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埃森哲与Frontier Economics估算了物联网对中国12个行业的累计GDP影响。分析显示,在中国现行政策和投资趋势的助力下,未来15年,物联网仅制造业一项就可创造累计GDP增长1960亿美元。制造业占物联网经济效益的最大份额。根据Gartner最近的研究,“到2018年,80%的物联网实施将浪费转型机会。”收入。不可否认,在大多数行业中,真正体现物联网行业价值的商业模式还不成熟。如何在物联网时代的新商业世界中,将技术与已有的、传统的行业应用相结合,获得切实有效的行动解决方案,最终改变企业的生存环境?日前,施耐德电气工业事业部高级副总裁在接受《经济观察报》采访时,该部门中国区负责人马悦分享了施耐德电气工业事业部在中国市场的物联网实践。作为施耐德电气离散工业和过程工业业务单元的负责人,包括控制和驱动产品、驱动解决方案、OEM业务和过程自动化,马悦在过去三年带领他的团队帮助了国内多个行业。制造和制造领域的企业已经完成了物联网转型。2016年9月,中国最大的现代化钢铁企业宝钢选择与施耐德电气合作,通过智能制造战略实现转型。其热轧1580智能车间升级改造在钢铁行业率先正式入围工信部“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项目。项目实施后,在施耐德电气基于物联网、即插即用的开放架构EcoStruxure全套自动化产品、无人驾驶专业技术和专家工程服务的支持下,宝钢1580热轧智能车间全面建成自动化作业率稳定在98.5%以上,减少全部20名行车操作人员和地面仓管人员,成为全球无人值守智能车间吉尼斯纪录保持者,为我国钢铁行业智能化转型提供宝贵经验。本项目的无人车专长最初源于施耐德电气法国团队针对起重机研发的解决方案,因同样适应钢铁企业恶劣的生产环境,而被马跃团队引入中国市场,效果明显。“我们在全球范围内寻找这种升级改造的技术,并把它放在特定的场景中。”马跃表示,“新技术进入市场,不仅需要应用企业的决心,更需要应用场景的支持。中国市场产业门类齐全,大数据海量巨大,实践机会多。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平台。“过去几年,施耐德电气开始构建加速物联网转型的顶层战略,并于2016年推出了基于物联网的即插即用开放架构EcoStruxure。从互操作性2017年4月,施耐德电气发布《数字化革命》和《行业应用物联网是一个世界以数字技术为中心。而其最有价值的应用是工业物联网(IIoT)的工业应用。在中国,随着中国政府将物联网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以及“中国制造2025”等概念的出现。物联网正从“概念”走向“实现”阶段,其在行业应用中的价值越来越凸显。应用是物联网发展的核心正如吴鹤权院士所言,“物联网与其说是网络,不如说是一种业务、一种应用。“因为新技术真正的价值不是替代,而是融入行业解决方案,从而提升整体生产效率。成功案例如施耐德电气的工业事业部正在其他行业不断复制:中国本土工业机器人龙头新在施耐德电气“工业机器人解决方案”的支持下,宋机器人通过自主研发,将具有“中国特色”的SRBD系列DELTA机器人变为现实,并在短短一年时间内从实验室走向工业企业。借助施耐德电气E-coStruxure平台及相关软硬件产品和服务,上海地铁显着提升了车站智能化管理、用电安全、环境整治等水平,从而保障了车站内各类系统设备的安全。和另一家500强制药公司的中国工厂世界在施耐德电气的帮助下建立了智能设施管理系统,实现智能生产管理和执行、智能质量管理、智能供应链管理。首家真正实现医药工业4.0和智能制造顶层规划和落地的企业。在物联网这样一个革命性的经济机遇下,通过IT和OT应用的深度融合,物联网将整合IT和OT领域最先进的技术成果,重构生产流程和管理变革演绎到极致。只有通过新技术的应用,才能实现对企业的数字化赋能,最终改变企业的竞争格局。对于施耐德电气而言,商业的本质从来不是基于战略,而是以企业应用实践为中心,以用户需求为最终触点。目前,施耐德电气在全球范围内与包括微软、英特尔、埃森哲在内的众多优秀合作伙伴、集成商和开发者社区展开合作,致力于推动基于传感、移动、云计算、分析和安全的技术。物联网的应用加速了工业领域的数字化转型。“这是一条非常接地气的路径,施耐德电气也鼓励全球团队,尤其是中国市场的团队,基于数据平台进行自下而上的创新。”马悦说。2017年,施耐德电气中国工业事业部成立了无人驾驶汽车产业团队,全力将这项技术推向市场。