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赋能

智能手表前进路上的三大坎

时间:2024-05-22 19:07:55 科技赋能

今年可以说是可穿戴产品的元年。

在各种已知的产品形态中,智能手表是最早有可能实现商业化的产品。

随着Pebble、SONY SmartWatch、三星Gear等可穿戴产品的发布,以及苹果iwatch的预热,国际各大厂商也纷纷发布概念或测试产品。

随着下半年越来越多的厂商推出产品,全年智能手表出货量预计将大幅飙升。

市场研究公司NextMarket Insights预计,全球智能手表出货量将从2018年的仅500万台增至2020年的1500万台,增长两倍,到2020年将达到8000万台,增长十五倍。

尽管可穿戴概念非常流行,但可穿戴产品在真正商业化之前仍面临诸多问题。

除了三星、索尼等国际厂商外,国内不少企业早在今年年初就开始测试智能手表。

不过,目前他们还处于探索阶段,销售情况并不乐观。

从产品定义来看,很多厂商还在纠结是做手机的替代品还是配件;从技术角度来看,小型化、低功耗、防水是可穿戴产品急需解决的问题;从操作系统角度目前国内厂商只有Android系统可供选择,但Android系统功耗过高,难以降低整体功耗;从应用场景来看,智能手表除了防丢、定位等少数需求外,目前还缺乏刚性需求;用CEO周鸿祎的话说:“我想不出用户对智能手表有什么刚性需求,我想做的就是针对一部分人,真正解决他们的问题,而且价格也不贵。

这是我原创的。

” “除了应用场景缺乏之外,困扰厂商的另一大问题就是供应链的不成熟。

由于无法规模化,供应商目前对可穿戴设备的支持有限,许多设备只能定制。

这也导致智能手表的成本居高不下。

目前,智能手表可供选择的处理器并不多。

很多厂商都要用到手机芯片。

其中,三星的Gear采用了双核A9手机平台,但最终效果却不尽如人意。

有业内人士表示,部分厂商利用MTK的手机平台来生产智能手表。

“卖它们的人都知道它们是炒作,所以现在制造智能手表并不是一件可靠的事情。

”在国内,北京君安是第一家发力智能手表领域的IC设计公司,也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家拥有成熟产品的公司。

其中,盛大旗下国科电子发布的智能手表已搭载北京君正的处理器产品。

智奇、图曼、乐源等国内厂商推出的智能手表均采用君正平台。

由于可穿戴产品对性能要求不高,低功耗水平决定了产品的成败;此外,采用Mips架构的处理器在成本上也具有一定的优势。

君正市场经理唐琼表示,君正已经在规划下一款可穿戴IC,预计明年第二季度出货。

同时,为了更好地服务这些客户,我们加强了开发支持,例如完全开源源代码。

除了君正之外,全智、瑞芯微等国内平板厂商也对可穿戴市场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其中,全志公布的产品路线图明确表示,将在2020年发布一款用于可穿戴设备的嵌入式处理器WX。

全志用“极小、极低功耗”来形容这款处理器。

今年第四季度发布。

虽然瑞芯微尚未公布产品型号,但此前香港电子展的传单透露了2019年推出可穿戴产品的信息。

意法半导体(ST)大中华区及南亚区微控制器营销与应用总监James Wiart表示智能手表、智能眼镜或便携式医疗设备等产品大多配备液晶面板,以呈现更复杂或详细的显示。

如果厂商使用AP或DSP来产生图像,不仅元件成本会更高,而且功耗也会线性上升。

因此,迫切需要一种兼具高计算性能、低成本、低功耗的解决方案。

Wiart表示,许多可穿戴设备制造商已经开始推出Cortex-M4 MCU,其中包括意法半导体的新款Cortex-M4 MCU-STM32F4x9系列。

德州仪器(TI)旗下解决方案公司深圳利尔达科技有限公司产品经理周毅表示,他们目前也在使用TI的MCU开发智能手表产品。

除了主控芯片之外,显示屏也是困扰厂商的重要问题。

专门从事OLED、TFT、E-ink代理的深圳市爱顺嘉科技有限公司的陈军表示,目前市面上智能手表的小尺寸屏幕大多采用1.55英寸,最高分辨率iPod。

纳米的屏幕。

如果要自己定制一块屏幕,起订量必须是K,硬成本就要1万元。

他表示,也有客户用电子纸代替TFT,可以实现低功耗,但电子纸要20,成本太高,而且显示效果不如TFT。

他还介绍说,高通最近推出了一款智能手表Toq。

它配备了类似于e-ink电子墨水屏的Mirasol显示屏。

与TFT相比,不需要背光源;与传统的E-ink电子墨水屏相比,它具有更高的对比度和省电的特性,并且还可以显示一定的颜色。

夏普推出了一款 1.5 英寸黑白记忆 LCD,同样不需要背光,售价约为 8 。

陈军认为,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智能手表市场并不适合中小企业进入,因为目前的用户需求和订单量无法支撑其整个生态系统的发展。

对于一些不考虑前期成本、有资金实力和特殊渠道的厂商来说,即使产品形态尚未成熟,也应该保持观望,等待苹果等国际厂商进行早期市场培育和产品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