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机陪伴我们的时间仅次于手机。
我们经常可以在大街上、公交车上、地铁上看到戴着耳机的人。
音乐对他们来说不仅是放松,更是娱乐。
小米是最受国内用户欢迎的品牌,其发布的产品都号称“年轻人第一……”!现在我们就来看看这款价值99元的小米耳机。
外观方面,小米圈铁耳机似乎没有太大变化。
小米圈铁耳机的音腔部分感觉很大。
金属音腔采用20道工艺打造,遵循小米活塞团队一贯的钻石设计(1more)。
切割、CD纹雕刻、拉丝、阳极氧化等工艺,可以说在外观和质感上,这款耳机都能找到很多活塞耳机熟悉的元素。
小米圈铁耳机设计有两个泄压孔,一个位于音腔的塑料填充物上,一个位于金属音腔的侧面。
它采用单面排气管设计。
尾管采用公贝塔塑料材质。
从整体手感上来说,小米圈铁耳机看上去笨重,但实际上很轻。
小米圈铁耳机独创动圈+动铁双发声单元,采用20道工艺打造金属音腔。
与上一代小米活塞耳机相比,这款耳机能够诠释更多、更丰富的音乐细节。
有网友猜测这款耳机被小米CEO雷军称为小米的“年度旗舰”产品。
或许这也意味着这款耳机将是小米明年进军高端耳机市场的主力军。
外观上,耳机的耳塞主要材质为抛光铝合金和塑料。
耳机外侧采用CD纹理工艺处理,两根耳机线均采用TPE材质包裹。
不可否认,抛光工艺让耳机的外观质感有了明显提升,但由于没有专用的收纳袋,抛光后的金属部件很容易被划伤。
瓶塞依然采用深受用户好评的婴儿级硅胶材质。
内测版仅随机赠送一对。
发售版与小米耳机一样,额外附赠了大、中、小三对塞子。
细心的朋友会发现,耳机上没有MI标志或1more标志。
相反,它是HD Audio,翻译过来就是高清音频。
这也诠释了这款耳机的主题。
声腔输出依然采用侧导式。
这个设计在小米活塞耳机第3代上就已经有了,并且一直被继承下来。
宽阔的音腔内部采用动圈+动铁设计。
自主研发的专利动铁结构,采用高精度组装技术,使单位体积更轻;专利一体式“衔铁+驱动杆”结构,无需焊接。
这些点脱落,使它们变得更强,并提供稳定的声音和低失真。
(以上为官方宣传)总体来说,这款耳机的中高低频比较均衡,三频之间的过渡比较连贯,表现也比较真实。
线材方面,小米活塞一直很时尚。
线材采用与小米活塞耳机相同的凯夫拉纤维,坚固坚韧,更耐拉扯,有效延长使用寿命。
近耳端线材采用TPE材质,可以减少与衣服的摩擦,从而减少“听诊器效应”带来的摩擦噪音。
小米动圈耳机沿用了单面线控的设计。
圆柱形线控配有长按钮,内部采用紧凑型微电脑麦克风。
这些都可以在小米活塞耳机第三代上体验到。
此外,该耳机还拥有线控麦克风,表面采用金属抛光+CD纹处理,并提供麦克风拾音和音量控制,以及电话接听功能。
据笔者亲自测试,线控功能在iPhone和iPad上不支持音量控制,但中间按钮可以“暂停/播放”音乐或“接听/挂断”电话。
完美适配Android系统智能手机。
耳机总线采用编织线包裹,末端插孔也是抛光金属。
据小米官方介绍,编织线采用凯夫拉纤维材料制成,具有韧性强、抗拉力强的特点。
小米的圈铁耳机采用动铁和动圈两种单元。
这款耳机采用了自主研发的动铁单元,主要负责高频部分,提高了高频部分的解析力。
动圈部分采用了金属复合振膜,与之前推出的小米入耳式耳机是同一单元。
这种振膜的特点是中频较厚,人声紧凑有力。
环铁结构本身就是高端风格的内在体现。
将两种技术的特点结合起来确实不容易,更何况价格降到了99元。
当然,效果只有试过才知道。
继续使用3.5mm贵金属镀金插头,可以有效防止插头接触面氧化,增加使用寿命,减少信号传输损耗。
小米圈铁耳机的调音风格更加年轻化。
从一开始就可以明显感觉到耳机低频输出充足。
低频量感和下潜都不错。
低频比较强劲,瞬态响应很快。
感觉不软。
低频解析力比较平均。
对于这款99元的入耳式耳机来说,能够达到这样的低频效果已经很不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