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赋能

安全问题会成为可穿戴设备爆发的绊脚石吗?

时间:2024-05-22 15:34:49 科技赋能

Google Glass刚推出时,可穿戴设备的安全性就成为讨论的焦点。

随着智能眼镜逐渐偏离可穿戴设备的核心,智能腕带产品本身的安全问题再次浮出水面。

近日,中国军方发布了禁止使用智能可穿戴设备的禁令。

继价格、续航、功能之后,安全会成为智能穿戴设备普及的下一个障碍吗? Google Glass对于普通用户来说已经停产,而腕带产品无疑是智能可穿戴设备的绝对主角。

从智能手环到智能手表,从简单的计步到NFC等模块的加入,丰富的功能背后,对可穿戴设备的安全疑虑越来越多。

1.数据安全目前来看,智能手环和智能手表仍然是可穿戴设备的主流。

虽然很多设备收集的数据仍然仅限于运动追踪和睡眠监测,但对于注重保护个人隐私的用户来说,可穿戴设备的数据安全性不容小觑。

按照一般智能手环产品的设计逻辑,除了在手机APP上同步数据外,大部分产品都会利用手机网络将数据同步到云端。

不可忽视的事实是,大多数智能穿戴产品都是创业团队生产的,云数据的安全性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漏洞。

报告显示,去年一些可穿戴设备制造商存在未经授权的访问漏洞,允许攻击者通过接口枚举其他手环持有者的云端信息。

为了增加产品的可玩性,一些设备制造商使用GPS或手机APP来记录用户的运动轨迹。

一旦云端数据泄露,即使你刻意限制手机系统的定位服务,你仍然会被“追踪”。

在大数据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个人隐私变得透明。

当运动、睡眠、心跳、血压等生理数据也被窃取时,甚至会威胁到用户的人身健康和安全,后果可能不堪设想。

2、设备安全。

在国外的一次马拉松比赛中,研究人员携带蓝牙嗅探设备,记录来自不同设备的信息。

它们大多没有对信息进行加密,使研究人员能够轻松获取设备传输的健康信息。

信息并通过MAC地址和广播设备名称定位特定设备和佩戴者。

显然,可穿戴产品的设备安全并不是所有人都应该担心的。

设备被监控后最直接的损失就是数据泄露,但可穿戴产品的设备安全绝不仅仅局限于设备本身。

几乎所有的可穿戴设备都通过蓝牙或WiFi与移动设备连接,这使得通过控制可穿戴设备来控制手机成为可能,加密程度较低。

以智能手环为例。

由于其提醒功能,它们往往拥有读取用户通讯录、短信等数据的权限,而智能手表、可穿戴相机等产品拥有更多的数据权限。

如果智能穿戴设备的安全存在漏洞,就会成为你泄露手机数据的秘密通道。

3.软件安全 MOTO和Apple Watch的发布使智能手表成为可穿戴设备的中心舞台。

与手环相比,手表拥有独立的系统,可以通过软件扩展更多的功能。

但另一方面,也存在较多的安全隐患。

与智能手机系统的逐步完善相比,智能手表的操作系统无论是在服务还是安全方面都还处于起步阶段。

当个人电脑开始普及时,计算机病毒可谓肆虐。

如今,智能手机也受到恶意软件的困扰,智能手表的软件安全令人担忧。

与电脑、手机安全相比,智能手表一旦感染恶意软件,数据安全和设备安全就无从谈起。

尤其是NFC功能的加入,使得可穿戴产品在移动支付、门禁系统等服务领域拥有更大的前景。

也就是说,未来可穿戴产品不仅涉及数据安全,还涉及用户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

安全是齐头并进的。

那么智能手表软件安全问题是否可以避免呢?苹果和谷歌很早就意识到可穿戴设备安全的重要性。

Android Wear 和 Apple Watch 都努力避免其架构中可能出现的软件安全问题。

第三方应用程序并不是以独立的形式存在,而是作为移动应用程序存在。

存在辅助形式。

不过,蓝牙和WiFi仍然是攻击的突破点,未来智能手表很可能独立于手机。

软件安全问题需要时间来检验。

安全性会成为可穿戴设备普及的障碍吗?市场上已经有各种各样的智能穿戴产品,但离爆发还只有一步之遥。

对于可穿戴设备来说,一方面服务越来越人性化,逐渐摆脱无用属性,但另一方面安全问题却令人畏惧。

那么,可穿戴设备的未来是否会因安全问题而停滞不前?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他们在享受互联网服务的同时,也放弃了所谓的个人隐私。

智能手机和其他移动设备一直在出卖我们的个人隐私。

尤其是云服务诞生后,手机上的每一张照片、每一条短信、每一条笔记、每一条通话记录等都被上传到云端。

很多人不知道信息是否被泄露。

尽管有人会谈论隐私泄露的危害,但当危害没有转化为实际危害时,很少有人会刻意拒绝接触新技术。

我们已经逐渐习惯了科技带来的便利。

智能可穿戴设备只是这些服务的另一个延伸。

这也是如今智能手环设备被大众接受的重要原因。

但当移动支付等服务加入可穿戴设备后,人们的安全要求就不再一样了。

在集体面前,除了军方明确禁止智能可穿戴设备外,政府和企业也没有因为安全问题而将智能硬件拒之门外。

由于可穿戴产品在运动和健康方面的重要作用,一些企业甚至鼓励员工使用可穿戴产品,这已成为中国IT企业的趋势。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政府和企业会忽视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安全问题。

毕竟,智能手机是有先例的。

还有一个生动的例子,谷歌眼镜在大多数地方被禁止。

可穿戴设备之所以进入企业和政府的白名单,是因为目前的智能硬件没有必要进行限制。

当可穿戴设备涉及更多业务时,安全性将成为发展瓶颈。

从芯片厂商到系统软件再到具体的服务提供商,甚至相关标准的制定和完成,都将成为可穿戴安全的制约因素。

值得庆幸的是,英特尔已经开始在芯片领域发力。

依赖开源的Android在Android Wear上却选择了封闭。

安全性是谷歌给出的理由之一。

开源和开放性促进了可穿戴设备的快速发展。

安全或许不是可穿戴设备下一步发展的绊脚石,但它将成为衡量可穿戴产品是否被淘汰的一个衡量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