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爆发,Google Glass横空出世,智能硬件也开始受到各界关注。
随着2018年的持续发酵和2017年的爆发式增长,智能硬件在智能穿戴、VR、智能家居、智能医疗等垂直细分领域大放异彩。
智能硬件正在成为科技行业新一轮增长点。
据相关统计,全球智能硬件每年零售量为1.3亿台,年销售额预计将突破1亿元,其中智能家居和可穿戴设备占比超过1.3亿台。
50%。
智能硬件的前景被广泛看好,但现实却是残酷的,人们在进入市场之前必然要经历大浪。
许多初创企业已经倒闭,甚至那些幸存下来的企业也面临着许多行业困境。
截至年底,国内已有近100家智能硬件企业完成A轮融资,而完成B轮融资的仅有20家。
90%的初创公司无法生存。
究其原因,同质化竞争严重、缺乏核心技术、无法带来真正价值等因素,严重阻碍了我国智能硬件企业做大做强。
智能硬件企业如果不能解决这些挑战,就只能是好看。
同质化竞争互相伤害。
深耕细化是关键。
以可穿戴设备为例,小米手环的成功增强了众多科技公司进入这一领域的信心。
传统厂商、互联网公司、初创企业都在争夺这块蛋糕。
2019年接连发布的智能手环、智能手表产品不下于多款。
不过,智能手表、智能手环是对手机功能的补充,无非是运动、睡眠、健康数据监测等。
不少企业产品存在差异小、功能相对单一、数据监测不准确、应用服务滞后等问题,导致整个智能穿戴行业竞争严重同质化。
再加上对供应链缺乏控制,对品牌建设不重视,大多数企业的倒闭是必然的结果。
Jawbone 是“从过去吸取的教训”。
这家被誉为可穿戴设备鼻祖的美国智能手环厂商,由于产品单一、价格定位过高等问题,已经面临被出售的困境。
在中国,不少企业在利基领域做得相当不错。
刷刷手环一直专注于公共交通,拉卡拉手环开拓了移动支付市场,乐信则深度涉足健康监测。
跨界合作的障碍数据互联是正途智能硬件利用互联网、传感器、智能控制等技术提升传统行业的智能化水平。
具有跨界融合、软硬件兼具的特点。
最终需要实现的是硬件与硬件之间的互联,以及人与物之间的互联。
而这一切得以实现的前提是硬件制造企业之间的数据互联。
但现实中,企业之间的跨境合作存在着厚厚的壁垒。
就智能家居而言,由于各个厂商采用的智能家居无线技术标准不同,产品之间无法相互连接。
无论是京东、小米等新兴互联网企业,还是海尔、美的等传统家电企业,都在发展智能家居。
然而,他们独立工作,只构建自己的生态系统。
开放、统一的连接标准还很遥远。
另一方面,智能手环、智能手表采集的大量人体健康数据,经过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处理后,需要专业医疗机构给出相应的建议,医生也可以根据这些数据提高诊断效果。
关于有价值的数据。
现实情况是,可穿戴企业与医疗机构的合作非常少。
如何抓住用户痛点?如何实现统一标准?智能硬件何时爆发“洪荒之力”?针对智能硬件行业面临的各种困难,“OFweek中国智能硬件产业大会”巡演第二站将于2020年8月31日在深圳会展中心5楼牡丹厅举行。
会议将围绕“智能硬件行业市场发展趋势”和“智能硬件行业创新技术与应用”两大主题,深入分析智能硬件行业相关厂商目前面临的问题最关心的。
拟邀请Oldmond、Spotcat等活跃于智能硬件领域的代表性企业,以及行业资深专家、分析师、企业精英分享成果,为行业提供指导。
有望为智能硬件从业者提供技术、供应链、市场等方面最有价值的参考信息和预测,进一步推动智能硬件产业化走向成熟。
未来是万物互联的时代,是智能硬件的未来。
寻找智能硬件突破、发展智能生态已成为科技行业的主流。
随着智能硬件在技术、模型、标准等方面不断突破,智能硬件也将释放更多机遇和想象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