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新希(微信公众号:微信热评) 刚刚过去的春晚,在春晚广州分会场的演出过程中,广东自主研发的540台智能机器人成为了晚会的一大亮点。要点之一。这批来自深圳某科技公司的机器人不仅排成小方阵展示舞技,还客串主持,还用粤语和普通话向观众打招呼。
此后,机器人创业也开始成为热门话题,受到业界关注。随着国内人口老龄化加速、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制造业、娱乐演艺、酒店、养老、医疗等行业对替代人类劳动力的服务机器人的需求不断增长,吸引了众多创业者。机器人市场存在的巨大商机。
甚至众多巨头收购机器人公司也预示着未来的发展趋势。例如,谷歌直接收购了波士顿动力公司等8家机器人公司,半导体巨头高通收购了KMelrobotics,阿里巴巴和富士康投资了软银机器人公司。 在中国,在资本市场热情和地方政府扶持政策的推动下,目前全国已有数十个机器人产业园,高科技、孵化、新能源等项目不断涌现。
公园。过去的一年被称为“机器人年”,全国机器人论坛和相关研讨会不计其数。公司以不同的方式涉足机器人行业。
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底,我国机器人相关企业数量超过4000家。 2015年,国内机器人市场109亿元,国外机器人占比85%,产值92.5亿元;国产机器人占比15%,产值约16.4亿元,但这比2014年的11%低,份额高出4个百分点。近两年中国机器人企业数量猛增300多家。
此外,中国还出现了机器人企业排队上市的情况。 如前所述,造成这一现象的一个重要驱动因素是地方政府基于政绩需要、招商引资、土地审批、项目快速推进的盲目推动。
不少地方政府不断出台“减税”、“贷款”、“补贴”等优惠政策。一时间,机器人企业在全国各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一些企业承认正在寻求政府补贴,这导致各地大规模建设工业园区。
相关数据显示,目前全国正在筹建的机器人产业园有30多个,分布在江苏、广东、辽宁、河北等地的各个省份。有3个以上。 据业内人士透露,从北京到沧州不到200公里的京津冀走廊,已经布局了5个不同规模的机器人产业园。
然而,如此大规模的公园建设快速发展的背后,却意味着很多人将此视为机遇。大跃进式的粗暴创业项目一窝蜂的背后,破坏了整个机器人行业循序渐进、健康发展的模式。与此同时,业界也陷入了科技行业的一个常见误区——性价比。
当然,业内众所周知,机器人创业如火如荼,这与中国制造2025计划有关。 《中国制造2025》规划指出,到2020年,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50%,机器人产业被列为十大重点推广产业之一。不可否认的事实是,机器人越来越受到关注,企业家如何了解这个行业并做出理性决策? 主流的机器人类型分为服务机器人和工业机器人。
从机器人的概念来看,它是一种能够自动适应环境并做出独立决策的设备。它具有视觉、听觉等智能识别系统。
如此简单的概念决定了机器人产业需要相当高的技术。人才和资本能力支撑,但目前国内企业却反其道而行之,再次将高端产业变成了低端廉价之路。
目前很多科技创业者做产品都是基于廉价、性价比的理念,认为价格是消费者首先考虑的因素。性价比这个概念在国内科技行业似乎与神佛相冲突,从O2O创业、智能硬件、手机到VR创业。现在这种不正之风正在蔓延到机器人领域。
据一些行业报道,市场上已经出现了售价低于1000元的机器人。还有机器人企业家表示,他们只用了两个多月就造出了机器人。甚至有企业家自豪地说,说到机器人生产速度,如果说第二,没人敢说第一。但在国外却是另一番景象。
在机器人产业领域,日本、美国、欧洲都拥有打磨精良、实力雄厚的品牌。日本有阿西莫、发那科、安川;瑞士有ABB,德国有库卡,意大利有柯马,美国有吉博、巴迪。
但中国有什么?有业内人士表示,有的采用的速度越来越快。许多电动玩具价格低廉,技术含量低,甚至以次充好。
目前很多创业者的想法是,先开发一个简单、功能强大的机器人,可以执行单一的重复性活动,后续采取显着低价的策略并快速商业化,然后通过快速迭代构建生态系统的产品。毕竟,机器人在现在的创业者眼中也被视为智能硬件的一个子品类。然而,即便是目前智能硬件遇到的困难也足以让创业者警醒。比如,当前智能硬件行业遇到的困境是应用场景还不够充分、同质化严重、商业模式尚不清晰、缺乏热点产品、市场需求有待发现等。
需要极高的技术含量。 即使机器人被归入智能硬件范畴,也是智能硬件领域的顶级科技项目。他们的产业跨越机械、硬件、微控制器、计算机、视觉等多个领域,资金投入和时间开发周期较长。
。我们知道,机器人产业既然代表着未来,就已经表明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领域。
从极高精密零部件到减速机、感应装置等核心配件,都需要完整、成型的产业链和配套设备。 不过,国内机器人产业的短板是,产业发展仍处于早期阶段,与日本、美国、欧洲的发展水平还达不到同一水平。例如,日本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模式是机器人制造商开发新型机器人并批量生产高质量的产品。 、社会工程公司设计制造各行业所需的成套机器人系统,形成完整的配套产业链。
