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球权威金融杂志《银行家》发布了年度全球最佳银行排行榜。
令人震惊的是,中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占据了榜单前四名。
前50强企业中,中国占据12席,而老牌金融强国美国只有7家企业,英国只有5家企业,日本只有4家企业,荷兰和瑞士各只有2家企业。
能够入围名单的中资银行总数高达3家,与那些老牌金融强国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中国银行业如此强大值得庆贺吗?然而,如果我们看到另一个统计数据,我们不禁会深思。
最新统计显示,几乎所有A股上市公司一年盈利3.3万亿元,其中26家上市银行盈利1.39亿元,占全部上市公司利润的42%。
26家上市银行赚的钱和很多剩下的上市公司赚的钱大致相当。
这听起来不可思议,但却是活生生的现实!众所周知,近年来,由于产能过剩、成本上升等原因,实体企业普遍经营困难,“行业难做”已成为共识。
于是,不少产业资本公司开始考虑退出,转而进入金融行业。
这背后的原因其实一目了然:原来金融行业有丰厚的利润,实体行业也有难以想象的利润空间!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资本对利润的追求会让各个行业的利润趋于平均,巨大的利润就会消散——这个定理已经在现实行业中得到了反复的尝试和检验。
在中国任何一个市场化的实体行业,其巨额利润都不会持续超过三年。
然而,这条规则在银行业却行不通。
如果从国有商业银行的重组和不良资产剥离开始,银行业整体的巨额利润已经持续了十五年以上。
这种巨额利润持续存在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严格的行业准入制度。
要经营银行业,您必须拥有许可证。
除了门槛较高之外,获得牌照也并非以透明的制度作为审批依据。
说白了,法律规定的条件是一回事,批准与否又是另一回事。
这种严格的准入控制使得该行业的竞争力减弱,因此存在巨大的利润空间。
二是行业价格管制。
银行业的存贷款利率、贷款限额、经营区域、网点数量等都受到非常严格的管理控制,总体上保护了整个行业的既得利益。
当然,现在有一定程度的自由化,但还远远没有达到充分市场竞争的水平。
银行监管机构保护银行业整体利益是理所当然的。
但从国家层面来看,有利有弊。
毕竟整个市场的蛋糕就这么大。
如果银行业获得的份额更大,实体行业获得的份额就会更少。
当数量达到一定程度时,人们就觉得无利可图,不再想从事工业。
因此,虽然中央一再强调要引导资金“脱虚向实”,支持实体经济,但每当听到祖国银行业持续突飞猛进的消息时,我我无法真诚地知道资本的本质是追求利润。
当银行业(包括其他金融行业)的利润远高于实体经济的时候,如何人为地带动资金进入实体行业?我们需要解决这个问题。
问,我认为有两条路径可以选择:一条路径是尽快推进银行业(包括其他金融行业)市场化改革,放宽准入制度,放宽监管,促进公平竞争,使其利润回归社会平均利润。
这是一个以市场为导向的解决方案。
另一种方式是为银行业界定合理的利润比例,严格禁止银行业获取超额利润,没收超额利润并对相关行为进行处罚。
这是一个有计划的解决方案。
无论采取哪种方案,最终目的都是让银行业利润向实体产业转移。
只有这样,中国的实体经济才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