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观察

人工智能被列为“重中之重”,高等教育如何发挥作用?

时间:2023-03-14 19:20:00 科技观察

人工智能作为引领未来的战略科技和推动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是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和社会进步的加速器,已成为全球战略的制高点。大学作为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人才作为第一资源、创新作为第一动力的结合点,应该在全球科学发展新一轮竞争中担当重要的“领头羊”和技术。跨学科、跨领域合作,共同攻克人工智能前沿技术难点。在今年的两届会议上,与会代表纷纷表示,人工智能带来的变革已经悄然辐射到高等教育领域。面向“十四五”和更长远的2035年,高等教育要引领人工智能的发展与应用,探索“人工智能+教育”时代背景下高校人才转化的有效思路,构建贯穿式人工智能人才培养通道,加快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为建设智慧教育和智慧城市。引领人工智能发展应用当前,我国参与世界前沿科技攻关、解决科技创新“卡脖子”问题存在动力不足、机制不足、能力不强等问题。高等教育,急需从顶层设计层面解决。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人工智能的发展。2017年7月国务院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2018年4月教育部制定发布《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引导高校瞄准世界科技前沿,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人工智能领域的创新、人才培养和国际合作与交流。以浙江大学为例。作为国内最早研究人工智能的高校之一,浙江大学在跨媒体智能、混合增强智能、大数据、机器学习等领域的研究已走在国际前列。浙江大学一直致力于推动人工智能学科交叉融合。学校人工智能协同创新中心获教育部批准建设后,通过学科交叉融合,将充分汇聚计算机、统计学、数学、医学、人文和社会等领域的优势,全面推进人工智能转型。人工智能相关学科研究范式与实力提升。形成了人工智能多学科融合、共生、共享的创新网络布局。人工智能的发展也离不开校企合作的学科发展模式。地处新兴企业云集的宝地浙江,多所高校注重人工智能领域优质创新资源的溢出效应,携手阿里巴巴、百度、腾讯、科大讯飞等龙头企业、海康威视、网易、地平线等依托之江实验室等创新平台,持续在智能制造、智慧城市、智慧农业、智慧医疗、智慧金融等领域开展人工智能研究的技术攻关和转化、智慧司法、智慧教育,实现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体系、产业创新体系与社会创新需求的有效融合。“当今社会,颠覆性技术、新产业形态、新经济模式层出不穷,高校知识供给与社会需求存在差距,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亟待转变。”全国人大代表、西安交通大学校长王树国认为,第四次工业革命有两个显着特点。一是知识生产从大学流向社会变成了从社会流向大学的逆流。二是多学科交叉融合。第四次工业革命将改变世界几个新兴领域的发展,如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量子信息、移动通信、互联网区块链、合成生物学、基因编辑、脑科学、以再生医学为代表的生命科学是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交叉融合。在此背景下,高校要想继续引领社会,就必须主动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从校地共建、加强政府协同创新等方面深化互利合作。产学研用,帮助行业企业解决“卡脖子”发展难题。提升人才培养水平,促进高校和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近年来,西安交通大学打造西部科技创新港,与陕西、四川、河南、河北等省份合作,探索21世纪高等教育新形式、新路径。脑科学是“科学皇冠上的明珠”,是“人类探索自然的最后前沿阵地”。大数据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脑科学和类脑智能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和良好的发展机遇。同时,脑科学也为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生物学和心理学基础。通过揭示大脑的工作原理,可以发展人工智能与脑科学相结合的脑机智能技术。2020年6月,我国电子科技大学四川省脑科学与类脑智能研究院的成立,是我国在该领域迈出的重要一步。全国人大代表、电子科技大学信息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四川省脑科学与类脑智能研究院院长姚德忠表示,研究院重点关注类脑智能和神经工程,探索大脑机制,诊断和治疗脑部疾病。以疾病和类脑智能为主要攻关方向,建设云脑大数据平台和类脑智能研究平台,开展脑科学和类脑智能技术研究,服务全球脑科学领域研究和类脑智能,推进脑信息采集设备、类脑芯片研发等方面。姚德忠认为,科技进步,特别是突破“卡脖子”的原始创新,需要“人才-思想-资金”三位一体体系的力量。对此,教育部近期批准了一批交叉学科本科专业,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组织保障。“科学思想从何而来?事实上,它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个人梦想产生的,它取决于不同学科、不同背景的人的思想激荡,尤其是观点的争论和碰撞。人工智能学科的诞生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姚德忠感慨万千。培养人工智能紧缺人才据业内专家测算,到2020年,我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将超过15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1万亿元。