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赋能

小米生态链上的“巨头”初长成

时间:2024-05-22 14:34:06 科技赋能

小米生态链中的“巨人”刚刚成长为一个装在塑料腕带中的13.5克重的电子元件。

佩戴它不仅可以计步、监测睡眠、接听来电提醒,甚至可以解锁手机、进行无密码支付……2019年7月,79元的小米手环上市,它的外观几乎重塑了整个智能手机市场。

中国智能可穿戴领域。

不到8个月的时间,小米手环销量突破1万只。

今年一季度,小米手环出货量位列国内第一、全球第二。

尽管小米手环已经火爆,但很少有人知道它来自合肥。

开车经过合肥高新区望江西路与文曲路交叉口,很容易就能看到动漫基地的一栋建筑上挂着小米的广告牌。

这不是小米的分支,而是小米生态链企业、小米手环的制造商华米科技。

华米科技创始人兼CEO黄汪表示,华米不是一家简单的手环制造商,而是一家人体数据公司。

利用用户和数据,华米科技未来不仅会更多地融入小米生态链,而且会布局所有可能的智能可穿戴领域和所有用户生活场景。

作为小米生态链中适应速度最快、成长速度最快的公司,华米科技在不失去独立性的情况下,借助巨头的资源快速成长,从而为成为巨头埋下了“种子”。

在合肥高新区,与华米科技毗邻的是安徽科技企业两大巨头——美亚光电和科大讯飞。

这似乎让人们对华米科技成为巨头有了更多的想法。

思考。

巨型生态链 今年1月的CES(国际消费电子展)上,美国拉斯维加斯迎来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消费电子爱好者。

一位来自合肥的中年男子,“每天啃两个汉堡,看展厅里到处都是产品。

”他就是华恒电子(华米科技前身)总裁黄旺。

智能手表Pebble,我是Watch、Withings、智能手环Fitbit、Jawbone深深刺激了他,回国后黄旺带领团队开发了智能手表Zwatch,无奈暂停了新版平板智能设备的开发。

当时平板电脑发展如火如荼,智器作为中国第一台平板电脑,已经给公司带来了稳定的利润。

小米MIUI三剑客之一,回到合肥看望华恒,黄旺送了他一块Zwatch。

当孙鹏回到北京,让雷军试戴时,雷军派人联系了黄旺。

当天洽谈合作。

“Zwatch 扎实的品质给雷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黄汪了解了小米未来的产品布局后,认为与小米携手是最好的合作方式。

短短半个月时间,双方就确定了合作。

加入巨头生态链并不像听起来那么容易,尤其是对于强大的雷军和小米来说。

《第一财经周刊》BroadLink创始人兼CEO刘宗儒曾表示,业内顶尖企业通常很难与小米达成合作,因为条款太“霸道”。

比如:低品质低价、低估值高比例、放弃自主品牌。

为了与小米合作,黄旺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他停止了所有新型平板电脑和新型智能手表产品的研发,并直接报废了多套价值数百万元的新模具。

他隐藏了“Smart Device”品牌并注册了它。

新公司——华米科技。

随着合作的深入,黄旺和他的团队惊讶地发现,在与小米这样的强大合作伙伴共同成长的过程中,华米并没有迷失自己,而是通过互补成为了新的华米。

它有自主权,但可以最大程度地利用小米的资源。

这是华米加入小米生态链的最大动力。

华米科技继2019年1月获得小米、顺为资本的A轮融资后,于2018年12月完成1万美元B轮融资,高榕资本领投,红杉、晨兴、顺为跟投。

高榕和晨兴是小米的早期投资者,而顺为则直接是雷军集团的投资机构。

红杉的投资向来是“只看赛道,不看公司”。

除了融资的便利,华米还收获了雷军提供的“武器库”:小米的供应链资源、品牌、周边和互联网合作,包括华米的物流、仓储、客服也都整合到了小米的体系内。

最直观的就是,全球一流的代工厂为华米工作,并给予一定的重视。

这让华米避免了遭遇锤子手机等产品产能尴尬的可能。

此外,雷军和小米的作风也深深影响着这家来自合肥的互联网公司。

雷军倡导的“极致”和“All in”已经成为公司的信条,小米的扁平化结构也借鉴了华米科技。

华米科技副总裁张晓军告诉记者,“华米同样采用扁平化架构,采用项目组管理方式。

没有KPI考核,公司的运营围绕产品和项目进行。

在小米的“加持”下,小米手环于2016年8月16日正式开售,3个月销量破万,发布后销量持续提升,2个月完成第二次破万。

一个月突破300万,借助4月6日米粉节,不到1个月就突破400万  实现极致 虽然小米手环已经成为“爆款产品”,但华米也成为小米生态圈中适应最快、成长最快的公司,但张晓军认为没有什么秘诀,只能“把产品做到最好”、“了解产业链、解决需求”。

