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微软悄悄删除人脸识别数据库据报道,微软已经悄悄删除了其最大的公共人脸识别数据库——MSCeleb。该数据库成立于2016年,被微软描述为全球最大的公开面部识别数据库,拥有超过1000万张图像。对于微软这样的行为,社会上有多种猜测。有一种猜测是微软害怕了。也许有人会说,像微软这样强大的公司怕谁?但再强大的企业,也会有恐惧。最害怕的就是隐私权和保护隐私权的法律。微软担心该数据库会侵犯公众的隐私权,从而产生巨大的法律风险,并在风险来临之前采取了主动行动。根据一些公开资料显示,MSCeleb数据中的这些照片并没有获得照片中人物的许可。未经照片中人物许可,将其用于商业或其他目的,存在侵犯他人隐私的问题。2、美国对隐私权的保护非常强大。在中文中,“隐私”(“Privacy”)一词似乎天生带有贬义,但在英文中,“Privacy”一词却是一个非常受推崇的概念。美国人对“隐私”的重视让很多其他文化背景的人感到无法理解。比如2000年美国进行人口普查时,很多人以人口普查问卷侵犯公民隐私为由进行抵制。隐私权在我国也是一个热点问题,但保障相对有限。相比之下,美国对隐私权的保护力度还是比较大的,侵犯公民隐私权的人往往会面临法律的制裁。美国的隐私权一开始并没有得到公众和司法部门的承认,也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隐私权的立法也从无到有,从一般到特殊。《隐私权法》1974年美国颁布,将隐私权定位为独立的人格权,成为美国保护隐私权的平台。此外,美国关于隐私权的特别立法在保护隐私权方面也非常有力,例如《电子通讯隐私权法》(1986)、《儿童网上隐私权保护法》(1998)、《在线隐私权法》(1999)、《电子政务法》(2002),《消费者隐私权法案》(2012)等。从某种意义上说,在美国,隐私权已经发展成为一个门户的概念,一个通向所有潜在人权的大门,具有广泛的外延。客观地说,隐私保护制度是近半个世纪以来美国法律体系中最为完备的。从理念、制度到法律适用,都表明了公民对隐私保护的重视,也表明了一个制度是何等的自信。还记得FacebookCEO马克·扎克伯格因为用户隐私和数据泄露事件,被多位国会议员质问5小时吗?对抗。这些都反映出,在一个隐私保护体系比较完备的国家,隐私保护有着强大的社会需求和群众基础。2019年5月,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刚刚通过了一项立法,禁止当地警方和其他市政机构使用面部识别技术来防止侵犯个人隐私。该法案的通过,更能说明人脸识别技术带来的隐患。3、人脸识别技术与隐私需平衡人脸识别技术在我国其实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公众往往不经意间就被“人脸识别”了。人脸作为个人生物信息一旦泄露,基本就是终身泄露,没有回旋余地。可以说,人脸识别满足了人们的便捷需求,但却以安全为代价。不少学者评价:“人脸识别的便利性和安全性是无法兼顾的。”那么如何规范人类的人脸识别呢?美国的伊利诺伊州和得克萨斯州都有先例,但我国还没有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在我国,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肯定会更加广泛。然而,技术本身是价值无关的,但使用该技术的主体可以用于善或恶。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在社会保障和个人隐私之间取得平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