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有人把前台、中台、后台解释清楚了。转载本文请联系大数据DT公众号。作者:欧创鑫邓迪来源:大数据DT(ID:hzdashuju)我们来看看阿里巴巴对前中后台职责的定位。前台主要为客户和终端卖家实现营销推广和交易转化。中间平台主要是为运营人员完成运营支撑。后台主要为后台管理人员实现流程审核、内部管理和后勤支持,如采购、人力资源、财务和OA等系统。企业级能力往往是前台、中台、后台协同作战能力的体现。如果把业务中心比作陆军、火箭军、空军等专业军种,主要利用单一军种的战术专业能力,那么前台就是作战部队,会快速完成不同的功能根据前线战场实时作战需要。组合调度,实现不同业务板块能力的融合,形成强大的联合打击能力,完成精准打击,获取企业效率最大化。数据中心是信息情报中心和联合作战指挥部。它是企业的智能大脑。可以收集前线各作战部门的数据信息,完成数据分析,制定战略战术计划,完成不同的业务能力。系统的智能调度和组合,为一线作战部队提供快速的数据和情报服务。后台是后勤力量。它们不直接面向前端业务,主要提供企业的后端支持和管理能力。下面分别进行详细介绍。01Frontend传统企业早期的很多系统都是基于业务领域或者企业组织结构来构建的。每个系统都有自己的前端接口和后端业务逻辑,不同系统之间相互独立。用户操作呈孤岛式,有时一个业务需要登录多个系统才能完成完整的业务流程,如图1-2所示。▲图1-2烟囱式系统建设模式中台建设完成后,前台建设需要一套企业级整体解决方案,实现前端运营、流程与前端的结合各种中台、联通、融合接口。不管后端有多少中间平台,前端用户总觉得只有一个前端,如图1-3所示。▲图1-3前端业务的融合在前端设计中,我们可以借鉴微前端的设计思路,通过企业级主应用与微前端的融合前端应用,不仅可以实现前端页面逻辑的解耦和页面级服务的复用,还可以通过微服务的动态组合和编排,实现企业级前端业务的集成。根据企业的核心业务环节和业务流程,不同业务板块的前端页面。微前端页面还可以集成到不同终端、渠道应用的核心业务环节,实现前端页面、流程、功能的组合复用。满足场景化销售需求,实现微前端应用的灵活快速发布。02中国大陆和台湾传统企业的核心业务大多基于中心化架构发展。这种中心化的单体系统普遍存在可扩展性弱、弹性可扩展性差的问题,无法适应突发性、高频访问的互联网业务场景。同时,传统的企业数据应用大多通过ETL工具提取数据,实现数据建模、统计、报表分析等功能。这种传统的数据仓库处理模式往往存在数据时效性问题。此外,传统数据应用主要面向企业管理和决策分析,并非为前台而生。因此难以快速响应前端业务的数据服务需求。.因此,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需要同时解决传统业务和数据应用建设的问题,采用双中台模式,同时建设业务中台和数据中台。1.业务中心业务中心的建设可以采用DDD(DomainDrivenDesign,领域驱动设计)的方法,通过领域建模,将可复用的公共能力从各个单体中分离出来,进行沉淀和组合。采用微服务架构,构建共享通用能力中台。通用能力中台更加强调能力的标准化和抽象化,实现企业各业务领域的能力复用。同样,我们也可以利用微服务架构,将核心能力构建成可复用的核心能力平台,可用于不同的渠道和场景。在设计核心能力中心时,需要充分释放企业极强的、能够快速适应不同业务场景和渠道的核心能力,使其在面对不同渠道和客户时,能够快速灵活地持续发挥其核心竞争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通用能力可以通过抽象和标准化设计,使其具有更强的业务集成和企业级组合支撑能力。通过企业主的应用,可以连接不同的业务板块,起到企业业务、数据和流程的粘合剂作用。业务中心平台实现后,微服务可以为前端、第三方等中台提供API服务,实现通用能力和核心能力的复用,如图1-4所示。▲图1-4微服务对外服务模式有一点需要注意:在将传统集中式单体应用按照业务职责和能力细分为微服务,搭建中台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独立部署的微服务。虽然这提高了应用的弹性扩展性和高可用性,但是由于微服务之间的物理隔离,微服务的拆分会导致数据的进一步分离。原来单体系统的一些内部调用也会变成跨微服务的调用。另外,前后端分离设计后,必须完成前后端应用集成,这会增加企业级应用集成的难度。如果没有合适的设计方法和指导思想,前台、中台和后台的关系处理不好,会进一步加剧前台业务和数据的孤立和碎片化。2、为打通数据孤岛,通过数据智能实现业务与数据的融合和商业模式创新,支持在线数据服务,支持业务中心和前台数字化精细化运营,企业需要同步建设数据中心。数据中心的主要目标如下。一是完成全企业数据的采集和入库,实现不同业务品类平台数据的集中管理。二是按照标准数据规范或数据模型,基于不同学科领域或场景对数据进行加工处理,形成针对不同主题和场景的数据应用,如客户视图、代理视图、渠道视图、机构视图等。数据服务体系。三是建立数据驱动的操作系统,以各维度数据为基础,挖掘数据价值,结合企业各项能力,支撑商业智能和商业模式创新,实现精细化数字化运营。相应地,数据中心的建设可以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是实现业务数据在各个中台的汇集,解决数据孤岛和初级数据共享问题。第二步,实现企业级实时或非实时全维度数据的深度融合、处理和共享。第三步,提取数据价值,支持业务创新,加快数据转化为业务价值的进程。数据中台可以建立在数据仓库或数据平台之上,为中台或前端应用提供数据服务。与数据平台相比,数据中台不仅服务于分析场景,更多的服务于交易业务场景,为前端业务提供数据智能服务。基于数据库日志抓取技术,大大提高了数据获取的时效性,可以为数据中心的事务性场景提供很好的支持。综上所述,数据中心主要完成数据的融合和处理,通过数据智能实现智能业务和流程创新;通过提取数据商业价值提供数据服务,最终实现数字化运营。03后台后台主要针对企业内部运营和后台管理人员。对于后台,很多人为了实现内部管理需求,总是习惯于将一些管理流程嵌入到核心业务环节中。这种内控管理要求一般对权限、控制规则和程序都有严格的要求,但大多数管理者只参与对某一部分业务的审查。这些复杂的管理需求会无中生有地增加不同渠道应用的前端接口和核心流程集成的难度,以及软件开发的复杂度。在设计流程审核和管理功能时,其实我们可以考虑按角色或职位进行功能聚合,将一些复杂的管理需求从通用的核心业务环节剥离出来,通过特定的程序入口嵌入到前端App或应用中。专门供后台管理员使用。对于中台与后台的数据交互,可以采用事件驱动的异步数据最终一致性模式,实现数据复制,降低中台业务压力。当管理需求脱离前端核心业务环节时,前端应用将具有更好的通用性,更容易实现各渠道前端接口和流程的融合。前端应用或App可以同时无区别地面向外部客户、内部销售等业务人员,从而促进传统渠道和互联网渠道业务模式的统一和前端应用的融合。作者简介:欧创新,大型保险公司架构师,拥有十余年软件架构设计经验。热衷于DDD、中台和分布式微服务架构设计。在DDD、中台、分布式微服务架构设计方面有深厚积累,擅长分布式微服务架构设计。邓迪,某大型保险公司高级工程师,国家青年岗位能手。致力于基于DDD的企业级微服务架构改造实践,精通前端开发相关技术栈,具有丰富的企业级微前端实战经验。本文节选自《中台架构与实现:基于DDD和微服务》,经发布者授权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