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技术落地

3月3日,高德与60多家网约车平台联合成立“免佣联盟”,你觉得呢?

时间:2024-02-29 10:50:13 技术落地

这是因为进入垄断阶段后,滴滴自然希望尽快盈利而花掉前期烧钱留下的大坑已经被填平了,所以当市场份额基本见顶的时候,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从司机身上寻找解决方案,所以滴滴司机越来越多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因此,面对高德的强劲势头,滴滴司机自然希望在两大巨头的竞争中能够有更多的选择。

事实上,尽管滴滴垄断了国内网约车服务市场80%以上的份额,但至今仍连续多年亏损,到2018年已连续六年亏损,累计亏损390亿元,2020年初即将开始盈利,但疫情过后,盈利变得难以捉摸。

这让很多人无法理解:垄断了这么大的市场,向司机收取高达近30%的佣金后,为什么还会出现如此巨大的损失?这与近年来国内互联网企业在资本的胁迫下处于疯狂状态的事实相符。

这与野蛮生长的状态有关。

近年来成长起来的互联网巨头,都经历了短暂的默默耕耘的初创阶段,然后走上了一条从资本涌入开始的快速烧钱扩张之路。

而往往在这个时候,互联网企业会很快忘记创业的初衷,不再静下心来精耕细作主业,而是会进入疯狂追逐热点的无序扩张状态。

以滴滴为例,2018年国内业务仍存在巨大安全风险的同时,滴滴在海外市场投入了大量资源。

不仅在巴西、澳大利亚、欧洲国家进行投资,还收购了当地相关企业。

它还与日本软银成立了合资公司:滴滴出行,全面开拓日本出租车市场。

如果只是疯狂拓展海外市场,也算得上是专注于主业。

问题是,滴滴的胃口远不止于此:不仅投资了外卖、共享单车、共享公交、网络安全、云计算等其他领域,甚至金融、自动驾驶都是烧钱、有钱的行业。

无底洞。

仅2018年,滴滴就投资了25家公司。

所以,某种程度上,滴滴在2018年连续发生的两起恶性安全事件也是不聚焦主业盲目扩张的后果。

后来,滴滴因为这两起恶性事件,被各界声讨,让很多人的物品内容被迫整改,严重影响了当年的业务。

与此同时,市值也暴跌,这也可以说是后遗症造成的。

事实上,滴滴的问题只是目前国内互联网企业乱象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由于我国互联网仍处于快速发展时期。

与此同时,为了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国家制定的各项监管措施要么跟不上形势,要么处于相对“温和”的状态。

随着国内互联网市场逐渐成熟,这种无序增长的负面后果逐渐显现,国家也逐渐开始关注各项监管措施的完善。

去年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加强反垄断,防止资本无序扩张”。

同时,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司法工作,提高市场综合监管能力被确定为“十四五”期间政法工作的重点任务之一。

