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伟伟。去年的最后一天,我在B站发了这个视频:真没想到这个一个小时的视频会有这么多点击量,而且竟然是一个金币比点赞和收藏还多的视频。除了评论区的弹幕外,还有数以千计的观众评论。每条消息都代表观众的感受。里面的感受大多是总结出来的,多是表达我对自己近十年来的亲身经历的钦佩和羡慕。怎么样的故事和一些情绪?让我感到惊奇的是,我在我的视频中看到了一些自己的影子。我觉得羡慕的,不过是换一种我羡慕的方式生活罢了。现在还有人说是逆袭,我觉得不是逆袭。逆袭一般都是讲述绝地反击的故事,但我觉得这十年来,我并没有真正去过《绝地》,更多的只是随波逐流,个人的努力在大潮面前显得微不足道的时代,但由于一系列的偶然和巧合,我的力的方向恰好与波浪的方向相同。想不出一个好的词来形容这个“顺着浪的方向”,所以过年的时候一直在认真思考这个问题。一直到过年,坐在炉火前,听着家里长辈们的聊天。一位长辈问另一位晚辈:你什么时候带你女朋友回来给我们看?晚辈开玩笑说:我自己过得不好,怕没有姑娘愿意跟我。长辈说:我结婚的时候,你爷爷只有一间土房,一间烂瓦房。结婚吧,两个人一起努力,会过上好日子。当时真的很想说一句:那个时代过去了,现在不一样了。不过,终究还是没有说出口,只是把这句话咽了下去的那一刻,想明白了之前关于“浪潮”的问题。有时候看起来让人羡慕、成功的人,只是在享受时代的红利,和个人努力的高低真的关系不大。我说的时代红利指的是互联网技术和计算机科学的十年野蛮发展。在视频里,我说了一句话:我被调到计算机专业了。接着是一些表示震惊的弹幕:是的,在2012年,计算机专业并不是一个热门专业,甚至有点“被淘汰”的感觉。记得那年我被录取后,跟一个亲戚说我学的是计算机专业。他说:你是怎么学这个专业的?从此,家家户户都有电脑。到那时,每个人都会使用计算机并学习如何操作。什么?这句话虽然现在看起来好笑,但在那个时候,还没有接触到它的时候,我觉得很有道理。虽然我是转“计算机专业”,但前提肯定是我在填申请表的时候填的是“计算机专业”吧?那么问题来了:我是怎么前瞻的,怎么仔细思考的,怎么推演计算的,怎么预知未来的,想着报考计算机专业的?为了回答这个问题,今年我回老家,特地挖出了这个东西:这是我高考后一年学校发的四本书,都是和填志愿有关的。二、各学校各专业报考人数、录取人数、最低录取分数线、平均录取分数线、最高录取分数线的信息统计:我在填写志愿申请表的时候,看了这四本书,找到了大学可以填的。但是我的高考填的很好,因为我的高考成绩只比二线高13分,所以我只看二院每年招生的学校与得分线。在这种情况下,可供选择的学校并不多。最终录取我的大学是2012年刚从专科升格为专科的大学。所以那年是第一次招本科,没有过去的数据可以参考。报考的原因是觉得刚从专科升本科,录取分数线应该不会太高。填志愿表的时候,一个学校可以填六个专业,正好本科专业只有六个,我就按照报纸上的顺序一个一个填了,还勾选了“subjectto”调整”。而这六个专业,我也是通过以前的书才知道的:当时我对这六个专业一无所知。完全不知道学什么,也不知道毕业后要从事什么工作。后来进了学校才知道申请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和机电一体化工程的人数最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没有完全注册,所以我被调走了。可以肯定地说,如果这所学校没有计算机专业的本科专业,我也不会走上计算机这条路。其实我的志愿申请状态和当年大部分高考生一样,很茫然。高中的时候,学校只教高考考场要考的东西。为了这件事,我们准备了整整三年。但是现在回过头来看,如何填写志愿申请书其实是一件非常值得学习和理解的事情,而不是高考完了就发几份材料。我当初填志愿的时候,核心思想就是只要能考上大学,什么专业都无所谓。在志愿填报指南的书里,我发现有一个很多篇幅从2012年的角度分析未来的就业形势。这部分仔细阅读,发现关于计算机的提及不多,寥寥数语,总体态度乐观,但大部分都是正确的“废话”。对于当年的我来说,很难提取有价值的信息来帮我填写申请表。后来知道我考的是计算机专业,我的第一反应是,没关系,进校后可以找机会转专业,比如机械工程。你为什么想到机械?因为在那一年,或者说,最热门的专业是土木工程,其次是机械相关的专业:而且这个学校没有土木工程专业,理所当然的认为它是一个有很多的学校人们。王牌职业“机械师”变身。计算机专业,虽然也是榜上有名,但是当年的风评真的很一般,更多的是无知,就像亲戚说的:以后人人都有电脑,你还是要学什么你在做?还找到了一个叫《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的报道,里面有一句话:真像弹幕里朋友说的:土木工程最火,电脑下水道。所以十年前我转学计算机专业并不是一件特别奇怪的事情。你说这是什么?没有远见,没有深思熟虑,没有推演计算,没有对未来的预测。这纯粹是运气。难道就只是站在时代的浪潮面前,贴着屁股,等着时代拍个小耳光,然后就随浪而过了吗?我也曾经想过,如果能把它包装成一个《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故事,来体现我对未来的准确预测就好了,但现实就是这么骨感和神奇,没有这么多的预测。