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观察

新基建时代需要什么样的数据中心?

时间:2023-03-22 10:49:05 科技观察

虽然数据中心是一种有别于传统“铁公基”的新型基础设施形态,但它一方面与整个数字生态相连,另一方面又离不开传统基础设施行业。在新基建浪潮的推动下,其建设进度不断加快。然而,传统大型数据中心建设进度慢、能耗高、管理不便等长期存在的问题也引人注目。那么,在数字经济时代,我们真正需要什么样的数据中心呢?随着新基建政策的实施、5G基建的到来和工业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数据中心行业将继续“提速”,并产生海量数据。只有建设大量的大型或超大型数据中心才能支撑。云计算数据中心的规模会更大,而边缘计算数据中心将更多地以小型集成交付的形式出现在客户面前。此外,为加快数据中心建设,还将带动与其配套的网络带宽、供电系统等传统基础设施项目。最后,服务器、UPS、制冷设备等周边产业也将受到刺激。这将是一张完整而庞大的生态地图。基于此,数据中心的发展将继续“提速”。根据科智咨询(中国IDC圈)最新发布的《2019-2020中国IDC产业发展研究报告》预估,2019-2022年中国IDC业务市场复合增长率为26.9%。不过,尽管市场需求巨大,增速明显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数据中心行业还存在建设周期长、能耗高、管理不便等诸多问题。建设周期长、运维管理难阻碍数据中心的发展按照传统的建设速度,大型数据中心的建设周期往往在两年以上。这显然是为了满足未来的算力需求“远水不解近渴”。此外,数据中心的能耗也是一个老大难问题。目前,我国数据中心的整体PUE值与国外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不少老旧机房甚至在2.0以上。最后,数据中心规模化之后,人工运维的劣势就变得明显了。目前机房80%的故障都是人为造成的。这在未来各种数据中心盛行的时代,显然是不能接受的。很多老旧机房存在的机柜断电问题就是一个很简单的例子。由于前期机房建设复杂,后期人工运维存在诸多漏洞,如缺乏机柜电流监控和告警,导致部分机柜电力负荷率高但无法正常运行提前检测到。久而久之,这些微观问题的综合作用,必然导致能源消耗高企,管理难度越来越大。包头云计算中心售前咨询部总经理高进忠表示,供电系统的管理是机房的痛点之一。在传统的管理方式中,空调系统和供配电系统消耗大量能源,产生大量资金。成本支付。中国联通IDC行业经理马启峰认为,很多老旧的数据中心缺乏完善的智能化监控手段,仍有很多地方会导致电源管理效率下降和不必要的浪费。这样的情况在未来的边缘计算时代显然是不能接受的。因此,建设的预制化和管理的数字化将是数据中心的一个趋势。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所所长何宝红表示,数据中心是技术密集型产业,市场前景广阔。但目前存在建设周期长、能耗高的特点。为解决这些问题,标准化、预制化、智能化、工具化、液冷等技术将成为未来的主要趋势。装配式建筑、智能化管理将成为未来趋势。事实上,上述用户和专家所说的预制化、模块化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这次疫情期间,20天建成的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就用上了这些技术。通过在工厂预先制造所需的模块,然后在施工现场“搭积木”。对于数据中心而言,预制模块化的价值在于可以将定制化的机架和服务器放置在其中,然后交付给施工团队进行现场安装。这样的数据中心具有建设快速、功能齐全、维护方便等诸多优点。轻松解决数据中心在保证性能的前提下实现快速交付。但由于涉及的专利技术和建设实施能力较多,能够全面实施预装模块化数据中心建设的供应商并不多。未来,数据中心在部署速度和可扩展性方面会有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数据中心建设方式不仅周期长、扩展性不足,而且设备兼容性差。因此预建模块化数据中心将成为一种趋势。目前,一些高端解决方案可以将数据中心的建设周期从1-2年缩短到6个月,实现IT空间的模块化,整个IT空间的设备兼容性也将大大增强。交付周期可进一步缩短至3个月,实现IT空间和基础设施空间的整体模块化。“另外,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数据中心的简单化、智能化将是大势所趋,尤其是边缘时代到来后,数据中心将变得分散,运维简单化、智能化的价值将成为越来越明显。届时,数据中心的供配电系统、制冷系统将进一步简化,IT基础设施与机房的集成度将进一步提高,建筑仅需要能够满足必要的承载条件,依托高度发达的网络,才能对数据中心进行高效管理,就像人体神经对身体的监控。后记中国数据中心的布局与经济和人口的发展非常吻合,正在从市中心向远郊和县城,乃至周边城市发展,溢出效应显着。然而,尽管中国数据中心市场增速接近30%,超大型数据中心仅占全球总量的11%,而美国这一比例高达40%。从这个角度来看,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这也是众多外部资本关注的官方原因。从技术角度看,计算机发展史其实就是数据中心的未来。除了大型、超大型数据中心外,边缘数据中心星罗棋布,甚至未来像数字设备一样的家庭数据中心将随处可见,其建设和管理将成为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而标准化、预建,智能化是唯一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