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都有去银行柜员机取钱的经历吧。关于柜员机操作细节的投诉较多。例如,要花很长时间学习才能知道卡片的使用方向;物理按键和屏幕按键错位等,这些在使用过程中非常不爽,需要改进。但是在取款的过程中,有一个设置也让用户使用起来不方便,但是我觉得这种不方便是有必要的。“适用但不一定好用”是我今天要说的主题,因为在生活中,确实有一些设计让你觉得操作起来很麻烦。它不是“好用”,但它的存在是必要的,因为它“适用”。回到取款机的例子,先给大家看这张对比图。A、B这两个取现流程估计大家都遇到过,它们最大的区别就在于第一步,是取卡还是最后取钱。如果对过程进行评价,A是最顺利、最完整的。第一步是插入卡。过程中可以多次取款,最后一步是退卡。开始和结束的操作对象都是银行卡,这是一个完整的流程。但事实上,无论是我的同事还是我自己的亲身经历,我都遇到过取款后忘记带卡的意外,导致惨痛的财产损失。其实,如果当时的ATM机使用了B计划,悲剧是可以避免的。“取钱”是用户使用柜员机的目的,所以在整个过程中,用户最关心的是钱是否已经取到,钱到手了,目的是否达到,用户的任务是否完成已完成,对用户而言该过程结束。方案A的问题在于用户的流程与柜员机要求的流程不同步。“取卡”这一步安排在用户进程结束之后,很容易被忽略。对于B计划,“取卡”是“取钱”的前置步骤。保证该行为的执行,避免不幸事件的发生,是用户操作的重点。从交互设计的角度来看。与方案A相比,方案B是不方便的。如果要多次取款,这个过程会重复多次,但保证了“取卡”步骤的执行。所以交互设计不一定是最方便的方案,因为在这个使用环境下,首先要保证错误最少。当然,在“保证出错最少”的前提下,我们还是要往“方便”的方向努力。比如后来发现A方案有优化版,没有B那么繁琐,也保证了卡的安全性。当然,它仍然不能保证您一定会记得100%地取回您的银行卡。步骤如下。A2是A的改进流程,取款后需要再次取款。您无需取出卡并重新插入卡。您只需重新输入密码和金额即可。比B方案方便,不打断大进程。“取卡”步骤虽然还在“取款”之后,但已经在“便捷”和“安全”之间找到了一个平衡点,满足了“适用性”的最终需求。取款机的例子有点枯燥,我们让它变得有趣。这个app很适合懒人,要么砸机器要么给出正确答案。无论如何,您不能轻易关闭闹钟。而我们Gmail同学还有一个贴心的功能,这是它的功能描述:“谷歌一直致力于为用户整合全球信息。你可能周末深夜发邮件,第二天醒来后悔了发送这封电子邮件。现在,在这种情况下,您需要回答几个简单的数学问题才能发送电子邮件,或者睡个好觉并在第二天早上发送。”这些例子告诉我们,交互设计需要考虑不同的使用环境,有时候,并不一定是“好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