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赋能

智能硬件能否达到智能手机的市场高度?

时间:2024-05-22 17:36:33 科技赋能

万物智慧早已被渲染为一片金色的处女地,需要各路分析师以各种方式开发。

一些专业调查机构也根据一些大数据趋势得出结论,智能硬件市场将远远超过目前流行的智能手机。

当然,也有人反对,认为可能没有其他产品像智能手机一样受欢迎,包括已经在市场上越来越受欢迎的智能可穿戴设备。

他们的主要依据是智能手机是生活必需品,产品线相对集中。

另一方面,智能硬件覆盖面大,他们看不到某些产品成为大众必需品的潜力,因此很难超越智能手机市场。

高的。

事实真的如此吗?对智能手机和智能硬件有很强的掌控力的苹果,因为手机尺寸变大,一个季度出货量破万台,可见其消费市场和购买力。

根据思科视觉网络指数,2016年智能手机出货量达到13亿部,其中Android手机超过10亿部。

预计到今年年底,智能手机保有量将达到52亿部,比目前的43亿部增加9亿部。

尽管手机市场已经高度发达,但未来几年仍有可观的增长速度。

再看智能设备,以目前最具发展潜力的可穿戴设备为例,思科视觉网络指数预测,每年可穿戴设备的使用数量将超过5亿台。

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可穿戴设备不仅包括Apple Watch、Moto等智能手表,还包括GoPro等可穿戴运动相机,Fitbit、Jawbone等运动监测设备等。

思科的准确数据是四年后,可穿戴设备的使用数量将达到5.78亿。

这个数字可以理解为库存产品的数量,而不是单年的出货量或累计出货量。

5.78亿这个数字看似不小,但从这个数据来看,平均每年的出货量才过亿。

对于已经进入相对稳定发展趋势的智能手机来说,这样的增速显然还不够。

另外一个数据是,随着智能手机和可穿戴设备数量的增加,人类产生的数据也会急剧增加。

去年产生的数据量是30 exa字节(一个极其巨大的单位,1 exa字节=2个16方位)组),到了今年,这个数字将变成exa字节。

智能穿戴设备产生的数据从相对较小的基数增长了18倍,但大部分仍然是智能穿戴设备与智能手机之间的通信数据。

从以上数据来看,智能穿戴设备可能很难达到智能手机的市场高度。

但这些数据有一个问题。

我们完全忽视了那些发展薄弱的产业和尚未开发的产业,仅仅用当前火热的智能穿戴设备来进行片面的展示。

这样得到的解决方案自然不太可信。

我们继续吧。

看。

“弱发展产业”这个词是我随手写的。

不知道算不算铸币。

但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这是一个已经出现但尚未完全发展的产业。

这是一个未来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行业。

随着与 iPhone 6 一同发布的 Apple Watch 即将上市,有关它的传闻也从未停止过。

人气之高,可以说是空前的。

台媒 DigiTimes 报道称,LG Display 将为 Apple Watch 供应 AMOLED 显示屏。

据报道,苹果计划在 Apple Watch 上市一个月后出货 10,000 块,全年出货量达到 10,000 块。

这绝对是智能穿戴市场的一枚深度炸弹。

如果苹果在这个市场继续创新,Android Wear大军跟上,未来将难以估计。

不久前,微软正式发布了旗下首款VR虚拟现实设备HoloLens,让这项黑科技重新受到关注。

事实上,在此之前已有不少厂商开发出虚拟现实设备,并且有一些厂商的设备进入了公众的视野。

筹款平台上获得的资金更是可喜。

这种虚拟的3D显示效果和真空操作体验,在科幻电影中已经出现过无数次。

它的现实意义比科幻电影更现实。

未来将广泛应用于观影、游戏、医疗、设计等各个行业。

它的前景不是我们现在可以估计的。

虽然智能汽车作为主力产品特斯拉已经推出,但仍处于相对早期阶段。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们详细介绍了智能汽车的未来。

通过车载平台与汽车硬件的结合打造统一的车联网,将创造出巨大的消费市场。

据预测机构报告称,到2020年,无人驾驶汽车将广泛普及,这将导致数百万人失业,但也会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那么,汽车也是民生必需品,其单价是智能手机的N倍。

毫不夸张地说,它是最有潜力超越智能手机的智能产品。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说过未开发行业的植入式智能设备。

据称,这种装置将在几年内广泛植入人类或宠物体内。

通过这些设备,我们可以看到肉眼看不到的东西(比如各种(射线的一种,用于特殊行业),可以抑制病毒的传播,甚至可以给人体提供长期的治疗) ,也适用于预防疾病,这只是植入式智能设备的一个简单应用,这种智能设备在健康产业中,在充满科技的未来,有着无限的想象空间。

当然,我的想象力毕竟有限。

随着科技和社会的发展,科幻电影中的许多智能设备可能成为现实。

还有更多未知的智能设备亟待开发,而这些产品的市场高度并不高。

目前的智能手机无法与之匹敌。

诚然,智能手机目前只能说处于中期阶段。

随着技术的发展,手机将承载更多的内容,其未来的形态尚未确定。

本文的观点基于数据分析和想象。

大家交换一下不同的意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