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由未来科学奖与香港科学研究院共同举办的“2023未来科学大奖周”(以下简称“大奖周”)孔科学院. 》)活动在香港正式开幕!为期四天的颁奖周系列活动包括10月14-15日的“科学峰会”、10月16日的“亚洲青年科学家基金项目2023年年会”、 10月17日“获奖者与青少年对话”,包括“颁奖典礼”,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科学家齐聚一堂,探讨学术前沿,参与科学活动。
未来科学颁奖周在香港举行首次获奖,意义重大。
10月14日上午,颁奖周开幕式在香港科学园举行。
研究机构、媒体参加开幕式,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先生发表视频致辞,祝贺未来科学奖八周年。
他表示,很高兴未来科学奖周历史上首次在香港举行。
活动期间,来自世界各地的100多位杰出科学家齐聚香港这座国际化、充满活力的城市。
科学与文化之间的协同作用是惊人的。
这将进一步激励年轻科学家追求卓越,有助香港成为国际化城市。
科技创新中心。
2023年未来科学奖励周活动委员会联席主席、香港科学院院长卢玉明教授致欢迎辞并表示,香港拥有多所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优秀的科学人才、支持性且快速发展的创新环境。
截至目前,未来科学奖共有35位获奖者,其中5位来自香港。
因此,本届颁奖周在香港举办具有非凡的意义。
“未来科学奖倡导‘弘扬科学,成就未来’,即用科学知识和创新的力量推动和塑造美好明天。
希望通过颁奖周期间的系列活动,能够点燃人们的热情。
”各个年龄段的人,特别是下一代人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支持、热爱和渴望。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创新科技及工业局局长、加拿大工程院院士、欧洲科学与人文科学院院士、国际医学与生物工程院院士、电机学会院士电子工程师孙冬院士出席并致辞。
他指出,香港拥有培养科技人才的优良土壤,相信在祖国的坚定支持下,香港正在全力推动科技创新发展。
孙东教授表示:“我们将继续充分发挥香港作为连接内地与世界的重要桥梁作用,促进全球科技合作。
我坚信2023年未来科学奖周将有助于进一步提高香港的科技水平。
”提高年轻一代对科学技术的认识和兴趣,在社会上营造更加浓厚的科学氛围。
” 科学峰会首日汇聚全球顶尖科学家,聚焦生命、计算机和未来农业。
作为颁奖周首日的一大盛事,为期两天的科学峰会在香港隆重开幕科学园首日科学峰会聚焦诺贝尔奖汇聚的“生命科学专场-“创造范式转变”、“计算机科学专场-人工智能”、“未来农业的植物研究”生命科学突破奖化学奖获得者Gregory Winter获得未来科学奖-生命科学奖Shankar Balasubramanian 获奖者卢玉明等十多位全球顶尖科学家共同分享前沿科学基础研究成果,共同探讨学术创新。
研讨会【生命科学专场——创造范式变革】,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副院长(研究)、李嘉诚健康科学研究所所长、化学病理学系主任由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英国皇家学会院士、香港科学院院长及创院院士、2016年未来科学奖-生命科学奖获得者卢玉明教授牵头,我们邀请2018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Gregory Winter、2022年生命科学突破奖获得者Shankar Balasubramanian、1989年加拿大盖尔德纳国际奖获得者麦德华,聚焦“抗体与抗体模拟”, 《Solexa Sequencing DNA测序方法》和《抗癌治疗研究》进行了学术分享和讨论。
卢玉明教授介绍了生命科学主讲人的科研经历和讲座主题。
他指出,生命科学是21世纪发展最迅速的科学学科之一。
1.生命科学的进步有望对人类健康产生积极影响,创造新的诊断方法,并为我们提供新的药物和疫苗。
剑桥大学三一学院院士、英国剑桥MRC分子生物学实验室荣誉退休英国皇家学会院士、2018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Gregory Winter做了题为“《抗体和抗体模拟物》”的主题演讲,聚焦“抗体疗法的技术应用”和“小抗体模拟物的开发”等,并介绍了Bicycle Therapeutics平台。
新探索、创新应用。
