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渔阳11月3日,智能终端平台技术提供商中科创达在北京举办嵌入式人工智能技术盛会论坛。
本次论坛不仅有高通、英特尔、ARM等巨头参与,还有国内优秀芯片创业公司寒武纪、计算机视觉领域独角兽旷视科技等企业参与。
为什么召开这次会议?创达CTO邹鹏程有趣地讲述了他上个月去圣地亚哥出差期间犯下的六个生活小错误,比如忘记带拖鞋、把衣服落在洗衣机里、把鼠标忘在酒店里等。
解决方案很简单,就是大家一起来通过AI来解决生活中的这些错误。
(创达CTO 邹鹏程)“人工智能本身不能货币化。
它是一个工具,只有深深嵌入到每一个场景中,然后与云端和终端相结合,满足用户的某种需求或改善用户体验,才能实现。
“完善其商业模式。
”雷星光电副总裁孙莉用一句话点明了此行的目的。
将AI落地到应用场景,不是一家公司就能做到的事情,而是需要硬件、操作系统、软件算法的公司。
合作完成。
现在的芯片公司不太注重应用。
算法公司忙于参加竞争,不一定了解如何吸收不同芯片上的算法以及如何剪裁网络。
这距离最终的场景和消费者还很遥远。
作为嵌入式AI的操作系统提供商,迅雷的价值在于提供一个连接芯片和算法的平台,让算法在终端上运行得更快、更流畅,从而优化场景体验。
在本次大会上,各家公司公布了各自领域的最新进展,同时也表达了嵌入式AI的前景和面临的问题。
未来各公司之间的合作将会更加深入。
那么,让我们来看看什么是嵌入式AI,为什么需要嵌入式AI,以及创达针对场景做了哪些尝试。
1. 为什么我们需要嵌入式人工智能?中科创达成立于2006年,是一家具有中科院软件所背景的公司。
目前拥有多名员工,其中90%为工程师,分布于全球18个城市。
它有多个客户和10多种产品使用其技术。
迅雷成立之初是一款移动操作系统。
随着AI时代的到来,作为芯片与算法之间的操作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将更好地连接芯片与算法,更好地落地到场景应用中,从而实现AI的价值。
可见,雷星光电一直专注于终端侧计算,而在嵌入式AI方面的发力则是其在AI时代定位的延续。
所谓嵌入式AI与端侧智能是密切相关的。
嵌入式AI就是将AI能力“嵌入”到芯片硬件中,让设备具备端侧智能。
端侧智能是指数据采集、计算、决策全部在前端设备上进行,这意味着AI是本地化的,不受网络的约束。
嵌入式AI包括机器视觉、语音识别、语义理解等技术,中科创达专注于嵌入式机器视觉领域,充当机器的“眼睛”。
其实施场景主要在智能手机、智能汽车等物联网智能硬件中。
中国科技迅雷副总裁孙莉用几个生动的例子解释了我们为什么要做嵌入式AI。
一种场景是自动驾驶汽车每秒可以生成 1G 的数据,必须在本地快速处理决策,以应对复杂的交通状况。
另一种场景是,当您用智能手机拍照时,想要识别一个场景,使蓝天更蓝,白云更白。
这样的场景识别需要快速决策,不能放在云端。
另一种场景是家庭场景。
随着家庭变得更加智能,越来越多的数据传输到云端,隐私成为一个重要问题,而本地计算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
(中科创达副总裁孙莉)通过上述场景的应用可以发现,一些需要快速处理、低延迟、无网络、隐私的场景成为嵌入式AI的绝佳场所,可以有效解决云计算的问题。
隐私问题或响应速度问题。
然而,嵌入式AI目前面临一些挑战,包括有限的计算能力、极其有限的功耗、有限的CPU和其他性能。
一方面需要在硬件测试方面对芯片进行升级以降低功耗,同时也需要与云端的协同。
“未来一段时间,一定是一个底层硬件、嵌入式、云端协同的过程。
哪些应该放在终端,哪些应该放在云端,需要结合具体场景。
”没有统一的画线。
”孙俪总结道。
创达在终端侧将更加注重智能化,而在云端则将与合作伙伴合作优势互补。
2、迅雷嵌入式AI聚焦三大领域。
目前在嵌入式AI应用场景的探索上,中科创达主要聚焦于智能手机、智能汽车、智能物联网三大领域,包括VR、无人机、摄像头、机器人等。
在展区,我们可以看到针对物联网领域,中科创达推出TurboX智能大脑平台,提供核心计算模块、操作系统、算法和SDK的一体化解决方案,从而加速从智能硬件原型到产品的进程。
该智能大脑平台汇集了内容、应用、云服务等产业链多种资源,应用于无人机、机器人、VR、智能相机、可穿戴设备等领域。
目前,微鲸VR、零智控DOBBY无人机、零零悬停相机、猫眼视觉“猫镜”等多款产品均搭载了TurboX智能大脑平台。
(展区物联网应用)在智能手机解决方案中,中科创达在相机算法、性能优化、多窗口任务处理、功能优化等方面拥有差异化的核心技术。
你还记得华为Mate10上的食物识别功能吗?解决方案来自 Thunderstar。
(基于高通Snapdragon平台的物体识别应用) 图为基于高通Snapdragon平台的物体识别应用,可在断网情况下实时识别食物的名称、体积和卡路里。
目前,中科创达已能够识别多种食品。
3、产业协同,共建生态 如前所述,人工智能是一种工具,只有人工智能真正落地到场景中,才能产生商业价值。
现实是,做芯片的人专注于芯片,做算法的人专注于算法。
如何吸收不同芯片上的算法,如何剪裁网络,如何将芯片和算法最优地实现到场景中? (中间是创达CEO耿强成,左边是CTO邹鹏程,右边是副总裁孙莉)创达CEO耿强成表示,这是创达的优势。
创达对芯片和算法有深刻的理解,通过操作系统层连接芯片和算法。
只有将芯片、操作系统、算法有机结合并落实到应用场景中,才能充分发挥各企业的性能,实现价值最大化。
而这也意味着产业协作,共同构建生态系统。
从参会企业可以看出,既有高通、英特尔、寒武纪等芯片企业,也有旷视科技、中国科技等算法应用企业。
作为操作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中科迅雷刚刚与他们结成联盟。
生态。
耿强城还表示,这个生态系统不是创达一家公司打造的,而是与上下游企业共同打造的。
在芯片方面,中科创达与高通、华为海思、ARM、三星、英特尔等各领域芯片巨头保持着密切合作。
在算法方面,创达拥有物体识别、食物热量计算、体积计算等技术。
依托创达的平台,很多来自算法公司、应用公司的智能算法出现在大家面前。
目前人工智能刚刚起步,存在很多问题,包括性能问题、精度问题、功耗问题、成本问题等等,都是大家共同面临的问题。
这些问题也反映出,只有大家坐在一起,从整体产业链出发,优化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才能最终打造出不同场景下的优质应用。
结论:回到生态合作的AI时代,与互联网时代少数企业主导某一领域不同,AI涉及更长的链条、更广泛的应用领域。
合作、产业协同开始成为大家的共识。
专注于嵌入式AI和终端侧智能的雷星光电,凭借“中间人”的角色,连接芯片和算法,从而与上下游厂商构建终端应用的AI生态系统。
生态也更加符合AI时代的发展趋势,快速落地应用并推动各个环节的优化,从而加速人工智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