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赋能

智能设备可能触发“生活大爆炸”

时间:2024-05-22 18:34:53 科技赋能

你知道吗?平均每天触碰手机数次、打开微信38次、浏览微博占您使用手机总时间的70%。

短短十几年的时间,移动媒体全面“侵入”我们的生活和工作,甚至改变了我们的习惯和思维。

以上数据来自国外研究机构。

新媒体指数创始人、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沉阳5月5日做客海外网“名人讲堂”时引用了这组数据。

本次主题《移动媒体发展的态势与趋势》讲座的发言,除了数字之外,沉阳还分享了一个真实的故事:在微信群里发布了一张吃早餐的照片后,立即有人发了一个价值两块钱的微信红包,并留言说“早餐太简单了,给你两块钱买个鸡蛋。

” “以微信为代表的移动产品的兴起,改变的不仅仅是我的早餐。

互联网思维一旦应用到各行各业,将会产生无限的能量。

”媒体形态“裂变”的社会效益 无论你是否从事媒体工作,都不能否认媒体生态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

过去被报纸、广播、电视台等传统媒体牢牢占据的舆论场,现在正在让位于微博、微信、APP等新兴移动媒体的快速发展。

沉阳认为,媒体多元化发展正呈现“裂变”趋势。

在这种裂变状态下,带来了很多积极的社会效应。

首先,媒体融合正在加速。

“报纸会消亡吗?这个问题已经讨论了十几年了。

至少现在报纸的读者还是很多的。

但未来,报纸消亡的可能性很大。

”讨论完报纸的消亡,接下来就是媒体整合的讨论。

热议“很多传统媒体开始转型新媒体,人民日报海外网做得很好,侠客岛是业内知名的微信产品”。

沉阳表示,微信公众号、新闻客户端等,是新媒体拓宽传统媒体业务边界的具体方式,传统媒体的价值也得到了重塑和延伸。

二是媒体服务属性强化。

过去,媒体更多地承担着“传递信息”的社会责任。

随着平台(载体)的不断更新迭代,媒体业务向服务领域拓展。

在此,沉阳强调了“去媒体化”的概念。

“媒体人往往有很强的传统报道背景,以内容思维为主,但在移动媒体领域,产品思维可能更重要。

”沉阳表示,如果能够有效利用服务属性,提供个性化、场景化、定制化的服务,就能将流量经济转变为粉丝经济,这也将成为媒体信息服务的新方向。

三是政府开放程度有所提高。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政府机构不断“试水”,各种移动应用的诞生。

从政务微博的兴起,到政务公众号的出现,各地政府在探索政务创新和互联网群众路线时,都在积极接近新兴技术。

媒体发展方向是重塑政府在网络舆论场的形象和主导地位。

微信是不可替代的。

周期至少15年的快速技术发展导致了互联网的动荡发展。

有人认为,互联网时代所有产品的迭代都是快速而无声的。

比如曾经红极一时的人人网,现在已经没落了。

再次。

那么有人质疑,微信还能存活多久?通过对腾讯其他移动产品的分析,沉阳认为微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至少还能生存15年。

“QQ已经流行15年了,微信目前日活跃用户有3亿,还是很有生命力的,至少还能流行15年。

” “微博是赌场,微信是娱乐业。

”在对比了所有移动产品后,沉阳表达了对微信的青睐,“目前还没有移动产品可以取代微信。

”沉阳分析称,由于受众群体较多,微信很难摆脱。

从本质上讲,想要摆脱关系网络是不可能的。

微信通过点对点交互构建起来的庞大关系网络也成为了微信的核心功能。

只要这个通讯功能不变,微信就会继续具有生命力。

智能设备让“一切皆终端”。

在谈到移动媒体未来发展趋势时,沉阳提出,服务化、垂直化、专业化、智能化、个性化将成为新媒体生态的主流旋律。

“免费信息、付费产品、定制服务——这将成为大势所趋。

”从报纸到电脑再到手机,我们看到了传??统媒体的衰落与转型,新媒体平台的崛起,以及自媒体的野蛮生长。

接下来,媒体会以什么载体、什么形式出现?沉阳给出了他的预测:未来,包括智能手表、电视、手环在内的智能设备的爆发式增长将成为我们的流量入口,我们的阅读习惯甚至生活方式的快速演变将是必然的。

“iWa??tch让信息变成一句话新闻,谷歌眼镜也开发了第三方应用程序来防止疲劳驾驶。

未来的某一天,你的快递可能会被无人机直接送到房间窗前。

这并非不可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