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观察

甲骨文与谷歌的版权大战,你最常用的软件可能受影响

时间:2023-03-20 17:07:02 科技观察

持续8年的甲骨文(Oracle)诉谷歌在Android操作系统上使用Java代码的版权侵权案,近日终于有了结果。由美国联邦巡回法院判决决定。在这次判决中,谷歌败诉,需要向甲骨文支付88亿美元的赔偿金。  就此案的影响而言,88亿美元的赔偿金并不重要——此案的最终裁决将影响整个软件行业的生态。  影响一:软件的开发方式会完全不同吗?  Java语言自2006年开源以来,已经成为最基础的编程语言之一。  2017年12月公布的“世界编程语言排行榜”显示,Java在众多编程语言中排名第一。  或许以上数据对于一个没有编程语言基础的人来说不太容易看懂。让我举几个例子。  从我们日常“买买买”的电商网站,到手机里的AndroidApp;所有这些都或多或少地使用了Java语言。Java语言已经涵盖了Android、金融行业服务器、JavaWeb、软件工具、大数据技术等各种互联网技术。  简单来说,Java语言的应用场景包括网上购物、手机应用、银行业务等,渗透到大多数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看来Java的应用属性和业务属性很重要。  如果谷歌不再上诉,或者上诉后的最终结果维持这一裁决,是否意味着以后使用Java语言将不再是“自由”——自由。也就是说,即使是开源的软件或语言,在使用上也会受到更多的限制和限制。甚至在使用之前,开发者也会综合考虑存在被起诉的风险以及相关成本的增加,所以会选择风险低、数据安全、使用方便的编程语言。  如果是这样的话,接下来大家会拥抱哪种编程语言呢?  国内知名程序员云集社区,众多网友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整理了一下,大致分为两派,一派支持C++语言——目前世界第三大编程语言,主要用于iOS系统的开发编译;另一派支持菜鸟Kotlin,具有安全、简洁、语言复杂等现代特性,与Java的亲和度高等,也是谷歌近年大力推荐的语言。  无论是“C++派”还是“Kotlin派”,开发过程中最基本的编程语言发生变化后,其相关逻辑和开发方式自然会大不相同。  影响二:互联网公司或面临“突如其来”的开支  当使用开源代码开发的国际通用系统或应用程序被征收高额罚款时,这对已经习以为常,同时对于严重依赖开源协议的行业来说,这或许是一种“警示”。  无论国内还是国际,越来越重视版权保护,这是大趋势。  如果最终谷歌败诉,一些使用Java语言进行系统、应用、后台开发的公司将面临“突如其来”的版权费。  当然,这笔费用的支出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可能是一种“概率”和“风险”。  还有,如果谷歌败诉,最直接的影响者应该是相关用户——Java程序员。  于是,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这件事传到企业后,另一项支出将成为必然——员工招聘和学习培训的支出。  和Java类似,目前“对象”的语言不止一种。一旦有被罚款的风险,大多数公司都有能力和技术将原有的系统或应用程序转换成其他非Java语言。但“转换”或“迁移”过程中最重要的输入是熟悉新编程语言的员工。  这些员工按照来源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外部招聘,一种是内部学习培训。  不过,无论是哪一种,对于企业来说都是一笔无法避免的支出。  IDC保守估计国内程序员约有500万,这个数据与CSDN网站创始人姜涛给出的数据一致。据姜涛介绍,CSDN注册会员超过2500万,其中活跃用户超过800万(3个月内登录),其中30%为学生,60%为一线开发相关,这意味着将近500万。  另外,据IDC统计,Java程序员占所有软件开发人才的60%到70%。  就是说,这个案子的最终判决,可能会直接影响到中国至少300万的从业者。并间接影响了超过300万从业人员的就业企业。  影响三:版权意识抬头,或成为自由软件的终结?  影响的是开发方式,还是企业的成本,这些都只是暂时的。  业内相关从业者更关心和担心的是甲骨文和谷歌在本案发生后对开源协议的态度。  2006年,Sun还没有被甲骨文收购,Java还是属于Sun。当时Java开源采用的是GPLv2协议。  GPL的协议强调了“自由软件”的概念——强调用户拥有如何使用软件的自由。这是一个基于用户的协议,对用户的限制和限制更少。  另外需要提一下GPL协议的另一个特点:只要是某个软件中使用了GPL协议下的产品,那么该软件产品也必须采用GPL协议,必须是开源免费的.  这也是甲骨文与谷歌在侵权案中争论的焦点之一。  谷歌使用签署GPLv2协议的Java语言开发安卓操作系统,因此谷歌不得不按照协议开源免费安卓操作系统。  其实谷歌也是这样做的。  目前,苹果、微软、Facebook等大公司都提倡软件私有化,不公开源代码,而谷歌是唯一一家同样提倡软件共享的大型企业。  但是,谷歌基于安卓操作系统赚钱吗,赚了多少钱?如果谷歌继续上诉,回答这个问题将是不可避免的。  与“自由软件”相对的叫做“商业软件”。简单来说,自由软件提倡软件共享,而商业软件提倡版权和版权软件的私有化。  甲骨文与谷歌长达8年的代码版权之争,让硅谷整个软件产业陷入了数年的“分裂”状态。一波人开发非功能性基本代码,另一波人使用此代码开发应用程序,并认为版权法应将此基本代码的使用视为例外。  从商业角度来说,甲骨文作为一家商业企业,8年前斥资74亿美元收购了一家公司,买下了其开发语言的版权。  商业行为的背后,盈利是必然的目的,但使用上的区别可能是间接盈利和直接盈利。  最终裁定,如果甲骨文仍然胜诉,那么上述各种影响未来是否会成为现实,甲骨文对开源协议的态度将成为关键。  其实,软件行业的生态会不会破,很像一个“鸡汤经典”——鸡蛋是从里面破的,还是从外面破的。  在国际上,对版权和作者身份的态度一直很明确,国内的版权意识近年来也逐渐觉醒,这是大趋势。  所以,说不定有一天“版权之风”会不小心吹到代码行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