬件产品,叫做“搜狗翻译宝”。

实际测试发现,搜狗翻译机可以实现中、英、日、韩语之间的离线翻译。

查看官方的功能说明。

搜狗声称“离线机器翻译技术采用业界领先的模型压缩和加速技术,并应用云能力,基本无损失”。

到本地翻译机……将当前离线翻译模型的大小压缩10倍以上,解码速度提高5倍以上。

”听起来很神秘,但实际上意味着把云端搬到了云端。

智能终端以某种方式独立运行,可以实现中国人经常接触的四种语言的实时翻译:中文、英文、日文和韩文。

对于普通人来说,这对于现在的出国旅游、出差等场景来说是非常实用的,毕竟在国外并不是随时都能上网的,而且还可以进出酒店、景区、公共场所。

等等,无论是观光、购物还是转乘,在断断续续的网络连接下,离线模式比需要云支持的应用程序或硬件更容易使用,搜狗选择这四种语言可能也是考虑到最大化场景。

应用程序。

但对于翻译从业者来说,“去云化”意味着智能终端的独立性得到加强,成为具体的存在。

如果说过去使用云端并不是什么可怕的事情,那么仅仅离线完成翻译功能就让产品成为了一个翻译整体。

这可能会让机器翻译的印象更加具体和直观,“就是这么小的一个东西,不需要网络连接”。

毕竟,连接到巨大的云就意味着能力上的胆怯,而自主完成更像是一个完全有能力的人类替代品,这可能是心理影响的最大来源。

2.语言覆盖或超出预期 一般来说,应用程序或翻译器可以处理多种语言,这对大多数人来说并不奇怪。

然而,搜狗翻译宝突然创造了42种语言进行翻译。

在通常的在线翻译模式下,可以支持泰语、法语、阿拉伯语、波兰语、丹麦语、德语、俄语、芬兰语、荷兰语、葡萄牙语、瑞典语。

英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印地语等语言。

一方面,翻译几十种语言对于人类来说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科技大显身手,对只学英语的新生影响很大;另一方面,如果有一天所有这些在线翻译语言都被压制进入终端,这样的产品无异于怪物级别的存在,但这也并非不可能。

3、“不知不觉”的准确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在接触人工智能翻译之前,很多人并没有抱有太高的期望,但接触后却会感叹“已经这么神奇了”。

读懂英语系新生公开信全文大致体现了这个意思。

对此,市场上各种翻译产品的实际测试结果如下: A、从中文到英文(一般用于查询场景),可以看到几个翻译源都翻译了专有名词“威斯敏斯特教堂” ,但在句子结构上,Google用“What”来对应“what”,这与中文不太相符。

……的表达方式是什么?有道用美食来表达美食,但这个词过于注重菜肴,不适合探索美食的场景;科大讯飞的can be句子结构主要集中在“can”两个字,太中国化、繁琐。

总体来说,搜狗翻译机稍好一些。

B.英汉翻译(一般用于理解国外场景或回复)。

显然,科大讯飞的“迂回”比“迂回”更正宗,但和有道一样,并没有体现“何时”的情况;谷歌翻译 太“专业”了,“千行”写得非常好;搜狗翻译对意思的理解比较准确,但它对“迂回”的理解像谷歌、有道一样太专业了。

这句话最地道的翻译可能是“当你到达环岛时,就继续向前走”。

几种产品都有各自的优点和缺点。

无论如何,每个译者的准确率都变得比预想的要高。

尤其是由搜狗翻译宝这样的智能终端独立执行时,心理影响可能会更加明显。

再加上多语言覆盖和更直接的线下功能,新生的担忧或许可以解释。

新生即将退学,这不能归咎于AI新生的大声疾呼。

然而,虽然这是人工智能造成的,而且这种恐惧是对的,但人工智能不应该承担责任。

1、AI翻译,表面上的“替补派”,暗地里的“协作派”。

人工智能是“代替人做人能做的事”,还是只是做“人做不到的事”作为辅助?关于人类技术的存在,“替代者”和“合作者”之间的争论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

