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赋能

智能硬件如何赢得人心?首先要“接地气”才可以实施

时间:2024-05-22 13:57:47 科技赋能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智能硬件市场逐渐壮大。

市场规模、市场结构、未来发展趋势……这些问题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今年以来,“智能硬件”的话题开始广泛走进人们的生活。

从汽车、家电到手环、耳机,几乎所有的产品都想赶上科技时代,给自己赋予“智能”的外表。

然而,很多行业的发展初期都有些尴尬,智能硬件也不例外。

大量“鸡肋”产品让市场将目光转向智能硬件行业。

例如,所有的小家电都可以配备音频功能,再加上App,变成智能硬件。

再比如给各种产品增加显示屏,连接到手机上,用显示屏和交互来代替。

还有一些打着智能旗号的奇特产品,令人发指。

要知道,在硬件行业,技术积累、供应链、渠道优势,很多时候远比创造力更重要。

大量缺乏技术含量、采用公开模型修改的产品的诞生,只会让智能硬件的“繁荣”变成无序。

当时资本和企业家纷纷抢占这个行业的先机,渴望占据流行概念和行业利基,以为坐风就能飞。

然而,不少人并没有飞起来,而是重重的摔在了地上。

但也有一些少数受益者。

不久前,美图公司发布了年度报告。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收15.78亿元,同比增长0.8%,其中互联网服务及其他收入1.05亿元,同比增长40.1% ;智能硬件营收占比14.73%。

亿元,同比增长0.99%。

也就是说,该公司智能硬件收入占其总收入的95.15%。

那么“智能硬件”未来应该如何发展,才能将少数受益者变成大多数市场呢?归根结底,智能硬件的本质仍然是人与硬件的智能交互,是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而不是为了智能而智能。

智能硬件应该贴近市场本身,倾听消费者的声音,了解消费者真正需要什么,而不是从一个无法吸引终端消费者的公司角度来开发产品。

除了机器人及相关领域等一些高科技产品外,更多的智能硬件产品需要明确定义为消费级产品。

他们不应该再“高端”,而应该更加接地气。

此外,在制造智能硬件时,供应链是不可避免的障碍。

企业应更加关注供应链环节是否成熟,从技术角度看,感知、识别、算法、云计算、人工智能、语音识别等底层核心技术是否能够与硬件很好地融合产品。

促进产品体验的提升。

同时,深入了解产品应用的合适场景,例如家庭、汽车等私人空间,对于企业赢得消费者的信任至关重要。

总而言之,无论是智能硬件还是硬件智能化,产品本身最终都需要很强的实用性,而这恰恰是以往智能硬件所缺乏的。

正处于冰点的智能硬件行业需要认识到,智能硬件的核心仍然是硬件。

只有务实发展,开发贴近市场需求的优质产品,才能迎来行业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