但即便如此,日本和美国也在底层算法、人工智能、人机交互等方面逐步探索。但国内整个零部件配套产业链尚未发展起来。
高性能机器人需要强大的机器人。处理器、更好的算法和交互以及各种执行部件等。但目前国内机器人生产制造阶段,各种核心部件都需要依赖配套进口零部件。
即便如此,创业者还是有自己的做事方式。比如,可以购买设计方案,跟随手机战略,从国外购买处理器、减速器、感应器等各种核心配件和执行部件。
,然后按照交付工厂进行组装,然后声称造出了代表未来的机器人,然后将机器人产品低价出售,导致半成品垃圾泛滥。从社会角度来看,随着后工业时代的到来,未经技术打磨和沉淀的垃圾半成品无疑??是一种资源浪费,失败的风险也在这里。
因为你要知道机器人产品对于工艺、品质、技术都有非常高的要求。从立项到上市,周期漫长,甚至没有试错的机会。互联网公司经常讲快速迭代和软件版本。
上线前会有灰度测试,这是一个试错和修正的过程。在正式发布之前,bug已经基本修复。但开办一家没有预期前景的技术硬件业务面临着困难。
由于配套产业不成熟,机器人产业在设计研发、供应链、硬件设计、成本控制、仓储管理等核心环节经常出现失轨。这是因为,产品一旦量产,产品质量、渠道、产品设计、缺陷等方面的失误往往会导致难以预料的后果。这些后果和损失显然不是企业家能够承受的。
如果涉及到生产质量环节,将对整体品牌和公司利润及成本回收产生致命影响。产品的错误和缺陷往往直接导致公司倒闭。此外,机器人领域的市场需求过于前瞻性。风险投资往往短期内看不到商业化,资金紧缩是常有的事。
导致创业者容易出现融资困难、风险控制能力不足、资金不足等问题。如果链条断了,它很快就会死掉。
可以说,风险无处不在、多方面。 在劳动力工资持续上涨的背景下,即便是像富士康这样制造技术相对先进、对机器人需求近乎迫切的企业,在机器人制造方面也依然落后。
比如,据资料显示,郭台铭几年前甚至推出了涉及数千亿的百万机器人计划。 2011年,富士康生产了一款名为“Foxbot”的机器人,但实际上,它根本没有人形外形,只是一条只会抓取手机的机械臂。只是在巡检线上,事故却还是不断发生。因此,这款价值百万的机器人的计划很快就变得难以生产。
机器人采购量持续萎缩,故障持续困扰富士康。 这也呼应了春晚机器人创始人周健曾对媒体说过的话:“中国的机器人产业很火爆,但都是假的。机器人产业本身就需要相当的技术积累和沉淀。” 90%的企业都不会长久。
” 目前流行的说法是,未来随着蓝领劳动力的大幅下降和人口老龄化,廉价劳动力的供给端也将开始收紧,对机器人自动化的需求也会增加。但事实上,这仍然是一个伪命题,是一个人云亦云的推断。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就业始终是关系国计民生和社会发展的头等大事。
稳定性。虽然有需要机器人替代人类劳动力的工作,但仍然存在,永远不会成为主流。一定程度上,虽然部分地区廉价劳动力面临空缺,但机器替代的需求并不明显。其高成本和粗糙的产品也决定了机器人量产的需求和商业化,很难落地。
因此,业界称机器人可以抢走人的工作岗位,可以轻松取代制造业、办公行政人员、服务业、销售、建筑工人等。然而现实是,国内机器人技术还远未发展到这个水平。步。
研究报告表明,尽管发展中国家的许多工作可以实现自动化,但由于廉价劳动力供应充足,自动化尚不具有成本效益。这也符合中国目前的情况。
日本野村综合研究所也指出:“虽然计算机取代劳动力在技术上是可能的,但需要考虑各职业涉及的劳动力供需平衡等社会因素。” 因此,在国家战略层面,为了保障制造业就业,还必须有机器人替代的政策设计阻力和社会稳定考量。
从各个行业来看,他们对于机器人始终抱有谨慎的态度。其产品的质量稳定性和配套设备的成熟度显然不足以满足各行业的需求。
可以知道,对于机器人领域来说,从稳定量产到商业化和生存,已经是一个很高的门槛了。当一个门槛极高的行业开始遍地开花,往往意味着冲动投资过热,出现行业倒闭的危机。 因此,创业者需要理性对待机器人行业和机器人创业。
应该更适合少数在技术研发领域有一定积累、有能力引领国内机器人配套产业链向上游冲刺的科技公司集中发展。此类企业必须具备技术突破、研发创新、工艺突破的能力和资本。他们还需要具有商业化的前瞻性和国际化的战略视野。然而这个行业绝对不是一个适合大多数人创业的领域。
一定程度上,国内科技领域的很多创业者遵循的是传统的商业思维,而不是产品思维和技术创新思维。他们很早就学会了如何通过发现趋势并通过机会来寻找机会。
这条捷径创造了一种高性价比的致富商业模式,但却没有考虑到行业属性、技术积累基础和商业化前景。总而言之,从产业链的成熟度和商业化前景以及市场需求来看,机器人创业显然不是什么好生意。 另一方面,在未来的创业领域,如何避免高科技被糟蹋,导致产能过剩和资源浪费,也是国家顶层政策需要考虑的问题设计水平。
大跃进式的赶超美国、英国,而忽视市场需求、资源和产业配套等基本国情,显然不会给中国机器人产业带来更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