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度自动化的社会,将人们的重复劳动减少到最低限度。在劳动力成本高的地区,资本家期望机器人在长期服务的情况下替代人力,降低边际生产成本。在劳动力成本低的地区,这种期望不会带来社会进步,反而会有更多人因劳动权利被剥夺而失去生存条件。智能机器人似乎并没有受到所有人的欢迎。今天,我们不能仅仅把机器看作是身体的延伸来完成工业、外科、航空航天等人类无法完成的工作,更要看到机器人的大规模采购带来的失业威胁。工人。此前花旗银行和牛津大学联合撰写的一份报告称,由于低收入国家在农业和制造业等可贸易部门相对于高工资国家具有成本竞争优势,这些劳动力成本低、贫穷落后的地区地区过早投资生产机器人会带来更复杂的“破坏性影响”。失业将进一步缩小人们的生存空间,但教育培训资源无法帮助这些被替代的劳动力及时寻找其他工作。机器人和无人车会不会成为改善整个社会生活条件的必要元素?据某研究机构报告,首当其冲的将是流水线上被自动化柔性制造机器人取代的工人;其次是服务业、交通运输业。数据显示,埃塞目前85%的工作岗位面临被剥夺的风险,劳动密集型地区将遭受结构性失业重创。一个国家的收入水平与其对自动化的脆弱性之间可能存在很强的负相关关系。根据目前世界机器人销量统计,这些冷机将在2020年间接剥夺全球500万个工作岗位;即使在美国,也难逃预计20年后高达47%的“替代”失业率。据业内人士介绍,在中国,农业和制造机器人的“投资-回报”周期已缩短至2年。如果你看看世界上收入较低、劳动力较少的地区(尼泊尔、柬埔寨、孟加拉等),即使购买机器人的“投资-回报”周期会更长,但仍有人类工人可以取代人类工人。潜在的动机。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相比,自动化似乎并不划算。根据报告《Technology At Work v2.0》,智能机器人的普及将促使企业将制造业务迁回国内。该报告声称已经看到了这一趋势的初步迹象,全球供应链的碎片化速度开始放缓,在一些国家甚至出现逆转。报告显示,2011年中国、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为出口成品在国内市场采购投入(自动化设备),远高于2005年。当一家位于东南亚的工厂裁减工人岗位,换上制服且不知疲倦的机器人时,工厂周边地区的经济状况是否会受到影响?届时,世界经济将如何变化?孙正义曾发表过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未来智能机器人确实会替代大量劳动力,但在替代这些劳动力的同时,也会“承担”“吃饭”的工作,帮助为人们提供基本的收入保障。只是这个理想还处于非常非常早期的阶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