但与此同时,我国人工智能人才缺口已超过500万人,供需比为1:10。在国务院和教育部的政策引导下,许多高校加快了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步伐。例如,浙江大学等高校在设置人工智能本科专业时,采取了以下三种方式:一是在计算机系或计算机学院设置人工智能专业,即,从计算机科学技术“诞生”;人工智能专业设置在新成立的人工智能学院;三是在控制科学类院校设置人工智能专业。2018年,电子科技大学以计算机学院为依托,以机器人、智能通信、脑科学等学科为依托,成立人工智能研究院。“电子科技大学正依托机器人中心和神经信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展一些综合性、交叉学科的课程和项目,利用科研平台促进人才培养。未来,学校将进一步聚焦新一代人工智能关键技术,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工智能研发中心和产业孵化、转化、转移服务基地。全国政协委员、电子科技大学校长曾勇说。2019年,教育部公布了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审批结果,人工智能被列入新增审批本科专业名单。当年全国共有35所高校获得首批建设资质。在此基础上,2020年教育部又批准180所高校增设人工智能本科专业。近日,教育部发布通知,批准增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261个专业。这些政策形成了一套推动我国人工智能创新发展的“组合拳”。“2019年6月,北京师范大学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共建人工智能学院,旨在培养一批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突出的人工智能专业人才”,国家理工学院委员程建平说。全国政协、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表示,“2020年,北京师范大学成立‘互联网+教育’改革创新工作领导小组,加快推进智能化条件下的教育改革创新,探索形成适应智能时代人才培养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用优秀的人培养更好的人。”不可否认,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热潮已经从高等教育延伸到基础教育。教育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组核心成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张雄,表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不能变成纯知识教育,大学教授的人工智能知识和技能要盲目向中小学传播。在立德树人的教育方针指导下人们认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应有明确的价值取向,在相关课程体系建设中,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融合和综合素质的融合。助力教育智能化转型和创新人工智能发展。智能化也是高等教育乃至教育本身的重大机遇。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将有助于推动智能时代的教育模式、教育内容、教育方式乃至教育形式的变革与创新。2020年,突如其来的COVID-19疫情,让中国在线教育不仅经受了高峰常态化的考验,更进一步向智能化方向发展。教育部持续推进在线开放课程平台和慕课的建设、应用和开放共享。以1291门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和40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为龙头的4.1万门精品在线课程,为本次在线教学提供了优质资源和协同教学支撑。教师通过MOOC和SPOC、录播课、直播教学、在线答疑辅导等方式进行教学模式创新。当前,我国教育仍面临优质教育资源分布不均、个性化学习服务能力不足等问题。如何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帮助师生减负增效,提升教育质量,助力学生个性化成长,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和智慧教育服务,促进教育公平是教育领域的热点。全国人大代表、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认为,人工智能助力未来教育有三个非常重要的点:第一,用过程评价来支持教学改革。人工智能基于过程的数据采集、数据分析、智能推荐,帮助教师精准教学,学生个性化学习,减轻师生负担,提高效率。二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因材施教。根据科大讯飞承担的国家发改委大数据项目“基础教育大数据研发与应用示范工程”,基于对35亿条答题记录的分析发现,学生60%以上的问题'作业是无效的重复练习。大数据分析、笔迹识别技术结合自动批改、知识图谱等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减轻师生的负担,也有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真正实现因材施教。资质。三是实现教育更广更深的平衡。人工智能可以助力教育公平,帮助农村教师更好地提升资源和教学能力,更深入地帮助不同群体。未来已来,人工智能将给我们的高等教育带来怎样的机遇与挑战?《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已经明确:人工智能将被列为尖端技术领域的“最高优先级”。下一步要做的是抓住人工智能时代的重大机遇,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面向未来的新型人才。这是高等教育面临的重大机遇和挑战。也是高校科研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