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经AI新媒体量子比特(公众号ID:QbitAI)授权转载,转载请联系出处。今天上午10时许,袁隆平院士遗体告别仪式在长沙名阳山殡仪馆举行。袁老逝世,举国哀悼。△图片来源:中新网告别仪式现场,庄严肃穆,悲喜交加。袁隆平院士的遗体安葬在花柏之中,上面覆盖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各界人士,能到场的,不能到场的,用各种方式对袁隆平院士表示哀悼。告别袁隆平院士告别仪式外,有人自发乘坐飞机和高铁飞抵长沙为袁隆平院士送行。新华社拍摄的画面中,人群绵延数公里:△图源:新华社殡仪馆外的台阶上也被鲜花淹没。赶到现场的人群中有学生、老人、带孩子的家长,还有袁某的老母校武汉四中的代表。人们手捧菊花和米饭,安静有序地缓步前行。袁某的老母校武汉四中的代表也带着快递小哥手捧几束鲜花出现在人群中。△受托送花的快递小哥,图源:果然视频买家来自上海、南京、江苏、北京、内蒙古、青海……来不及现场,就网上订花,并附上了这些花……他拿出一张写着字条的字条给袁先生。更多不在场的人说想送,但不知道怎么下单,也不知道邮寄到哪里。而他们用另一种独特的方式表达了对袁隆平院士的哀悼和怀念。AI修复袁老珍贵视频资料一些不能到现场悼念的网友,用AI修复了袁老年轻时的珍贵视频资料,赋予其亮丽的色彩。也让更多的人再次看到了这个曾经意气风发、手握梦想的可爱老人。△以下图片来源均来自《AI深度学习研究》。从修复后的视频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穿着非常朴素的衣服,就在实验田旁边,专心地处理着手中的大米。这或许是几十年前一个普通的日子,袁先生一如既往地到田间察看秧苗。那时,他在田垄上迈着大步,熟练地弯下腰查看试验品种。我们还可以在实验室看到袁老的珍贵影像。在显微镜下观察了样品的特征后,袁老师赶紧让一旁的同学们看一看,让同学们最直观地学习知识,分享其中的快乐。在电脑还没有普及的年代,在袁老的笔下诞生了具有非凡意义的论文。此外,还有网友找到了袁先生年轻时候的照片,用AI给他做了神态和表情。△上图来自微博网友@商商提看财经财经袁隆平留下了两个梦想,一个是希望袁隆平在1964年发起杂交水稻研究,1997年、2000年、2004年、2011年和2014年分别发起杂交水稻研究的目标实现了10.5吨、12吨、13.5吨、15吨/公顷的规模化示范。2020年实现水稻亩产3000公斤……直到今年年初,袁隆平坚持在海南三亚南繁基地开展水稻生产科研工作,活跃在一线的科学研究。甚至在他被授予国家最高荣誉“共和国勋章”的那天,他还到田间检查“三代杂交水稻”制种情况。袁隆常说,“我不在家就是在试验场,不在试验场就是在去试验场的路上”。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还在练习着这句话。知情人士透露了袁隆平入院的细节,称袁老在清醒时问了两件事。第一件事就是问试验田的稻子怎么样,第二件事就是问他是不是快要死了。你已经努力了,不需要太努力地工作来拯救自己。今天,在袁隆平遗体告别仪式上,青岛海水稻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国栋含泪诉说袁老的遗愿:希望为中国再添1亿亩良田,再养活8000万人口.袁老一直努力到最后一刻,因为他心中有两个梦想一个愿望。2019年10月23日,袁隆平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一篇名为《我的两个梦》的文章,文中写道:“我真的做过草下乘凉的梦,梦见稻子长得跟高粱一样高。”穗子长如扫帚,粒粒大如花生米,我和助手坐在稻穗下乘凉。其实,我梦想的本质是高产的梦想,所以人们可以吃更多的米饭,再也不用吃米饭了。饿了。”据袁先生身边的人回忆,袁隆平第一次说起这个梦想是在2004年10月29日,当时74岁的袁隆平来到位于深圳东部碧岭的国家超级杂交水稻试验基地。在稻田里,他拿起镰刀,割了一捆稻谷,在稻荫下分享着他的“河凉梦”。亩产双季稻2000公斤是袁先生未了的心愿。袁隆平走了,他的梦想和愿望一定会被后人实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