事实上,即使在最强调“自由市场经济”的美国,各大科技巨头也长期受到政府的严格监管。

去年,美国四大科技巨头谷歌、苹果、亚马逊、Facebook遭遇互联网史上最严厉的反垄断调查。

因此,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目前“适度宽松”的监管状态不太可能长期存在。

国内互联网巨头的“好日子”或许很快就会结束。

“高德地图”搞的“事”,就是最近与60多家网约车平台成立的“免佣联盟”。

不仅滴滴司机高兴,就连我这个只坐车不做滴滴司机的人也高兴。

如果一家公司垄断了一个行业或一个市场,只会让垄断公司受益。

这个市场的客户、企业员工,甚至滴滴司机这样的合作伙伴,都被绑在同一条船上,别无选择。

这个时候,如果有一家企业跳出来打破这种垄断,哪怕只是破解一条裂缝,让垄断巨头产生危机感,大家都会感到高兴。

毕竟,成为每个人最好的人真的很好。

高德提前向大家介绍一下这个“免佣金联盟”。

它并非始终免佣金。

相反,在工作日早上7点到9点之间,即早高峰时段,“免佣联盟”平台对司机免收佣金,收入全部归司机所有。

这项活动于去年9月进行了测试。

去年国庆、除夕期间,“高德打车”两次推出高峰日免佣金活动。

由于反响良好,“高德地图”此次联合了更多平台,共同“让事情发生”。

这个“免佣金联盟”当然不包括“滴滴出行”。

这已经不是高德第一次出来闹事了。

事实上,当高德地图决定开展网约车业务时,人们认为这是神来之笔,并为之喝彩。

你的打车软件里肯定嵌入了地图模块,所以我的地图软件嵌入打车模块是没有问题的。

不过,“高德地图”和“滴滴出行”并不是同一个品种。

“滴滴出行”是聚合网约车司机的打车平台,“高德打车”是该平台的平台。

高德地图不直接与司机签订合同。

在高德地图上,点击出租车,你会看到曹操出行、首汽打车、滴滴出行等出租车平台的车,供你对比质量和价格,有点像网约车版的飞猪。

看来,“高德地图”和“滴滴出行”并不直接竞争,还帮助滴滴吸引客户。

但高德始终提醒大家多比较产品。

滴滴并不是市场上唯一的一家。

用户和车主都有选择的权利。

网约车对于高德来说只是一项休闲业务,但在这项附带业务上,高德却一点也不谨慎。

这已经不是高德第一次偷袭闹事了。

去年我们也抢了不少出租车业务。

2020年5月20日,“深圳出租车”正式上线,并接入高德地图打车平台。

深圳近4万名出租车司机100%加入高德。

2020年9月3日,北京已有3万多辆出租车接入高德。

高德的合作伙伴包括新月联合、北方北创、北京银建、北京北汽等出租车公司。

高德地图的“好打车”计划与滴滴打车的“快新打车”计划相对立。

您觉得滴滴出行有任何威胁吗?必须有。

这是正确的。

滴滴帝国最早是由美国的Uber发明的,作为网约车的商业模式。

2012年9月,效仿Uber的脚步,推出“滴滴打车”。

2015年2月,“滴滴打车”与竞争对手“快的打车”合并,更名为“滴滴出行”,成为国内市场的主导者。

2016年5月,苹果向滴滴出行投资10亿美元。

2016年8月,滴滴出行收购Uber中国。

至此,滴滴帝国已经彻底建立,国内已经没有任何一个网约车平台可以与滴滴竞争。

但很快大家就发现,作为用户,原来的很多优惠都没有了。

作为一名网约车车主,我也发现条款越来越多,补贴却越来越少。

虽然平台需要标准化,尽管滴滴也需要赚钱。

但垄断巨头首先考虑的是自己,而不是双赢,司机和用户都无法与平台竞争。

比如,如果熟悉大数据,就可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作为用户,同一行程、同一时间段,两部手机上打车的价格是不同的。

老用户的价格高于新用户。

贵的手机的价格比便宜的手机高,折扣也比后者少。

这样的故事随处可见。

对于车主来说,佣金比例并不固定。

该平台的佣金比例是一个谜。

司机不知道乘客支付的费用,乘客也看不到司机收取的金额。

只有平台知道其中的区别。

如果你去咨询,平台客服只会按照剧本说:“根据订单性质、距离、时间的不同,每笔订单都会收取不同比例的平台服务费,具体佣金比例无法得知”。

询问了,非常抱歉。

”佣金不透明。

这就是垄断的弊端,所以我们应该为任何一个出来搅局、“闹事”的公司鼓掌。

虽然各路反王的滴滴帝国一时难以撼动,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网约车平台都死了。

只是他们无法单独与豪门抗衡。

目前共有214家网约车平台公司:T3出行、神州专车、首汽打车、易到用车、美团打车、嘀嗒出行、向岛出行、东风出行、曹操出行、如骑出行、万顺打车、花小猪出行、华里出行私家车、往返、神马专车、同凡出行、万和出行、英明出行、优车私家车、宇舟出行、优行、北地出租车等。

首汽约车、美团打车、曹操出行等巨头也纷纷入驻无论他们是否想分一杯羹,都要参与其中。

“高德地图”整合了大部分网约车平台,联合60家网约车平台推出了本次早高峰免佣金活动。

大家应该都听说过“鲶鱼和沙丁鱼”的故事。

挪威人喜欢吃沙丁鱼。

它们生活得更好,价格也更高,因此渔民试图将活沙丁鱼带回香港出售。

但无论怎样努力,大多数沙丁鱼都会中途窒息而死。

于是有人想了一个办法,把一条凶猛的鲶鱼放进沙丁鱼里。

鲶鱼不停地搅动沙丁鱼,沙丁鱼看到鲶鱼就跑了。

这样,缺氧的问题就解决了。

当我们到达渔港时,大部分鱼还活着。

这就是著名的“鲶鱼效应”。

这次,高德带着一群小鲶鱼去捕捉一条巨大的“鲨鱼”丁丁鱼。

对此我们只能说,让风暴来得更猛烈吧。

像滴滴这样的平台公司其实不存在任何核心壁垒。

只是用的人多了,它就可以垄断了。

但一旦提价或者佣金太高,挑战者就会立刻进入,所以这种公司其实很适合默默发财,不然很难赚钱。

当其他公司进入市场时,他们员工的工资会更高,所以滴滴司机会很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