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IDC发布第一季度可穿戴设备市场报告显示,中国小米以数万台的出货量位居全球可穿戴设备市场第二位,仅次于排名第一的Fitbit。
作为可穿戴设备市场的新玩家,我们确实对这么快取得这样的成绩感到惊讶。
想想之前可穿戴设备厂商Fitbit的IPO所引起的关注,我们不得不思考什么样的厂商能够或者应该说在可穿戴设备发展的早期阶段很容易找到自己的突破口和立足点市场。
据IDC报告分析,低端市场(即低价)仍然是可穿戴设备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同时,IDC的这份报告称,目前40%的可穿戴设备价格低于美元。
这就是为什么前五名厂商的市场份额总和从去年第一季度的2/3迅速增长到本季度的3/4。
重要原因。
具体到小米来说,其智能手环(MiBand)的价格仅为15美元,这应该是可穿戴设备市场上的最低价格。
接下来是 Fitbit。
尽管业界因 IPO 而大力分析和吹捧 Fitbit 在可穿戴设备市场的成功,但我们根据其 IPO 招股说明书披露的数据(年营收 7.45 亿美元,销量 10,000 台)计算,Fitbit 的实际 ASP(平均售价)销售智能手环的价格约为39美元,远低于IDC报告的59美元~美元的价格。
由此来看,今年一季度全球可穿戴设备出货量排名前两位的厂商与排名第三的厂商(仅70万台)差距的最大推动力就是超低价。
。
除了上述价格驱动的Fitbit和小米之外,一季度创下美国硬件众筹记录的纯智能手表制造商Pebble也备受关注。
据统计,Pebble当年销售了70万块智能手表(今年预计为80万块)。
虽然销量远不及手环式可穿戴设备,但作为一款智能手表,这样的销量表现也可圈可点。
那么为什么Pebble能够在众多智能手表厂商中脱颖而出呢?除了美元价格在智能手表同行中较低外,我们认为主要得益于其对智能手表准确务实的理解和定位,正如其首席执行官Eric Migicovsky所说,“智能手表成功的关键在于简单”和实用性。
Pebble忠于自己的核心价值观,不会走Apple Watch的时尚路线。
将这种简单易用的理念落实到Pebble智能手表中,就是对用户最常用的核心功能进行提炼。
这与苹果和谷歌争夺应用程序的方式有很大不同。
例如,在此前的谷歌I/O开发者大会上,谷歌表示,目前其智能手表Android Wear平台上有超过10款应用程序;而在苹果第二财季财报发布会上,苹果CEO库克也表示Apple Watch目前拥有不止一个应用程序。
根据IDC的同一份报告,三星第一季度可穿戴设备(智能手表)全球出货量为60万台,排名第四。
它是唯一进入前五名的Android Wear智能手表制造商。
值得注意的是,三星目前正在生产 7 款智能手表。
虽然在整体可穿戴设备市场的出货量并不高,但由于只生产智能手表,所以仅就智能手表出货量而言,三星的表现应该是最好的。
那么三星为何能在智能手表市场站稳脚跟呢?首先,三星拥有庞大的智能手机出货量。
尽管业绩下滑,但其第一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仍达到1万台(根据Gartner统计)。
鉴于三星智能手表与三星手机之间的高度竞争,Fit即使以很低的速度,也会间接拉动其智能手表的销量。
更重要的是,在智能手表市场,三星依然沿袭了其在智能手机市场初期采取的“机海”策略。
这从前述七款已生产并销售的智能手表就可以看出。
最后是Apple Watch,目前仍在进行市场调查。
由于Apple Watch刚刚推出,IDC今年第一季度的全球可穿戴设备统计数据中并不包括Apple Watch的出货量。
市场上Apple Watch的销量统计和预测五花八门,所以找到分析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由于苹果自身的封闭生态系统,其Apple Watch将与iPhone更加兼容。
据说Apple Watch的一些重要功能必须与iPhone结合才能使用。
这就决定了,作为全球排名第二的智能手机制造商,其智能手机的影响力和出货量必然会推动Apple Watch的销量。
更重要、更独特的是一些用户对苹果产品的“感受”。
Wristly 最近对苹果智能手表用户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尽管受访者认为 Apple Watch 不是必备品,甚至有近 25% 的人对 Apple Watch 不满意,但他们仍然会购买。
看来过于强调产品实用性的负面影响对Apple Watch销量的影响微乎其微。
这无疑大大淡化了Apple Watch与其竞争对手竞争的难度。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在目前可穿戴设备的初级阶段,价格竞争力、能否准确把握核心卖点、品种多、在相关智能手机市场的影响力,只要具备其中之一,就可以才有可能在这个市场取得成功。
找到你的位置,那么下一个问题是,你占据以上哪一个?如果综合比较分析后你不同意其中任何一个,最好还是谨慎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