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赋能

AI检测生物钟,精准医疗或成最大“受益者”

时间:2024-05-22 13:45:40 科技赋能

网上有一张著名的人体排毒图,认真“规定”了人体各器官的工作时间,他还表示只要他不睡觉,它们就不会工作。

这种精确到小时的“民间科普”让很多人信服。

每当他们熬夜的时候,常常会惊讶地看到这一幕,不禁感到恐惧。

当然,也有人站出来辟谣,称人体器官排毒根本没有那么精确,器官无时无刻都在工作。

听完这话,十点准备睡觉的人顿时精神一振,表示还能再对着手机两个小时……但事实上,排毒图虽然不一定靠谱,它的出发点是让人们养成早睡的习惯。

如果长期晚睡,人体的免疫系统就会被破坏,诱发各种疾病。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如果晚睡晚起,睡眠充足还不够吗?这也会伤害你的身体。

其实,无论是晚睡早起还是晚睡晚起,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弊端:造成人体生物钟紊乱。

每个人都知道生物钟。

它相当于生命体内看不见的时钟,是生命活动的内在规律。

据已知研究显示,生物钟在很大程度上与昼夜周期密切相关。

也正因为如此,人体的生物钟才会大致相同。

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文章开头那张真伪不明的排毒图就诞生了。

虽然每个人的生物钟大致相同,但在一些细节上却存在明显的差异。

例如,有些人早上记忆力更好,而另一些人晚上记忆力更好。

所以,如果我们能够弄清楚每个人独特的、超越普遍意义的生物钟,可能会为人类生物学研究打开一扇新的大门。

打开这扇门的钥匙或许就是人工智能。

只需一管血液,几分钟内即可控制生物钟。

人工智能和生物钟似乎完全无关。

如果一定要找出两者的相似之处,那很可能是因为人类对两者还没有清晰的认识……对于生物钟是如何产生的,不同的研究人员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挪威卡维利系统神经科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今年八月的一份报告中展示了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

通过记录大量脑细胞,他们发现大脑深处存在着强烈的时间编码信号,这就是神经时钟。

它将我们的经验流组织成一系列有序的事件,然后进行安排和操作。

根据这种观点,生物钟实际上是神经系统记录规律事件然后固定它们的结果。

与此同时,美国西北大学的科学家利用机器学习算法测试人体血液,以识别人体的生物钟。

该公司开发了一种名为 TimeSigntrue 的算法来训练计算机测量血液中 40 种不同基因的表达特征,从而预测一天中的时间。

整个过程只需一到两个小时。

西北大学的研究至少展示了两个方面。

首先,可以检测个体独特的生物钟。

正如我们上面所说,每个人体内的生物钟是不一致的。

过去,我们只能根据一个人的外在个人表现来做出推断。

借助这项技术,人们可以从基因层面详细了解自己的独特性。

这样用科学方法得到的数据比观察要准确得多。

其次,未来或许可以检测到每个组织和器官也有自己的生物钟。

人体排毒图并不全是废话,它也有一定的生物科学来源。

研究人员表示,每个组织和器官系统都受昼夜节律控制。

如果能够利用基因来检测个体的生物钟,也将有可能进一步探索人体器官的工作规律。

随着人体的诸多秘密逐渐被基因科学所突破,人工智能最前沿的研究与其结合所释放的能量将非常可观。

那么,两者联合进行的生物钟检测有何实际意义呢?通过掌握生物钟,精准医疗或将成为最大受益者。

生物钟对人类有着巨大的影响,尤其是在健康领域。

但对于现代人来说,生物钟的意义其实被低估了。

在人们眼里,提到生物钟,就意味着睡得好不好;提到生物钟,就意味着睡得好不好;提到生物钟,就意味着睡得好不好。

就像一提到人工智能,大多数人想到的就是机器人……虽然生物钟与睡眠息息相关,但它对人体的意义远不止于此。

当人体生物钟检测成为一件简单而准确的事情时,可能在以下几个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1. 制定个性化的日常安排。

