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赋能

小米能否进军可穿戴珠宝领域,摆脱“只为屌丝”的形象?

时间:2024-05-22 17:21:43 科技赋能

互联网公司的跨境活动并不是什么新鲜事。

其中,以“奋斗”在智能手机前沿的国产智能手机厂商最为活跃。

一方面是为了获得更多关注的营销需要;另一方面,完善产品和服务矩阵,向更多领域延伸,寻求多线发展。

魅族推出所谓的女团、红酒套装等,都是考虑到这两方面的。

作为其中的集大成者,小米自然更受欢迎。

已经把“小米杂货店”开得红红火火。

但无论是核心智能手机还是其他周边配件,小米依然走低价高性价比路线,急需能够提升品牌品质的产品。

因此,小米最近推出可穿戴智能珠宝,玩转“珠宝+”概念也是有道理的。

小米和珠宝,原本毫不相干的两件事,被强行凑到了一起。

但是,小米的品牌价值能承受珠宝的重量吗?后者能为小米品牌带来什么?市场:可穿戴智能珠宝将迎来爆发。

小米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成为智能手机市场的一匹黑马,不仅得益于其网络营销、饥饿营销等手段褒贬不一,更在于其能够对手机市场的方向有敏锐的感知。

对市场的发展及其做事的能力做出准确的判断。

空气净化器、插排、智能手环、净水器等都是基于热点快速推出的产品。

他们之所以推出可穿戴智能珠宝,显然与后者即将发展有关。

势头相关。

可穿戴智能设备是一个已经爆炸式增长但仍然具有巨大潜力的市场。

目前可穿戴智能设备主要基于采集用户身体数据等简单的智能功能。

随着市场的开放和不同元素的注入,将会出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自古以来,以珠宝为代表的配饰一直是女性的必备品,也是刚性需求。

仅在中国市场,珠宝首饰年销售额就达1亿元人民币。

如果珠宝首饰和可穿戴智能设备能够巧妙地结合起来,就能创造出一个潜力巨大的分支市场。

今年2月,美国RINGLIY公司获得一批顶级VC的A轮投资,其一款具有提醒功能的智能戒指。

英特尔与时尚公司 OpenCeremony 合作推出了首款可穿戴设备:MICA,一款概念时尚手环。

在美国的各个众筹平台上,初创企业的可穿戴智能珠宝产品层出不穷。

在中国,号称第一家智能珠宝公司“心有同喜”已获得近千万投资。

中兴四会近期还在南京推出了智能珠宝品牌iccharming。

在可穿戴智能珠宝市场即将受到关注之际进入该市场,很容易获得关注。

如果在市场扩大之后再进入,难度就会大很多。

擅长“炒作”的小米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

小米迈得太大了,品牌价值难以承受。

目前,小米已推出智能戒指、智能吊坠、智能手环、智能项链、智能手环等八款可穿戴智能饰品。

价格方面,延续了小米覆盖高中低端产品的特点,覆盖1元到9元的价格区间。

其实我很好奇,千元左右的首饰真的能叫首饰吗?或者称它为时尚配饰更合适?更重要的是,谁来为小米推出的珠宝买单?就算加上聪明的噱头,能摆脱“屌丝专属产品”的品牌形象吗?与其他产品相比,女性对于时尚配饰、珠宝、化妆品、护肤品、服装等更注重品牌价值和形象。

换句话说,女性购买珠宝是有特殊目的的。

珠宝的价值在于其与生俱来的奢华时尚属性、极高的品牌溢价、长时间的手工制作以及强烈的设计驱动理念。

小米的可穿戴智能设备之所以受欢迎,只是因为价格低廉。

它们与珠宝完全不同,处于两个极端。

小米本身的品牌价值和形象过于廉价、低端,不足以支撑其在珠宝行业的地位和市场。

依靠小米品牌玩弄“珠宝+”概念,对于小米来说是一个无解的伪命题。

可穿戴智能珠宝无法给小米带来实质利益,甚至可能会受到公众的批评,从另一个方面对品牌价值和形象造成损害。

打造品牌不仅仅依靠产品。

在我国社会消费升级的背景下,对高端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市场越来越大。

然而,习惯走低端路线的国内互联网企业,不可能一气呵成,直接与世界顶级品牌竞争。

这不仅仅是产品质量、服务质量等短期内可以弥补的事情,而且还需要时间来解决。

国内互联网企业想要自己的品牌能够承载更高端的需求,仅仅专注于产品是不够的。

如何建立完整的生态链,整体提升自身形象,一步步推进品牌建设才是正道。

否则的话,我们还是只能在中低端市场混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