剑桥大学药物化学系Herchel Smith教授、2022年生命科学突破奖获得者Shankar Balasubramanian获得标题《脱氧核糖核酸:它想告诉我们什么?》,重点关注“DNA表观遗传学”、“天然和修饰核碱基”的工作进展该领域进一步分析了 DNA 传达指令的其他机制。
他说,20多年前,他与David Klenerman合作,出人意料地引导团队构想出一种快速、低成本的测序方法,并由联合创始人Solexa开发并商业化。
如今,这项技术能够对人类和其他物种的基因组进行测序,其成本和速度比我们 1997 年启动该项目时高出一百万倍以上。
多伦多及香港大学、多伦多大学医疗网络-玛格丽特公主癌症中心资深科学家、加拿大及英国皇家学会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盖尔德纳1989年加拿大国际奖获得者麦德华发表了题为“《未来的抗癌治疗目标:本末倒置?》”的主题演讲,介绍了该团队在研究中发现的四种有潜力产生新抗癌疗法的方法,即对抗癌细胞和规避抗肿瘤免疫反应。
针对肿瘤细胞用来生存的代谢适应的策略,这些适应会杀死正常细胞,操纵癌细胞对过度氧化应激的反应,并利用非整倍性。
对话环节,嘉宾们就实验室经验与收获、科研成果商业转化等话题进行了交流和讨论。
在【计算机科学专场——人工智能】上,香港浸会大学常务副校长、计算机科学系讲座教授、计算机器协会院士、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院士黄定发香港工程科学院邀请香港中国中文大学电子工程系教授王小刚、哥伦比亚大学常务副校长、计算机科学系教授周以真、系教授贾佳亚香港中文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博士生、NVIDIA高级杰出研究科学家、高级研究总监胡文梅,围绕“通用AI”模型、“可信人工智能”、“从大型语言模型到大型视觉语言模型》、《加速计算与存储数据访问》等进行学术分享和讨论。
左起:王小刚、黄定发、贾佳亚 活动中,黄定发教授表达了对演讲嘉宾和观众的感谢,并介绍了嘉宾的科研经历和课题。
香港中文大学电子工程系教授、商汤科技联合创始人、首席科学家、爵影智能汽车事业群总裁王小刚发表了题为“《创新赋能未来——从人工智能到通用人工智能》”的主题演讲。
他指出,随着2022年底ChatGPT的出现,通用人工智能(AGI)掀起了一场新的技术革命。
它打破了以往人工智能模型在专属领域的局限性,能够更高效地解决海量开放任务,有望引领新一轮产业升级。
该团队利用其SenseCore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加速“SenseNova”基础模型集下的大语言模型(LLM)和文本到图像模型的开发。
“在此期间,我们与国内多家研究机构合作,发布了预训练的LLM——InternLM,并推出了多款基于‘SenseNova’基础模型集的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套件,并已应用于金融、医疗等领域。
已在汽车、汽车等十多个行业得到应用。
”王小刚教授说。
哥伦比亚大学常务副校长、计算机科学教授周亦真发表了题为“《可信赖人工智能》”的主题演讲,从形式化方法的角度提出了提高人工智能系统信任度的新研究议程。
她表示,在可信计算领域,确保可靠性和安全性等信任属性的形式化方法已经取得了可扩展的成功。
与可信计算一样,形式化方法也可以成为在基于人工智能的系统中建立信任的有效方法。
“为此,我们需要扩展属性集,以包括公平性、稳健性和可解释性;并开发新的验证技术来处理新型人工智能,例如数据分布和机器学习模型,”她说。
香港中文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终身教授、思谋集团创始人、董事长、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学会会士贾家亚做了题为“《从大型语言模型到大型视觉语言模型》”的主题演讲。
贾佳亚教授指出,大型语言模型由于缺乏长文本处理能力,在实际使用中常常出现“失败”。
他介绍了该团队与MIT不久前发布的全新超长文本扩展技术LongLoRA。
只需两行代码和一台8卡A100机器,就可以将7B模型的文本长度扩展到100k token,并且可以扩展70B模型的文本长度。
扩展到 32k 代币;同时,研究团队收集了3k短问答语料库和9k长文本问答语料库进行混合训练,使长文本大模型也具备短文本对话能力。
这个完整的数据集称为 LongAlpaca-12k 。
