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中国政府提出“感知中国”的概念,物联网被正式列为国家五个新兴战略产业之一。我国物联网发展的新时代由此开启。此后,物联网的政策、技术、需求和市场不断发展变化,如今10多年过去了。在整个过程中,能够接入互联网的设备数量和种类都在不断增加,产生的数据总量和种类也越来越丰富。物联网解决方案不可避免地变得更加复杂和动态,涉及更大的生态系统。在大家熟知的物联网感知层、网络层、平台层、应用层四大层中,平台层将起到物联网连接设备与场景应用的关键“桥梁”作用。近年来,物联网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我们的工作方式。它在各个行业中应用广泛,影响深远。而其背后的万亿级市场,就是无数人涌入、试图闯入的迦南地。正因为如此,物联网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发展的第三次浪潮。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2019年物联网行业市场研究报告》发布,我们可以一窥物联网产业的发展环境、现状、产业链、前景和趋势。数据显示,2019-2022年,物联网行业复合增长率约为9%;预计到2022年,中国物联网产业规模将超过2万亿元;预计到2022年,中国物联网连接规模将达到70亿。还有一份报告预测,到2027年,将有410亿台物联网设备投入使用,到2025年,物联网的整体经济影响可能在每年4-11万亿美元之间。什么是物联网?物联网是通过传感器、RFID、芯片等传感设备,按照约定的协议,将物、人、系统和信息资源连接起来,对物理世界和虚拟世界中的信息进行处理和响应的智能服务系统。.由于其概念主要强调“连接”,有人预测未来将是一个物联网时代,或者说万物互联时代。为了实现万物互联的功能,其顶层架构分为感知层、网络层、平台层和应用层。IDC认为物联网平台是提供丰富功能组合的商业软件产品,主要体现在:负责物联网设备的连接和管理;负责物联网数据的接入、摄取和存储;数据的可视化和分析;作为物联网应用程序开发和集成的工具。首先,要实现万物互联,就需要实现对物体或环境状态的感知和识别,从而收集和处理信息,这是其架构中的感知层。感知层的意义在于将通过网关采集到的信息转化处理为可识别的信息,从而在网络层进行准确传输,达到相互关联、沟通“对话”的目的。其次,在平台层面,物联网可以提供标准化、模块化的服务,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挖掘,从而进行连接管理和设备管理,为其实际应用奠定平台基础。三是在应用层面,基于感知层和平台层的支持,可以开展智能硬件、软件与服务、系统集成应用等,针对实际可落地的软硬件解决方案社会民生应用随处可见。最后,调研公司MachNation认为,该平台可实现设备管理、集成、监控、分析、数据处理、趋势预测等功能,值得行业用户密切关注。甚至有观点认为,物联网的未来一定是平台为王。尤其是随着数据量的快速增长和用户对算力需求的不断提升,具有强大接入和运维管理能力的云平台将是企业打造品牌的重要关键。目前,物联网顶层架构中感知层的技术日趋成熟,包括智能芯片、识别技术、传感器、边缘计算技术等,都经历了多轮的发展。迭代。借助平台层面的标准化服务,在行业应用方面也遍地开花。疫情期间,物联网在新冠肺炎防控的关键时期大显身手。物联网在疫情防控和企业复工复产等方面成效显着。角色。在社区管理方面,人脸识别和热成像测温在社区人员身份识别、“非接触式”体温筛查、门禁无人管理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手机APP实时发布疫情防控信息,协助业主远程控制“无接触”电梯;智能摄像头高效辅助社区人员管理,对人群聚集等违规行为进行实时监控和预警。在人流管控方面,智能车牌识别、红外测温等技术在机场、车站、高速公路卡口等人员密集区域得到应用,大大提高了排查效率;无人机巡查、高空喊话在城乡疫情防控中的灵活应用成为亮点。在医疗方面,将定位标签应用于医护人员、患者、医疗设备,不仅实现活动位置和运行轨迹的实时监控及越界预警,还为患者提供一键呼叫功能,从而提高了医疗和医疗。患者管理效率。多环节高效助力复工复产。在物流环节,物流信息自动匹配、智能组合,提高货物运输效率;司机端和用户端可以实时查看订单物流信息,及时掌握生产物料的发货状态;最后一公里仓储设施+无人配送物流系统,有效避免人员直接接触造成交叉感染。在生产过程中,企业利用物联网技术,将生产设备与机械臂、AGV智能小车等智能装备高度互联,打造无人化生产线,可显着缓解疫情期间人员不足的压力;实时数据与云平台对接,可实现产线远程操作可视化,优化生产工艺和设备参数。在运维环节,智能摄像头和物联网终端实时采集生产设备数据和现场监控图像,并上传至平台。工作人员可通过工业APP实时掌握设备状态和生产现场情况,远程掌握生产进度,监控事故预警;灵活运用巡检机器人,对能源管道、动力室、工厂生产、消防设备等进行巡检管理,可实现远程运维。物联网行业现状分析“新基建”为物联网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潜力。近十年来,我国将数字经济作为国家重点发展战略,制定了《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等一系列重大规划,并针对物联网等具体领域、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出台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的意见。在供给方面,根据工信部发布的《2019年通信业统计公报》,截至2019年底,我国光缆总长度达到4750万公里,4G基站总数超过544万。连续覆盖。在需求端,以COVID-19疫情为契机,企业意识到只有具备智能化和信息化能力,加快数字化转型,才能更好地应对此类危机。