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的产品中,雷军最满意的有两款设计:一是小米移动电源,二是小米Wi -Fi 放大器。满意的原因很简单——极致。
“当几块电池放在一起时,移动电源的基本形状一定是圆角矩形;小米Wi-Fi放大器本身的电路板是矩形的,所以如果不这样做的话,它就会不是最终的设计。” 小米Wi-Fi放大器产品经理陈勇告诉记者。
市场容量与竞争对手关系不大 作为最把“粉丝经济”经营得最好的公司,小米受到的质疑和赞扬几乎成正比。因此,小米路由器发货后,很快就被反馈了很多问题,其中最敏感的就是“信号差”。
“信号”是路由器的命脉,所以唐暮的团队此时非常紧张。但跟踪后发现: “信号不好的地方主要是局部,一些角落和缝隙。路由器很难解决。传统的办法有两种:加大路由器的发射功率;或者加装中继器。
” 小米路由器团队选择了第二种方案,因为前者受国家标准限制,无法在市场上使用。 “穿墙神器”名不副实,一味的加大威力会对身体造成伤害。
作为产品经理,陈勇首先要考虑的是市场容量: “这个问题基本上会出现在两居室以上的房子里。这一比例约占4亿家庭的70%。这就是我们的市场容量。
” 但在“Wi-Fi放大器”的外衣下,小米想做的其实是中继器,而这其实是一个非常成熟的行业。换句话说,小米需要的是“重新定义”: 竞争对手的产品卖得不好。这与市场容量没有太大关系。
有可能是产品本身不够好; 发现和分析竞争对手做得不好的地方,是小米Wi-Fi放大器得以建立的前提; 显然,这不能靠数据和直觉来实现。小米最宝贵的决策资源就是当时积累的400人。数以千计的小米路由器用户。 “小米路由器用户中,有5%使用中继模式,这些人的使用场景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陈勇说道。 “别人89,小米39,秒杀” 陈勇还保留着去年调查的照片。其中一些场景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有些用户用小米路由器作为中继,其实并不是为了解决信号覆盖问题,而是为了把路由器放在阳台上,楼上楼下共享网络, 一般来说,中国阳台上很少安装墙壁插头。因此,陈勇看到用户将电源和网线从房间拉到阳台上。
既不美观,也不方便。这是一个相当独特的场景,但“中继器和墙上插头”这一点值得扩展。
“根据中继器的工作原理,要达到最佳效果,中继器与信号源之间必须没有障碍物。然而,墙壁插头是固定的。
如果要灵活移动中继器,必须使用排插头。这肯定会造成不便。
” 再结合“当时市场上的中继器都是功率强劲的设计”,“移动性”就成了市场的空缺。 “不带强电,低电量”即将发布。 “采用USB外接电源,将小米WiFi放大器插入10000mah小米移动电源,可连续工作一周。
如果你间隔使用,一个月没问题。” 额外的好处包括:“因为没有强大的动力设计,这个产品可以做得很便宜,别人卖89,小米卖39。
”陈勇笑着说。但这只是解决了一半问题想要让“移动化”更彻底,网络配置远比电源适配困难,这也是用户体验最关键的一环。
消除说明书 “在传统产品上,对于许多用户来说,设置网络的过程不是很方便。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这是我们逆向推导的第一个问题。” 据陈勇介绍,当时小米Wi-Fi放大器的几位负责人都有一个直觉——最简单的配置方法就是将USB插到路由器上, “这个想法很原始,但却是对的。”陈勇说,但让他没想到的是,这个功能实现起来非常复杂: “将功放插入USB口路由器的。
通常的想法是通过USB传输密码。但大多数USB端口不具备传输数据的能力。 ,只能提供电力。
使用更先进的芯片成本必然会增加,消费者可能无法接受,所以我们选择了无线配对。” 但对于无线来说,简单性和安全性往往无法平衡。
在三个多月的研究过程中而开发、开发、测试、项目经理都提出疑问:既然很难实现,为了杜绝损失,是否应该将配对方式改为传统的WPS——APP与路由器相互确认。对此,从产品角度出发的陈勇选择坚持: “我们测试过市面上几乎所有带有USB接口的路由器。
只要适配过程中出现问题,无论是无法连接还是断线,都会逆向推导问题,然后一一解决。” 一旦无法使用“一”最终,“小米WiFi放大器的适配率达到了99%以上。
”实现“即插即用”功能后,“我们只在包装袋上印了简单的使用说明” ,而且没有说明书。”陈勇表现得很自信。 小米Wi-Fi放大器 结语 和唐暮一样,陈勇来小米之前也曾在腾讯工作过,他参与的项目是 TOS(当时称为 Tita)。
所以他非常理解软件和硬件产品经理的区别: “做硬件一定比做软件更加谨慎。不仅人工成本较高,硬件还需要开模、电路板设计、打样等。而且如果这个产品卖得不好,你就别无选择,只能丢在自己手里,损失也随之而来。
因此,在一切开始之前,“用户的核心诉求”是否建立起来对他来说是最关键的。至于价格和功能,它们只是延伸:前者当然需要“恒星”,而后者则以优雅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