NVIDIA 高级杰出研究科学家、高级研究总监胡文梅,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 AMD Jerry Sanders 杰出讲席教授,美国计算机协会院士,美国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学会院士题为“《人工智能时代的加速计算和存储数据访问》主题演讲”的演讲。
他介绍了新的GPU软件栈和系统架构,展示了GPU的工作负载能力,并展望了GPU未来的发展前景。
本次研讨会【未来农业的植物研究】由杜克大学生物系杰出讲席教授、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研究员、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董新年教授主持。
未来科学奖科学委员会,邀请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院长黄三文、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中心研究员王二涛、高彩霞研究员在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重点围绕“马铃薯产业的绿色革命”、“生物固氮与绿色农业”和“下一代CRISPR技术与作物改良”等学术分享与讨论董新年教授在演讲中指出,植物研究在现代农业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发展不仅直接关系到粮食安全,而且对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也有着重大影响。
通过改良作物品种,我们将提高粮食产量和作物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的能力,从而养活快速增长的世界人口。
通过减少对化学农药和化肥的依赖及其对人类和环境健康的不利影响,我们未来将拥有一个宜居的世界。
希望这次研讨会能够提高公众对植物研究重要性的认识,并庆祝植物研究人员的成就。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院长、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研究员黄三文作了题为“《马铃薯的重新发明》”的主题演讲。
他指出,马铃薯是世界主要粮食作物。
传统同源四倍体栽培马铃薯基因组复杂,育种进程缓慢。
马铃薯块茎无性繁殖,繁殖系数低,贮运成本高,且易携带病虫害。
“我们启动了‘优秀马铃薯工程’:基于纯合二倍体马铃薯种子繁殖的杂交育种体系研究,先后对马铃薯单倍体、二倍体和四倍体基因组进行了分析,构建了二倍体马铃薯泛基因组;克服了自身问题-二倍体马铃薯的不亲和性;揭示了马铃薯自减的遗传基础,绘制了第一个马铃薯有害突变的二维图谱,并开发了新的全基因组表型预测模型。
”黄三文及其团队成功将马铃薯从无性繁殖作物转变为有性繁殖作物,开创了无性繁殖作物育种的新范式。
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中心研究员王尔涛研究员做了题为《生物固氮助力绿色农业》的主题演讲。
他指出,氮是蛋白质、核酸、叶绿素等生命过程中关键有机分子的基本组成元素,是所有生物体所必需的。
天然氮占空气的78%。
植物是生态系统的生产者,但它们不能直接利用氮。
全球约1-2%的化石能源用于生产氮肥,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王二涛研究员重点介绍了植物与共生微生物之间的养分交换和信号识别,重点介绍了菌根共生和豆科植物-根瘤菌共生固氮,并展望了植物-微生物共生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和挑战。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高彩霞做了题为“《下一代CRISPR技术及其在作物改良中的应用》”的主题演讲。
她指出,通过对基因组进行有针对性、特异性的修饰,实现作物的精准设计和栽培,是作物遗传改良研究中的重要科学问题。
。
高彩霞教授介绍了植物基因组编辑工具及其产生的基因修饰类型、基于基因组编辑的作物育种新策略和新育种方法,以及传统育种无法实现的基于基因组编辑的作物改良的最新进展。
她表示,利用多重基因组编辑技术快速打造高抗高产小麦优良种质,为小麦白粉病抗性育种提供了新策略。
对话环节,嘉宾们就“植物研究的科学魅力”、“提高作物产量和抗灾能力”、“人工智能与植物研究的跨学科融合”、“气候变化对植物基因的影响”等话题进行了交流和讨论。
, ET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