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中心建设的浪潮还未吹过,重复建设的警示随处可见。日前,有媒体对北京周边数据中心进行了统计,指出截至3月底,北京周边地区数据中心运行机柜17.35万个,在建机柜32.55万个,规划机柜27.62万个,合计77.53万个。得出的结论是“在建和规划的数据中心体量惊人”,因此建议“数据中心的建设要避免一窝蜂”。不可否认,“一哄而上”是中国经济发展中非常普遍的现象,确实值得我们提高警惕,认真对待。但说到数据中心行业,需要具体案例具体分析。体量惊人与否,市场说了算。数据中心虽然是新基建的关键基础设施,但它不同于5G网络、交通网络、能源网络等,市场竞争十分充分,拥有成熟多年的商业化体系.据《2019-2020年中国IDC产业发展研究报告》,2019年中国IDC业务市场规模达1562.5亿元,同比增长27.2%。根据《报告》的预测,2020-2022年期间,IDC业务将继续以相似的速度增长。数据显示,2019年和2020年的增速本身就会下降。《报告》认为,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区政府相继出台了相关数据中心能耗指标管控政策,限制周期内新建数据中心的生产规模。此外,新兴行业的客户需求尚未形成规模,而现有行业的客户需求难以扩大中国IDC业务市场的增速,整体市场正在逐步走向成熟。换句话说,媒体担心的“惊人规模”实际上是压缩实际需求的结果。为什么要“环北京”?事实上,不仅北京,上海、深圳也有“绕核心城市”。报告中提到,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区政府相继出台了相关数据中心能耗指标管控政策,对数据中心生产规模形成了制约。但与此同时,市场压力要求数据中心企业,尤其是IDC企业,要让数据中心机房靠近需求方,即用户人群。因此,在严控核心城的情况下,“圈住核心城”也就顺理成章了。直到今天,在“新基建”如此受重视的今天,各大核心城市的数据中心建设政策依然没有放松,甚至有向周边扩张的趋势。对于各大数据中心企业来说,没有大动作、速成之说。抢占有限的核心城市资源,确保发展是重中之重。建议密切关注数据中心的数量。各大核心城市严控数据中心建设。媒体担心数??据中心的过度发展。其实,它们都有自己的现实根源。数据中心是一个高能耗、低收入的行业。尤其是互联网公司的数据中心消耗当地能源,却服务于全球各地的企业,最终收入难以转化为地方税收。数据中心确实消耗了惊人的能量。据统计,从2011年到2016年,数据中心的用电量增长迅速,每年增长超过10%。2017年,国内数据中心总用电量达到1300千瓦时,而三峡大坝当年的年发电量为976.05亿千瓦时。2018年,全国数据中心总用电量1500亿千瓦时,占社会总用电量的2%。预计到2025年这一比例将翻一番,达到4.05%。如果从单一行业的角度来看,这是一个可怕的能源消耗。然而,数据中心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单一行业。它消耗的能源最终转化为整个数字经济的基础,支撑着互联网、通信、智能交通、智慧城市等一系列重要产业。因此,单纯从功耗的角度来看数据中心的能耗是不客观的。更重要的是,在能耗增加的同时,数据中心的能效也在不断提升。今年2月28日,顶级学术期刊《美国《科学》杂志》发表了一篇题为《全球数据中心能源使用在需求快速增长下仍然放缓》的论文。研究计算,2010年至2018年间,全球数据中心需求增长了550%,而数据中心能源使用仅增长了6%。可见,数据中心能耗的增长伴随着更高的能效。与其担心“拥挤”,不如担心现有改造数据中心能耗的降低,这本质上是数据中心技术的进步。无论是IT设备效率的提升,还是冷却系统能耗的降低。这些最终都体现在了PUE上。工信部等三部门在2019年初发布的《关于加强绿色数据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中也明确表示,到2022年,数据中心平均能耗基本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新增数据中心用电效率值建成的大型和超大型数据中心将达到1.4以下。老旧设备基本淘汰,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应用比重大幅提高,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得到有效回收利用。数据中心的建设周期很长,所以当你看到一个投资数百亿、上万个机柜的数据中心时,你不必担心能源需求激增,因为它很可能会被建设分几个阶段,历时数年。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建设方案也会相应发生变化。新建数据中心往往采用目前最成熟的节能技术。无论是PUE的控制,还是冷却水的消耗等,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和进步。真正的难点在于老旧数据中心的改造。数据中心是重资产行业,土木工程的特点使得数据中心改造难度大。这些老数据中心也是目前存量数据中心的主要组成部分。如果不能对它们进行适当的改造,就不可能降低数据中心的整体能耗。简单的整体限制限制了新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从能耗和未来发展的角度,加强对存量数据中心改造的鼓励和补贴,是更有利于新基建战略实施的一个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