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赋能

2018世界肺癌大会:人工智能辅助诊断肺结节

时间:2024-05-22 13:30:55 科技赋能

在刚刚闭幕的第十九届世界肺癌大会“中国日”,上海呼吸疾病研究所、呼吸内科白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学术教授团队胡杰教授带来的来自中国的人工智能辅助诊断肺结节的报告吸引了全场焦点。

整个会场互动活跃,气氛热烈。

本届世界肺癌大会的主题是肺癌的协同治疗。

随着硬件、数据和算法的加速成熟,人工智能已经从研究领域走向应用层面。

医疗人工智能作为备受资本和市场青睐的细分领域之一,正在医疗领域发挥着重要的协同作用。

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应用广泛,包括医疗虚拟助理、医院管理、辅助诊疗、药物研发、医学研究、疾病风险预测和健康管理等。

数据显示,全球对人工智能的投入从2018年的约10亿美元增长到2018年的约1亿美元。

趋势下,智慧医疗在资本引擎和技术发展的推动下,开始真正帮助临床领域的医生。

并造福患者。

上海市呼吸疾病研究所、复旦大学中山医院呼吸内科教授胡杰教授表示,肺癌是目前全球第一大癌症。

虽然低剂量螺旋CT(LDCT)筛查可以降低肺癌死亡率,但LDCT的高假阳性率、肺癌的异质性以及我国庞大的人口数量,使得我国肺癌筛查难以取得重大突破。

借助人工智能对肺癌进行早期诊断,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将医生从繁琐、重复、低效的工作中解放出来,还能提高诊断效率和准确性。

医生可以在治疗方案的选择和优化上投入更多的精力,同时也有更多的时间来治疗更多的患者。

对于专家来说,这是一种解放。

对于二三线地区的基层医生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因为技术最终会带来平等。

医疗水平的地区差异将因技术进步而大大缩小。

在为患者制定治疗方案时,可以利用人工智能帮助提高基层医院诊疗的标准化程度。

对于一些本地无法完成的治疗(如大手术等),可以去大医院。

这将极大缓解医疗资源紧张,让更多患者在基层医院得到更精准的诊疗。

同时,你还不必花太多钱。

作为现代化三级医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也积极参与和支持医疗人工智能的发展,希望利用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解决肺癌筛查痛点。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也是上海市呼吸疾病研究所办公室所在地。

上海呼吸疾病研究所自2011年起在国际上提出物联网医疗,并于2018年启动肺部结节的人工智能诊断。

从最初应用国外技术,到支持向量机技术、放射组学、深度学习等研究的协同研究和应用,配备物联网平台,融合基于深度学习和AR等技术的人工智能技术,自主研发建立肺结节诊断系统(BaiDX),可实现多个医疗场景下的多种功能,如各医疗中心的诊断质量控制和数据共享、患者教育系统等。

目前,系统集成的Tuma深维肺结节智能诊断系统可以自动完成肺结节的诊断,包括结节检测、定量定性分析、随访时结节自动配对比对、结节识别等。

上海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中国肺癌防治联盟理事长白春学教授曾指出,人工智能技术,如深度卷积神经网络( DCNN)系统,为肺结节筛查和早期诊断提供了有效途径。

图玛神威的人工智能产品完全符合中国医生和用户的使用习惯。

他们不仅可以发现肉眼难以识别的结节,还可以确定其是良性还是恶性。

大大减少了医生的重复性工作,有助于促进肺癌的早期筛查,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

目前,中国肺癌防治联盟正在与图玛神威进行深度合作,希望共同打造标准化的诊疗流程。

胡杰教授最后表示,目前,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主要瓶颈之一在于中国整体用于训练深度学习的医疗大数据的数量和质量。

如今,人工智能技术融入医疗领域的时机已经到来。

附:世界肺癌大会(WCLC)是世界上最大的致力于肺癌和其他胸部恶性肿瘤的会议。

来自多个国家的100余名参会代表代表了胸部恶性肿瘤研究的最新进展。

与会者包括外科医生、肿瘤内科医生、放射肿瘤科医生、肺科医生、放射科医生、病理学家、流行病学家、基础研究科学家、护士和专职医疗专业人员以及患者代表。

国际肺癌研究协会(IASLC)是唯一致力于肺癌研究的全球组织。

成立于2001年,由致力于肺癌领域的专家发起并创立。

该协会的成员包括来自多个国家的多名肺癌专家。

该组织对肺癌的病因学、流行病学、预防、诊断、治疗及所有肺癌相关领域进行深入研究,服务医学界和公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