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赋能

揭秘智能手表五大设计原则

时间:2024-05-22 16:21:26 科技赋能

OFwee可穿戴设备网讯:智能手表的起源、设计理念、功能需求以及电池等部件障碍决定了目前智能手表外观不美观、没有亮点在功能上。

并且他还预测,一年的时间里,智能手表在设计上将会有一定的突破。

当然,没有什么比批评更容易的了。

除了批评之外,我们还应该思考如何在智能手表的设计上找到突破点,或者说,在澄清了智能手表的设计误区之后,原则上应该建立什么样的设计。

Rob Tannen 是 Intuitive 的设计研究和战略总监。

作为设计行业的业内人士,他曾提出“交互设计中的人体工程学”的概念。

过去,人体工程学一般用于与人体直接接触的物理物品,例如办公椅等,但手势和触摸屏交互操作发展得越来越快。

趋势给设计带来了很多挑战,很多设计理念已经跟不上这种发展。

现在的智能手表就是设计跟不上发展的典型案例。

因此,Rob Tannen提出了智能手表的五项设计原则。

智能手表并不是缩小版的智能手机。

智能手表设计中一个非常大的误区就是智能手表应该是智能手机的缩小版,或者是智能手机的第二块屏幕。

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它没有认识到手表和手机之间的区别。

从人体工程学的角度来看,智能手表戴在手上,与身体直接接触,而智能手机则放在裤兜里。

从情感和认知上来说,智能手机更具工具性,而手表则主要是装饰性的。

在用户交互方面,当智能手机不使用时,它处于睡眠状态,而手表则需要一直处于唤醒状态。

因此,穿戴在身上的设备的物理和交互设计应充分考虑这些设备的使用特性,而不是简单地成为智能手机的翻版。

可穿戴不仅仅针对佩戴者 几年后,可穿戴设备可能会变得司空见惯,但就目前而言,智能手表甚至可穿戴设备偶尔会出现在公众面前,当它们出现时,就会引起人们的关注。

用户和设备出现。

与手机等设备相比,智能手表具有更高的“能见度”。

这种“高可见性”可以让用户更好地与他人沟通。

同时,智能手表的便携性也使得与他人沟通相比智能手机更加便捷、实时。

也就是说,在设计时,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不仅为了佩戴者,也为了信息传递和交流对象更加友好。

戴在手上并不意味着符合人体工学。

说到使用姿势的问题,就不得不提前面Rob Tannen提到的“交互设计的人体工程学”。

可穿戴设备确实更便于携带,但这并不意味着交互方便。

使用智能手表时,我们需要抬起一只手,弯曲关节使其保持在空中,然后将另一只手拿过来。

这并不像倒立前空翻3圈和1周抱身跳水那么困难。

高达3.9个动作,但重复起来还是不舒服。

如果这还不够,请考虑通过智能手表拨打电话。

因此,设计师需要记住的是,智能手表应该限制交互。

小屏幕更像大屏幕 说到智能手表相对于智能手机的劣势,很直观的就是屏幕一定要做小。

但令人惊讶的是,Rob Tannen 认为,与平板电脑和手机相比,智能手表的屏幕与电视大屏幕有更多相似之处。

大屏幕和小屏幕的共同点是它们都依赖有限的数据输入能力。

智能手表和电视基于信息消费而不是信息生成。

信息生成是平板电脑、电脑和手机的强项。

既然如此,基于这种相似性,智能手表可以与具有大显示屏的设备进行交互,例如远程控制电视。

视觉和触觉同样重要 在智能手机上,视觉是最基本的,触觉是次要的。

例如,当我们使用振动模式时,是为了减少干扰。

一般来说,我们在与智能手机交互时使用更多的视觉元素。

这或许就是我们如此看重手机屏幕尺寸和ppi的原因。

视觉交互是手表上的另一种情况。

无论我们是否与手表互动,手表都会不断显示视觉信息。

不管它多么智能,手表的属性依然挥之不去。

另一方面,由于智能手表被称为可穿戴设备,因此可以与身体直接接触。

这时,触觉反馈比视觉更直接、更突出。

在某种程度上,它甚至可能比视力更重要。

Rob Tannen提到的五项原则中的一些可能看起来有点颠覆,但仔细想想,目前智能手表的设计困境很大程度上可以归因于惯性思维。

如果你想有所突破,不妨思考一下这五个原则。

,只有非常规的创意才能创造出非凡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