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观察

运营商眼中的物联网:从0到30万,再看星辰大海

时间:2023-03-20 01:12:40 科技观察

在万亿产值、百亿连接的物联网预测中,30万是一个芝麻号。但是,从去年初的微薄库存到现在30万的库存,从十几个签约方到24个场景的160多个合作伙伴,我们有幸见证并参与了一个产品从0到1、一睹风采豹子见证了物联网润物无声改变运营商产品结构、引导企业发展思路、潜移默化影响普通人生活轨迹的过程。对于大多数非业内人士来说,对物联网的看法普遍偏激:要么高高在上,认为物联网分分钟改变世界,颠覆生活;电脑城分分钟卖给你几万份。理解的极端意味着信息的不对称。我们欣喜于物联网的爆发式发展,我们也时刻在修正发展方向。回顾短短两年的发展,漫天繁星,笔者敢于猜测物联网对于运营商的未来可能会是什么样子?1、这两年从做管道到ICT项目,运营商更看重的是规模,但抢占市场、打开局面压力巨大。原因有二:1、全新的产品形态和市场环境,摸着石头过河。过去,手机卡渠道以流量价差为切入点。看似有小小收获,但最终基本被市场理解和消化,不再产生影响。但面对三大运营商的竞争,不同行业的TOP级厂商更有发言权。2、长期规模与短期收益的矛盾。记得任正非说过,能处理好长远利益和短期利益的人,才是有战略思维的将军。对于运营商的基层渠道来说,物联网的收入很小,对多收费用和工资影响不大。虽然物联网本身的激励高于传统业务的平均水平,但由于物联网项目周期长,很难及时兑现。不同省市的企业在平衡资源和绩效时投入程度不同,发展不平衡。如果物联网人还要做其他工作,自然很难提供支持。面对这样的情况,我觉得有必要从底层梳理一下物联网的定位:物联网业务可以是客户数据通道的入口,也可以是运营商ICT项目的入口。现在,运营商政企渠道或集客渠道带来的很多商机,最初只是物联网管道的需求。如果我们抱着做项目的想法去找客户,带技术支持团队提供“物联网+云/SAAS平台/带宽/移动群”的解决方案,同时协调相应的解决方案商为客户提供1+1=1.5商业模式,客户接受度很高。这不仅保证了物联网的业务量,更重要的是增加了项目的合作粘性、收入和话语权。当然,这需要物联网团队成员对商机的敏锐度和自身资源的熟练操作,需要公司后台技术团队和前端营销团队的大力支持。2、从做ICT项目到做标准化产品。如果能作为ICT项目合作,下一步就是做标准化的产品。在这一点之前,运营商已经做了很多,比如云景(智能后视镜)、路尚(智能OBD)产品、智能ETC等,已经在多个省市进行了打包应用。商业模式基本是客户存取产品,运营商渠道推广,厂商包装分成也有一定效果。但由于产品对象相对狭窄,渠道依赖性强,至今仍未出现撼动市场的爆款产品。事实上,狭窄的产品目标恰恰是蓝海的入口,因为市场需求更加明确,还没有成熟的集成解决方案。以工业路由为例,很多连锁企业和银行都有很强的需求。主要需求有:1、实时数据控制,获得电信级无线通信保障;2、获取店铺信息采集、数据分析、线路备份的解决方案;3.建设周期短,可尽快上线使用;4、获取运营商提供的设备+流量包综合服务方案。对于这样的说法,运营商是最合适的集成商。面对连锁行业上千家门店,专业化的“硬件+平台+流水线”物联网产品包装恰逢其时。同样,相信更多标准化的场景也会陆续呈现。3、从标准化产品到源头合作从资费竞争到平台能力竞争,2/3/4G物联网管线发展已经非常成熟,所以这里说的源头合作更多是针对NB的。自2017年6月中国电信宣布全面商用以来,智慧城市众多企业纷纷投入大量研发资源跟进,无论是水表、气表集中抄表的产品转型,还是新兴技术的演进NB门禁、NB智能窨井盖等产品抢占市场。采购是抢规模最重要的工作。中国移动的NB也发展很快,推广力度很大。但2G市场体量巨大的发展思维惯性就一定合理吗?例如,很多移动NB模组都捆绑了中国移动物联网。虽然集中资源可以降低成本,但从一个角度来看,很多成熟的模组厂商都被抛弃了。市场能力。用封闭的产品去创造一个开放的市场是不合适的,至少从底层逻辑来看是不合适的。总之,融入产业链合作伙伴,根据市场需求寻找合作伙伴才是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