既然大家总是担心睡眠问题,那我们就从这个开始吧。

现代社会,尤其是大城市,工作压力太大。

睡觉时应拉上窗帘,否则会担心睡过头;不要拉上窗帘,过早的光线可能会延迟睡眠。

然后,通过掌握个人生物钟,可以将其与智能照明等家庭物联网设备连接,在快到1点的时候慢慢打开窗帘或者用灯光增加室内亮度来自然醒来。

2.智能给药。

我们经常听到医生指导某种药物应该在饭前还是饭后服用。

这是要考虑药物吸收的问题。

有些疾病对用药时间有要求。

研究人员认为,这项测试可以让他们轻松研究生物钟失衡对心脏病、糖尿病、阿尔茨海默病等一系列疾病的影响。

根据血液提供的生物钟指标,可以确定在什么时间身体才能发挥最佳功能。

提供有效吸收药物的有用指导。

3.手术时间更精准。

如果我们能够知道身体不同器官的生物钟,那么当病变发生时,我们或许就能选择最佳的手术时机。

法国里尔大学研究小组研究结果显示,心脏手术时间与心血管死亡、急性心力衰竭、心肌梗塞等术后并发症密切相关,这些疾病的风险高出一倍如果手术在上午进行,则和下午进行一样。

其原因在于昼夜节律基因的调节。

那么,通过掌握生物钟,我们或许就能找到对肝、肺、肾等器官进行手术的最佳时机,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手术风险,提高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

可见,生物钟研究的主要应用领域是人类健康。

当人们能够控制药物的剂量和吸收药物所需的时间时,医疗精准度正在向更高的水平迈进。

但这不是最终目标。

资料显示,人类基因组专家发现了DNA甲基化对人类衰老的决定性作用,并通过调整小鼠体内的DNA甲基化,成功将小鼠的生物钟重置为零。

虽然这个生物钟与本文讨论的生物钟不同,但通过对人体的各种健康调整,是可以延缓衰老,甚至延长寿命的。

看来,通过关注生物钟,人类的永生梦想即将实现……受试者数量、孤立研究和活力:生物钟检测的问题。

当然,未来是令人兴奋的,但现实总是提醒我们,你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利用人工智能计算人体生物钟固然是一项值得关注的研究成果,但从研究本身来看,可能还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首先,增加受试者数量以获得更准确的生物钟数据。

人体具有相同的生理结构,但同时又具有区别于其他人体的独特密码。

基因被认为是决定“你”为何是“你”的终极密码。

因此,为了获得更准确的结果,应适当增加受试者数量。

辛辛那提医院进行类似实验的受试者人数约为10万人。

这样的样本量很难反映不同国家、不同种族的生物钟密码。

那么,丰富受试者的种族结构、增加受试者数量应该是进一步研究的计划。

其次,从遗传学角度理解它可能还不够。

将其与大脑结合起来可能是一个更完整的方法。

如上所述,有研究人员提到,生物钟的形成很可能与大脑相关区域的记忆神经有关。

例如,刚出生的婴儿没有生物钟,但在一两个月内逐渐发育。

那么,抛开大脑记忆,单独从基因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可能会有一定的局限性。

将两者结合起来可能是一个更完整的方式。

最后必须澄清一个问题:生物钟是固定的吗?一般认为,生物钟是一个根据人类活动模式进行自我调节的动态平衡系统。

例如,许多人在跨国飞行时会出现时差反应。

简单来说,时差的过程就是一个调整生物钟的过程。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这次进行的生物钟测试结果会和下次测试一致吗?如果不一致的话,这个生物钟的变化是否有一定的内在规律呢?还需要考虑生物钟的动态性质。

这些问题的存在并不妨碍这个探索生物钟的想法的卓越性。

人工智能将不可避免地伴随整个研究。

最终,人们可能会对自己的生物钟有更好的了解。

从现在开始,当你早上醒来时,你可以像测量体温一样测量你的生物钟,然后根据它来计划当天的工作。

光是想想就让人觉得未来充满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