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观察

除了认脸,它还能“读心术”,这样的AI你爱吗?

时间:2023-03-20 00:51:33 科技观察

世界多姿多彩。生活在美好的地球上,每个人都渴望被理解,被关注。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进步,其在人类表情识别、情绪解读、语义分析、身体追踪等方面的应用潜力不断被开发,似乎为犯罪嫌疑人和精神病案件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基于其广阔的应用空间和多元化的应用价值,世界各国不断加大对人工智能的研究力度,一些国家在人工智能体系框架内在某些领域取得了突破。探索AI与人、AI与世界的关系也成为跨国研究的共同课题。近日,《自然》期刊发表了一篇利用人工智能研究性格与面部特征之间关系的论文。研究团队招募了12000多名志愿者,利用人工智能技术通过31000多张自拍学习了128种面部特征,并将志愿者的性格特征分为尽责型、神经质型、外向型和亲和型五类。性,开放。结果显示,AI基于静态人脸图像预测性格的准确率为58%,责任心的准确率高于其他四种性格特征。用人工智能来识别性格听起来既新奇又有些神秘。前段时间网络上很火的“AI人脸识别”,虽然加入了人脸识别等元素,但本质上多是娱乐性质,不太靠谱。从人脸识别到“读心术”,从简单的面部表情识别到了解一个人的性格类型和心理特征,AI乍一看似乎不太可能。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它们之间的关系。读懂人心,获取人的思想,一直是人工智能研究的一个领域和方向。近年来,AI被赋予了高级“读心术”的重任,即无需借助人类的语言、面部表情,即可检测出大脑语言中枢和其他功能中枢(如运动中枢)的脑电波。,和肢体语言。人们在想什么、说什么、做什么。从本质上讲,人工智能的“读心术”功能目前主要是通过情感计算来实现的。通过赋予计算机识别、理解和表达人类情感的能力,使计算机具有更高的智能,进而更准确、形象地反映人的情绪状态和情绪变化,这就是情感计算力求达到的目标。情感计算水平极大地影响着AI对人格、心理、情感的识别准确性。从目前来看,在多国的共同推动下,基本的“AI读心术”已经基本实现,AI解读脑电波的能力也在英国、俄罗斯的研究项目中得到了出色的展示和其他国家。但AI通过脑电波修复的视频整体修复程度还比较低,只能判断和修复已知类型,修复效果有待提高。AI读心技术的不断发展,一方面让人感到欣喜,另一方面也引起了众多科学家的担忧。人的情绪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仅仅根据过去一段时间的情绪特征来判断一个人未来的性格特征,是轻率的,不够客观的。基于人脸的人物识别往往会先入为主地预设人物的性格和脾气,进而导致一些伦理问题,如人格歧视和偏见。此外,如何界定人工智能“读心术”的合理应用范围,引导用户科学、安全地使用该技术,仍然是人工智能“读心术”走向商业化应用的一道坎。加快伦理规范和立法无疑是人工智能“读心术”顺利应用的两大保障。只有加强监管,人工智能“读心术”才能真正造福于人民,才不会被不法分子滥用。AI“读心术”的一个典型应用就是智能客服。AI客服上演的“读心术”背后,是由AI、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前端算法等一系列能力驱动的智能客服系统。当前,客服需求量大、质量要求高的金融行业,已经成为智能客服凭借AI“读心术”能力大显身手的大舞台。以怀疑、理性、谨慎的态度开展人工智能“读心术”技术研发和商业应用,已成为业界共识。以安全为准则、以法律为约束、以创新为动力、以监管为手段,或许能让人们在人工智能“读心术”上获得更多的安全感和信任感。让我们一起期待AI“读心术”的进一步发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