英语系一年级新生被终端硬件产品吓倒只是表面现象。

根本原因在于,他和大多数人一样,认为AI机器翻译是顽固的“替代派”,相信AI威胁论。

从技术发展、技术价值、技术实现的角度来看,这似乎是正确的。

不过,AI机器翻译本质上可能是一所“协作学派”:一方面,AI翻译本身也需要大量翻译人员输入基础能力。

要克服“信、达、雅”,仅靠数据和算法是不够的。

在智联招聘、老板招聘等渠道上,经常可以发现搜狗、网易等各大移动翻译公司正在招聘翻译人才。

另一方面,AI翻译一直是辅助定位。

例如,在一些会议中,人工智能同声传译辅助人工传译,让与会者有更多渠道接收语音信息,实现协作价值。

9月17日在上海召开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就是这样。

2. 翻译行业本身面临困难,人工智能或许能提供帮助。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在金融科技浪潮下,人工智能已经应用于财务管理、信贷等诸多金融方面,“取代”了很多工作岗位,但金融专业人士却寥寥无几。

学生们跳出来说人工智能会毁掉他们的工作。

毕竟翻译行业本身就比较不稳定,面临着艰难的困境。

准入制度和岗位保留制度的缺失,导致翻译服务机构和个人素质良莠不齐,市场混乱无序。

而且,大多数委托单位对翻译的定位是“交出一种语言+钱=收回另一种语言”。

谁知道?谁出的价格最低,谁就得到它。

据上好嘉译调研,目前我国平台化翻译服务机构数量较多,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少数城市。

不正常的竞争和拉皮条等行为,将劣币驱逐出市场,驱逐良币。

最终,价格质量双双下降,形成恶性循环。

在年度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中,翻译专业名列前茅。

用AI作为挡箭牌显然是不公平的。

而且,从某些角度来看,人工智能的介入甚至可以促进翻译行业本身的发展:A.提供新的工作场景。

人工智能翻译需要大量翻译人员,未来翻译人员也可以加入人工智能发展的浪潮。

B.淘汰“落后产能”。

AI目前解决的是基础层面的沟通,淘汰市场上那些只用小伎俩的“劣币”,清理行业。

C. 改变市场认知。

AI热点话题的介入,让翻译行业有机会形成更加客观的公众认知,改变只求低价的局面。

竞争错位?只有死路一条。

对于真正有兴趣从事翻译行业的人来说,如何去做是大多数人心中的困惑。

其中,“错位竞争”是很多评论者青睐的观点,即人工智能做低端翻译,人类做高端翻译。

这种说法很务实,但试图用错位的竞争来应对人工智能翻译,可能只会走入死胡同。

1. 翻译无国界。

错位竞争的前提是翻译有明确的边界和“高端翻译”的安全区。

否则,错位就只是一种“想象”,而不是真实存在。

不幸的是,翻译可能根本没有界限。

比如导游翻译就是所谓的低端工作,提供最简单的沟通。

但如果导游接待真正热爱艺术的游客去卢浮宫,需要翻译的内容肯定会超出基本翻译的范围。

相反,法律条款的翻译被认为是“高端翻译”,但事实上,在同一个法学流派(民法或海洋法等)中,很多条款都是通用的,除了一个很少有读不出来的内容,都是“高端翻译”。

大多数法律条款借助另一个成熟的法律体系,翻译很容易成为“低端翻译”。

因此,像搜狗翻译宝这样的产品可能在旅游场景下有高端翻译内容,而翻译法律条文的从业者有时会做所谓低端的事情。

2、AI机器翻译是从“扩散式”发展的倒退。

即便我们真的把事情列出来,找到了边界,“安全区”很快就会被AI机器翻译“蔓延”。

被发展侵蚀。

AI机器翻译的原理是不断喂入语料数据,配合算法,让机器推导出最合理的句子表达。

不同的数据库和不同的训练水平会导致AI机器翻译在场景覆盖上有客观的偏好。

有些场景可能非常准确(这段时间训练较多的那些),而有些场景的翻译很乱(那些训练较少的)。

)。

最终,AI机器翻译呈扩散式发展,先熟悉场景A,再转向场景B,以此类推。

人工智能翻译迟早会普及到所有场景。

所谓的高端市场迟早会被打破。

3、“反桶效应”才是正确的扩张方式。

既然领地永远都会被侵蚀,人工平移只有一个出路:利用“反木桶效应”继续向外扩张:木桶的缺点决定了下限,但木头中最长的木板木桶决定了它的特点和优点,也决定了它能装水的上限。