同时,随着5G的逐步普及,各种新的消费模式将大量涌现,从而激发更多的用户需求,市场潜力巨大。据统计,全球物联网产业规模从2008年的500亿美元增长到2018年的1510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1.7%。对比全球产业规模增长数据,我国物联网发展速度快于全球平均水平。2017年我国物联网产业规模达到11500亿元,2011年以来进一步加速,2009-2017年年均复合增长率达26.9%。(数据来源:中国产业信息网)(数据来源:中国产业信息网)数据显示,智能家居将成为消费物联网的主流产品,其次是智能穿戴设备。2017年智能家居设备、可穿戴设备等领域销售额分别占全球消费物联网的60.3%、3.8%、35.9%,而在中国,以上三个领域分别占82.2%、3.2%、14.6%%分别。%。可见,无论是在全球还是在中国,智能家居设备都占据了主流。截至目前,移动物联网连接数已超过10亿,今年年底有望突破12亿大关。而且,随着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和移动通信5G网络普及等“新基建”项目的推动,物联网产业发展迅猛,万物互联时代正在悄然来临。一旦数据流量瓶颈被打破,移动物联网的应用将在更大范围内得到普及,而作为主流应用阵地的人工智能家居也将在多方面受益。但不容忽视的是,以人工智能家居行业为代表的物联网行业发展也存在诸多制约因素。当前物联网的发展既有巨大的时代机遇,也面临诸多现实挑战。而其未来的方向也势必会朝着消费物联网方向发展,不断拓展应用场景,寻找解决方案,同时兼顾用户体验和信息安全。只有这样,才能避免物联网只是做秀,无法带来实际的应用价值。物联网具有全面感知、可靠传输、智能处理三大特征。是传统领域智能化改造、信息消费升级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近年来,传统领域的智能化改造成为政府、产业界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中央和地方政策相继出台,科研成果不断涌现,加快了智慧交通、智慧水利、能源互联网、智能制造、数字孪生城市建设;信息消费在互联网技术与经济社会加速融合的浪潮下,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零售、智能家居、智能穿戴、共享经济等信息消费领域迅速崛起。在新冠疫情催促下,新型消费、升级消费快速增长。线上下单、线下取货、无接触购物等模式创新成为引领大众消费、加速普及的新趋势。这些领域的快速发展需求将带动物联网传感终端的大规模部署,为物联网的发展带来更大的机遇。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智能制造等技术不断成熟,物联网时代正在逐步到来。据统计,目前国内物联网连接数已达16亿,2020年有望突破70亿,市场规模达2.5万亿元。物联网的发展潜力巨大。行业智能化成主旋律近年来,在政府政策的推动下,智慧城市也是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国内一线城市的智慧城市建设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而且,物联网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应用也逐渐覆盖到方方面面。包括智能市政管理、智能农业园林、智能医疗、智能楼宇、智能交通、智能旅游等智能化应用等,逐步从概念走向应用。通过物联网,城市市政管理效率更高,通过各种资源的有效协调与整合,人与物、物与物的相互感知与联系,使城市管理更加方便、快捷、高效.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步伐越来越快,以楼宇为核心的物业系统也是物联网应用的重要领域。无论是智能化的水、电、煤等记录仪表,还是楼宇安全报警、防范高空抛物等公共事件的监测,都离不开物联网技术。在楼宇摄像头、烟雾探测器、红外、振动等各种报警探测器方面,物联网也可用于异常事件的报警和预防,并逐渐得到应用。此外,智慧交通也是智慧城市建设的一个方面。通过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和感知化、互联化、智能化手段,完善交通信息网络,交通装备智能化,交通运输效率和服务水平逐步提高。在智慧旅游方面,还结合了物联网和数字处理技术在旅游开发、管理和体验中的应用。它可以极大地调动旅游管理资源,提高旅游业的服务效率。除了这些热门的应用领域,物联网在新零售、智慧医疗、供应链管理、智慧农业等领域也有着广泛的覆盖。未来,它还将作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支撑之一,造福百姓生活。各个方面。结束语如上所述,物联网行业的快速发展也面临着诸多困难。然而,科技时代的到来为物联网的发展创造了肥沃的土壤。因此,期间遇到的困难也会一一克服。顺应行业资源整合、平台化的大趋势。任何行业都需要一个发展的平台,物联网也不例外。因此,只有通过横向和纵向的资源整合、互通合作,才能更快、更稳地走向未来。技术进步应该始终为人类服务。因此,应用创新是物联网发展的核心。只有解决好其在社会和民生应用层面的实际问题,才能充分实现其技术革命和进步。随着人工智能、5G、大数据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步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物联网也是人类发展进步的重要基础设施建设,并将与这些新型基础设施并驾齐驱,为人类进步做出贡献。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