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穿戴设备以其新颖实用的功能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为人们的未来勾勒出美好的蓝图。
想象一下,我们周围的一切,包括眼镜、手表、水瓶、桌子、椅子、衣服、皮带等,都可能变得“活起来”。
这不是幻想。
可穿戴设备不再只是人体的附件,而是将变得更加智能、深刻地影响和改变我们的情绪、行为,甚至生活。
年初的MWC展会上,不少可穿戴设备成为令人惊叹的产品。
业界普遍认为,从今年开始,可穿戴设备的发展将加速。
市场研究公司Gartner预测,到2020年可穿戴智能电子产品市场规模将达到1亿美元,有望引领未来趋势。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可穿戴设备研究报告》显示,从今年开始,一些垂直领域的巨大潜力将开始释放,可穿戴市场正式进入启动期,每年可穿戴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1亿元。
截至2020年,中国可穿戴智能设备市场仍处于探索阶段,各类产品规模有限,消费市场尚不成熟。
今年起,可穿戴智能设备市场规模将不断扩大,基于健康大数据的服务产品将逐渐成熟,产品差异化将增强。
从今年开始,市场将进入快速发展期,商业模式逐步完善,产品被消费市场接受,健康大数据服务更加成熟,产品更加细分。
2017年进入市场成熟期,智能穿戴设备市场更加成熟,进入门槛也有所提高。
从产品角度来看,2019年谷歌推出头戴式手机盒子Cardboard、苹果正式发布Apple Watch、索尼发布虚拟现实头盔,都为可穿戴智能设备市场注入了一剂强心剂。
与此同时,三星、英伟达、爱可视、卡尔蔡司、雷蛇均发布了虚拟现实产品。
在国内,华为、小米、中兴、盛大、百度等公司的产品涵盖智能手环、智能手表、智能眼镜等,大鹏、暴风科技等公司也发布了虚拟现实产品。
如果我们盘点目前已经问世的可穿戴设备,基本上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用于运动健康辅助的Jawbone Up、Nike+ Fuelband、Fitbit Fle等;第二类,用于运动健康辅助的可穿戴设备。
第二类,不附属于智能手机的独立智能设备Apple Watch、三星Gear、华为智能手表等;第三类,作为互联网辅助产品的Google Glass、Baidu Eye产品;第四类,与物联网密切相关的体感设备,如无线臂环MYO等。
此外,非主流功能性产品还包括拐杖、轮椅、绷带、书包、服装等。
2020年,可穿戴产品将迎来新一波的创新浪潮,特别是在VR/AR领域,已经聚集了大量的用户。
资本和创新者的数量。
相信2019年,可穿戴产品的创新将会层出不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