他坚信,“这将有助于中国企业在产业转型和数字化应用的创新和快速推进方面走在全球市场前列。”(沈建元/文)采访问题:您如何看待工业物联网转型的现阶段?马跃:我认为B2B业务的工业物联网转型还处于起步阶段。三年前,我们是唯一一家讲述“智能制造”实践故事的企业。现在,很多用户已经意识到,智能制造不仅仅是云和软件,更需要回归到品质和精益生产的本源。但现在工业物联网还处于春秋时代,还没有进入战国时代。不仅有国际巨头参与,还吸引了众多国内初创企业。B2B业务中的每个筒仓都非常专业,需要专业知识。谁能在某一领域拿出更多的应用实践来说服客户,谁就赢得了市场。我们希望建立规模效应,让“中国制造2025”有一个快速的质变,这需要大家的智慧。Q:您如何理解施耐德电气工业业务生态布局的新变化?马跃:现在我们的行业团队越来越多,我们会纵向思考这个行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这个核心竞争力是什么?核心使能技术是什么?什么是平台和软件技术?怎么能推动整个行业发生一些变化呢?我们认为,这些是数据驱动经济转型的关键。然后,我们需要在行业内寻找合作伙伴,整合行业能力,再通过跨领域的行业能力建立生态协同体系。施耐德电气致力于做行业和应用的领导者,即我们不仅要在每一个专业领域走在前列,实现跨自动化和软件平台能力的提升,更需要构建跨-具有合作伙伴系统的平台生态系统。Q:什么样的合伙人制度能够给行业应用带来巨大的改变?马跃:我觉得应该是一个聚集行业生态各方的社区。单靠施耐德电气无法满足当今工业领域用户的需求。归根结底,我们是一家软件和自动化公司,真正了解客户应用的是客户自己和这个行业的服务商。只有汇集大家的智慧,整合数据只有将洞察力、洞察力和使能技术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挖掘出数据的价值。在这个过程中,你中必有我,我中有你,不能分得很清楚。问:与物联网转型相关的生态系统中最大的挑战是什么?马跃:这里有很多管理和文化上的挑战。一是脚踏实地,弯下腰。这对大多数跨国公司来说是一个挑战。未来必然是多元的,不可能一家独大。要建立一个完整的系统,我们需要以更包容的态度建立一个共生的系统,包括让系统中的其他人得到足够的利益。.比如你要接受一个客户付100块钱,你就只拿一部分,大部分分给生态圈里的其他公司——让别人站在聚光灯下。对于施耐德电气,我们以“脚踏实地”为荣。Q:当前物联网转型业务有哪些经验可以复制?需要改进什么?马悦:我觉得最宝贵的经验是我们作为一家大型跨国公司,尤其是百年老店的知识积累——比如工业化、精益生产、产品设计、企业管理等知识的“显化”。这些Knowhows是我们的DNA,它们可以真正帮助用户。除了产品、软件、工程,施耐德的组织实施能力也很强。经过长期的积累,我们现在将隐藏在身体内部的知识显化出来,帮助我们的用户成长。这是我们这些年智能制造做的最有益的实践。这既是研发之战,也是积累之战。但是,我们仍然需要在本地非常专业的执行能力建设上投入更多。Q:物联网平台发布后,软件会产生什么价值?马跃:一方面,软件管理运营和资产。这是软件传统上扮演的重要角色,我们将继续推进这一角色。另一方面,在真正意义上的人工智能时代,在分析、优化以及一些更高端的应用上,软件也将在未来B2B业务的转型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软件定制是未来软件的发展方向,会根据不同的行业进行定制,但这种定制并不是我们闭门造车定制的,而是针对一些特定的行业和应用定制的。比如我们自己做了一些APP,但是我们也需要吸引更多的系统集成商和软件开发商一起开发。施耐德电气做20%,他们做80%,最后放到交易平台上,形成Nice工业级应用包。我们把这个应用包提供给大型行业用户,然后这个大型行业用户甚至可能会交订阅费,每个月交一定的费用。每个人都得到自己的利益。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通过在促进软件定制方面更多地赋能社区来促进基于平台的未来技术交易。平台是工业物联网的核心。在施耐德电气,我们不仅强调平台驱动的智能制造,即“平台至上”;同时,我们倡导“融合共生”的商业模式,为大企业和中小开发者构建数据共享、协同创新的生态圈。在两者的结合以及EcoStruxure物联网架构的技术能力下,如何在平台上实现未来的技术交易,将是我们未来关注的重点之一。这既是技术的融合,也是工业物联网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