所以很多人,尤其是一些在校或者刚毕业的大学生,通过视频找到我,问我职业发展,未来方向,人生规划。老实说,我有资格也有能力帮你分析这些问题。这个烂摊子我自己也没有弄清楚,我的职业道路上充满了迷雾。如何为别人指明人生方向?当然,我也可以给出一些建议,但是我能给出的所有回复,纯粹是基于我有限的生活经验和职业,再加上我自己的一些经验,从我自己的角度出发。如果你问另一个人同样的问题,你可能会因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得到截然不同的答案。即使是同样的职场问题,我也可以给你分析清楚,列出一二三四点,然后说出每一点的利弊,但是当我在职场遇到完全一样的问题时,我也会暂时恐慌、迷茫,自然要寻求帮助。在自媒体的这三年里,我写了很多关于意见输出的文章,也解答了无数人的“困惑”。对于这种帮助,有时是答疑解惑,时常倾听,时时鼓励。我不是“人生导师”,或者说,我目前浅薄的经验还不足以成为“人生导师”。我只是一个幸运的人,踩到了时代的红利。这十年,我踩到了电脑的红利,所以我有一个故事,未来看起来还不错。我已经踩到了Java的红利,所以我可以继续写这个故事。踩到了自媒体的红利,才有机会把这些故事写出来让更多人看到。现在还有很多很多人涌入计算机行业。我的直觉是各种要求变高了。那个时候,如果市场情况和现在一样,我是绝对不可能有机会进入现在的公司的。我正好抓住了一个窗口期。还有很多很多人义无反顾的去学Java,欣喜若狂的涌入这个没完没了的细分领域,导致岗位紧缺,企业也因此加大了面试难度。记得我2016年毕业的时候,在北京面试。没有所谓的“面试造火箭”。那时候连JVM是什么都不知道,更不知道分布式相关的技术。我从来没有听说过它。然而现在,这些都变成了“基本问题”。也有很多人看到了自媒体的流量浪潮,觉得一些热门文章好像自己就能写出来,甚至更好。或者觉得有些很火的视频好像自己就能拍出来,甚至拍得还不错。然而,真正去做了,你会发现,这是一条“死里逃生”的路。从看似巨大的流量池中挖出一勺其实是非常困难的。但如果把时间线拉回到2014年,那是公众号的黄金时代。如果你注册了公众号,你甚至不需要每天自己写文章,到处转发,只要把版面做得更好,多做宣传,然后坚持下去,就可以积累非常可观的关注,有关注,就会有流量。有流量,钱自然会来找你。从一个公众号,慢慢发展成工作室,再成长为公司故事,那几年,太多太多了。等等,许许多多的现象都在表明一个观点:时代不同了。刚踏入社会的时候,看了一本书,叫做《浪潮之巅》。这本书的内容我不太记得了,但我知道这是一本很好的书,可以写一些计算机领域值得记录的故事。.虽然我对书的内容记不太清了,但是我很喜欢书封面上写的那段话。就以此作为文章的结尾吧:一百多年来,总有一些企业有意无意地幸运地站在技术革命的风口浪尖上。一旦到了那个位置,就算你什么都不做,也可以顺风顺水,顺水漂流十年,甚至更久。十多年来,它们代表技术浪潮,直到下一波浪潮到来。这些公司里的人,无论职位高低,在外人看来都是时代的幸运儿。因为,虽然对于一个企业来说,赶上一次浪潮,并不能保证其长期繁荣;但对于一个人来说,一生赶上这样的浪潮一次就足够了。潮中少年,最幸运的莫过于赶上一波浪潮。多于。......如果我在这里结束这篇文章,那么你简单地想一想,你读完那一刻的感受是什么?会不会有轻微的失落感,或者焦虑感?是的,如果这是我文章的结尾,那么它就是在试图“贩卖焦虑”。我一直在暗示你,“时代不同了”,“比以前好多了”,“过去做同样的事情容易多了”。这样的暗示,对于00后、90后来说,他们的感受中,有极小部分是对过去的怀念,更多的是让你对当下产生失落感,对未来感到焦虑。例如,我曾经读过一些关于20世纪90年代普通人从商的故事。感觉那个时代到处都是金子,到处都是机会。稍加努力,就能写出一个逆天改命的故事,然后感叹自己“生不逢时”。我只是回顾过去的时代,而没有认真审视自己的时代。当我想描述我所处的时代时,消极的形容词总是先入为主地出现在我的脑海中。我一直以为运气总是站在我这一边,但是我真的发布了上面提到的视频,并且根据视频进行了一些讨论之后,我开始更深层次地思考这个问题,所以我只是事后诸葛亮我意识到我的好运的背景是因为我遇到了时代的红利。注意上一段,我想强调“事后诸葛亮”这个词。这个词所代表的时间,已经有十几年了。也就是说,十多年来,我并没有刻意追求时代红利,也没有感知到时代红利。十年来,总结起来,大部分时间我只是做了一件事:努力成长,提升自己。所以在我视频的评论区,还有一句话出现的频率很高:越努力,越幸运。我不是一个能预知未来的人,但我不否认我是一个努力的人,但是和我一样努力,比我更努力的人还有很多。你要坚信,你为在社会上站稳脚跟而付出的任何努力都不会白费,它一定会以某种形式回报你。回报来的时候,也许你认为是幸运,其实你是踩着时代的红利,只是现在还不是你“后知后觉”的时候,十年二十年后再看吧看。这段时间,不要停留在过去,也不要预测未来,只要努力活在当下。迷茫的时候,搞学习总是对的。(什么鬼,这怎么有鸡汤的味道?不写了,接受吧。)最后用网上看到的一句话作为结尾:没见过早起的人,勤奋的,谨慎的,诚实的人抱怨关于命运,这是不公平的;我从来没有遇到过一个认真、负责、好学、豁达的年轻人,永远不会有机会。以上是我对一些处于“迷茫期”的大学生的个人浅见,也是我自己的一些反思。共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