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观察

您的物联网业务不赚钱吗?你可能选错了商业模式

时间:2023-03-18 12:27:05 科技观察

商业模式只是承载和呈现商业价值的方式。物联网与其他任何新生事物一样,都有其固定的发展规律。物联网是技术与产业的集大成者,内涵极其丰富。但如果只把物联网当成一门生意,只从生意的角度来看,那要不要赚钱、怎么赚钱、赚多少钱……就成了值得讨论的核心问题。即使只关注商业模式的维度,也不能脱离其他相关因素而存在。如:受制于物联网本身的诸多困难。包括但不限于:物联网起步阶段背景、应用场景碎片化、技术服务碎片化、成熟场景单一不足、市场需要培育的共性问题。这些直接影响到物联网企业肉眼可见的市场规模和模式落地难度。商业模式的成败也取决于企业在整个物联网产业链中的环节。众所周知,物联网的商业价值离不开既定的三大红利规则:终端红利→数据红利→信息红利。不同的红利周期,辐射的企业类型也不同。例如,终端红利对于物联网底层组件和物联网设备厂商来说是一剂猛药,但对于平台商和物联网分析运营等服务企业来说,并没有直接明显的效果。获得。还要看你选择的领域是消费物联网还是工业物联网。两者不仅在商业周期上存在明显差距,商业价值和实现方式也大相径庭。相对而言,工业物联网的进入壁垒更深,部署周期更长,潜在市场价值更大。同时,技术、市场、商业模式等各个方面需要攻克的问题也更加艰巨。相比之下,消费物联网略显“短而快”。未来挑战重重,但在巨大而神秘的市场规模吸引下,物联网企业依然迎难而上。通过不断的试错和探索,形成了几种主流的商业模式。简单粗暴,卖硬件尽管越来越多的硬件厂商宣称要转型为“软硬件一体化解决方案和服务商”,但卖设备和卖服务之间还存在着许多不确定的障碍。和很长的路要走。因此,在动荡的环境中做一个安静的硬件提供商,也是一个明智之举。固守硬件提供商的定位并非短视,但要明确:只要能在物联网大潮中提供切实的价值,就能占据一席之地。对于组件制造商和智能设备制造商来说,已经存在着巨大的商机。而且,无论物联网发展到什么阶段,核心部件制造商,尤其是高技术密度、高集成度、高创新设备(如芯片、网关等)的制造商总会有很深的护城河和明确的价值归属。目前,大火的物联网通信设备提供商,以及某些垂直领域(门锁、音箱、烟雾探测器等)的智能硬件提供商持续受益。当然,软件也是如此。ISV在物联网中仍然占有重要地位。对于一些具备智能硬件开发和配套软件开发/集成能力的企业来说,物联网平台运营在这波转型浪潮中未必甘于落后。他们还着眼于终端红利背后的数据红利,意在提供设备的同时,提供配套的特定应用,获取用户数据用于其他目的(如逆向改进硬件研发制造流程,深化客户需求,便利开发新的应用服务、开发新的销售和服务渠道等(和脚),毕竟驱动未来的“石油”——数据才是最有价值的。这种想法催生了两种类型的物联网公司,它们创造了两种典型的商业模式。一种是通用平台(参与者多为行业巨头,如阿里、华为、三大运营商),一种是垂直领域平台(如研华、金卡智能、云知易等。),而且各自的功能定位,优势和能力也有很大的不同,所以也存在融合和互补的可能。在通用平台范畴,企业的核心价值多是提供物联网基础设施,可能是底层的云服务、通信层的连接服务,也可能是使能特定行业应用开发的PaaS层平台能力。他们在物联网管理和云这两个基础设施领域拥有强大的领导地位。他们有信心基础设施在未来对整个物联网行业具有巨大的价值(大规模商用之日,坐等收租),同时他们也了解物联网应用的商业价值需求深入到各个行业的各种应用服务中。因此,前期需要在各个物联网应用领域继续铺路,继续跑马圈地。他们不熟悉特定行业,但他们不需要了解。他们吸引垂直行业合作伙伴的方式大多是争取联盟(甚至利润分享联盟),他们的野心处于数据红利和信息红利阶段。垂直领域的参与者大多来自传统企业的转型。他们在各自领域积累了丰富的行业经验Know-how,对行业转型需求、用户需求、当前痛点有着深刻理解。他们对行业有足够的优势。用户提供智能刚需的物联网应用服务。对于物联网这个大项目,他们缺的可能只是一点点IT能力和一个可以使用的平台。这就催生了两类物联网企业融合互补的B2B2C(俗称生态)创新模式。通用平台玩家通过构建越来越可靠的物联网基础设施(如ICA联盟、华为伙伴联盟等),吸引各行业合作伙伴在平台上一展身手,从而形成更大的平台,提供更完善的物联网能力和更完整的物联网解决方案。在这场生态大战中,行业合作伙伴,尤其是开发者,是大平台的重点目标。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PaaS平台在“取悦”开发者的道路上越走越远。阿里云Link平台、华为OceanConnect物联网平台、AWS、Azure等平台纷纷效仿。他们不仅用全栈技术力量优化开发环境,还砸下真金白银在物联网开发者的沃土上,希望在开发者的推动下,物联网在各行各业开花结果。商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