翻译速度是人类与机器之间最短的差距。

搜狗翻译机的高性能锂电池可以支持长达7天(小时)的待机,但有机生命体的人工翻译无法维持哪怕一天的实时待机。

然而,即便如此,人工智能也从未限制过人类的能力,人类翻译员可以做很多事情。

你不能指望机器翻译总是做所谓的“低端事情”,但你总能为自己找到木桶最长的木板。

当AI机器翻译可以基于同一种中间语言(比如英语)完成互译时,一些掌握多种语言的个体就可以完成不同语言之间的直译(意味着更少的损失和失真);当AI机器翻译能够准确表达艺术名画的价值时,有艺术修养的人就能够在翻译中加入人文关怀因素。

毕竟像严复这样的翻译家本身也可以是艺术家。

我们一直都是通过人工翻译找到自己的长木板的“懒蚂蚁”。

放在宏观环境中,恰恰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懒蚂蚁效应”。

1、“懒蚂蚁效应”:颠覆现实认知规律。

日本北海道大学曾做过一项观察黑蚁群活动的实验。

他们发现,在勤劳的蚁群中,总有一些“懒蚂蚁”无所事事,东张西望。

然而,当实验切断了蚁群的食物来源时,懒惰的蚂蚁“挺身而出”,带领蚁群找到了新的食物来源。

原来,懒惰的蚂蚁们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侦察”和“研究”上,以确保群体的发展不陷入危机。

一个蚁群能发展到多大,并不取决于勤劳的蚂蚁,而是取决于那些实时观察和分析环境和趋势的懒惰蚂蚁。

这种效应存在于各个领域。

总会有一些人翘首以盼,把成熟的基础工作留给更大的群体。

2.人是懒惰的蚂蚁,技术是勤劳的蚂蚁。

工业革命以来,技术不断取代人们的工作,但人们总能找到新的工作。

当这种“新工作”成熟时,它们就会被机器所取代。

早期的飞机需要钢缆传输来控制机翼。

后来,钢缆部分由机器完成。

人们只需要操作指令电传(毫不费力)。

不过,此时人们的思维从控制转向更好保障安全。

;直到液压+计算机系统控制系统问世,人类将彻底摆脱物理控制,民航的安全性、舒适性、经济性也将大大增强。

人工智能也是如此。

比如在金融市场上,人们把过去的实时行情分析交给了AI,去探索更多的投资策略可能性,创新更多的金融衍生品。

3、翻译需要主动去做一只勤劳的蚂蚁应该做的事情。

人工智能迟早会夺走人类成熟的翻译能力,去做一只勤劳的蚂蚁应该做的事情。

翻译行业能否立足,就看懒蚂蚁们做得如何了。

作为人类信息传播增加的重要渠道,不仅是语言之间,翻译本身也有太多值得研究和发展的领域。

就像科技发展一样,创新交给机器,然后再创新。

目前主流的翻译理论有严复的“新达亚”、克里斯蒂娜·诺德的“功能主义”、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等,但翻译本身的演变还没有结束。

例如“You are except”,译为“你是独一无二的”,就达到了“信雅”的标准。

机器要达到这个水平并不难。

但如果我们更进一步,翻译成“世界上不再有你”,那就微妙多了。

我们相信,总会有更好的翻译理论和方法,只是懒蚂蚁还没有找到。

更重要的是,在翻译中,人们可以将生活场景或者简单的专业场景交给搜狗翻译宝这样的产品,有机会挖掘更多的翻译价值。

比如谷歌翻译的商业模式设置,客观上进一步促进了人类信息的交流,打开了这个地球上大多数人的视野。

这种进步是全面的。

4、“不竞争”是最好的竞争方式。

懒惰的蚂蚁搬运食物的能力永远不如勤劳的蚂蚁。

当人工智能翻译涌入时,人类和机器的定位完全不同。

如果你担心搜狗翻译宝这样的产品会威胁到你自己的生存,那你无疑是在按照一只勤劳的蚂蚁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人工翻译与人工智能翻译竞争的最好结果就是达到“非竞争”的状态。

错位竞争本质上将人工智能视为一种威胁,是一种防御性竞争。

在人工智能机器翻译领域,人工翻译一直扮演着两个角色:为勤劳的蚂蚁提供成熟的能力,以及做自己的懒蚂蚁。

这是一个完全独立的立场。

与其被吓到辍学,不如想想如果人人都开始使用搜狗翻译等类似产品,人工翻译会是什么样子,作为“懒蚂蚁”你能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