如果是“你的东西不能满足市场,雷军、马云都帮不了你”,那么小米手环推出后,最受用户欢迎的就是它。

超过30天的待机时间,让华米团队感到惊讶。

“普通手环不以省电为核心痛点,往往不到一周就需要充电。

”黄旺说。

”雷军在发布会上表示,小米手环在不充电的情况下可以使用一个月,但实际上,如果只使用计步功能,它就会处于待机状态,时间可以达到3个月。

而且,我们按照日常使用标准来设计。

”在研发过程中,华米内部组建了五个团队来设计电路板和软件,进行不同阶段的实验,不断“砍掉”非最优方案。

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终于找到了最省电的解决方案。

让黄旺没想到的是,在省电的同时,还会带来一个意想不到的好处——增强用户粘性:“普通手环用户使用一周后一定要充电,第一次充电后记得佩戴。

”充电后可能忘记佩戴,很容易导致用户流失。

“华米希望用户能够24小时佩戴小米手环,这种信心也来自于腕带的设计。

小米手环腕带采用的是美国康宁TPSiV材料,成本极高,最初是用的制作奶粉勺,无毒无害,触感光滑,能有效减少皮肤敏感引起的过敏,这一切的设计背后都隐藏着华米的野心——他们希望小米手环能够转型。

“在做手环之前,我们发现小米手环的优势在于它有小米手机巨大的出货量和移动电源的成功案例做支撑。

因此,手环最初定位为小米手机的配件,至少可以保证一定的销量,所以我们思考哪些功能可以与手环连接,来电提醒、计步等功能是密切相关的。

到手机上,可以让手环起到配饰的作用。

”黄旺说。

后来华米开发了使用手环解锁小米手机的功能。

“这意味着手环开始从手机配件向人体ID转变。

”关于小米手环的这个功能,有一个广为流传的笑话:雷军有一次把手环忘在家里了,我整天疯了,因为手机需要密码解锁,每次都要输入80多次。

天。

除了追求产品品质的极致之外,黄旺对“极致”的理解还有另一层含义——将价格降低到极致。

在动辄上千元的智能穿戴领域,小米手环79元的售价震惊了行业。

除了合理的设计、基于互联网的销售方式和巨大的销量外,还在于严格的成本控制。

“我们和供应链一起拆解,分析成本,包括租金、零部件、人工成本等。

”比如,同型号、同质量的电池成本,小米手环只要5块钱,而外企是13元。

“因为国外产品售价99美元,他们对13元的电池成本很满意,没有动力去拆供应商的成本。

” 79元的价格已经够让人意外的了,但黄旺告诉记者,“一开始我们想定价49元,但为了选择最好的材料、芯片和工艺,我们最终选择了接近成本的价格。

” 79元。

”即便如此,小米手环依然盈利。

“去年我们没有计算是否赚钱,但今年一季度,财务总监突然告诉我,我们还有几千万的净利润。

”这让黄旺震惊不已。

成为巨头的黄汪之所以将自己的公司命名为“华米”,是因为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毕业后,他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华为。

之后他创办的每一家公司都以“华”字开头,后来他还和小米合作。

这两家公司是他学习的榜样,也是他的目标。

2010年,黄旺从华为辞职,回到合肥创立华恒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从事嵌入式Linux的研发和商业化。

2006年,黄旺成立华恒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推出中国第一台平板智能设备,比后来流行的iPad早了10个月。

通过学习亚马逊模式,在平板电脑上添加阅读软件,并与盛大文学合作,签约《时尚芭莎》等所有PDF杂志,智能设备通过销售移动内容赚钱,每台平板电脑可赚取100元利润。

从华恒网络到华恒电子,再到华米科技,从网络方案设计到消费电子品牌,再到互联网运动健康大数据,华米科技紧跟互联网消费热点三大变化。

不过,在刚刚起步的智能可穿戴领域,华米仍有不少强劲对手,比如强大的Apple Watch。

不过,在张晓军看来,这不是挑战,而是机遇。

“智能穿戴设备的市场空间非常大。

仅靠一家公司是无法完成这一任务的。

一个巨头进入这个领域,引领整个行业的发展,绝对是一件好事,因为智能穿戴设备离大家还很遥远,但是苹果一旦做出来,大家都知道了,而且苹果和苹果的定位华米不一样。

”除了借助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才和安徽产业政策成长起来的合肥总部外,华米还在北京和硅谷设立了分公司。

北京分公司负责互联网运营硅谷分公司是工业设计中心和海外品牌运营中心,华米正是通过硅谷分公司启动了国际化战略,并逐渐获得了挑战国际巨头的信心。

、英特尔、IBM今年将针对欧美市场推出独立的高端智能穿戴品牌。

”张晓军说。

“小米手环主打性价比,品牌主打高端时尚。

”而且,除了越来越深入地融入小米生态圈,与小米电视、小米智能家居等合作外,华米还将涉足所有智能穿戴设备,比如已经热销的小米体重秤,被更多的用户使用。

环境方面,“与支付宝、微博、李宁的合作只是一个开始。

” “我们不是一家简单的手环制造商,而是一家人体数据公司。

”黄旺告诉记者,手环只是捕捉运动和健康数据的工具。

积累了这些数据后,华米可以将所有用户引流到各个线下服务区域。

用户才能拥有更多的价值,卖手环只是服务的第一步。

从做好产品到积累用户、占领市场,华米的商业模式已逐渐成型,一个可期的巨头正在快速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