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着可穿戴设备的概念即将消亡,华米科技在8月底发布了首款智能手表,再次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
该腕表将于8月31日上午10点开售,售价为人民币。
用我们首席分析师孙昌旭的话说,价格有点高,因为它不叫“小米手表”。
huami-x的外观方面,这款名为“Amazfit”的运动手表采用圆形表盘设计,防刮陶瓷表壳,并配备红黑排汗运动腕带。
最突出的亮点之一就是表盘常亮,不过Moto运动款已经支持这一功能。
功能上,华米手表搭载1.2Ghz君正双核处理器,分辨率为11.6天,纯手表模式(观看时间和记录步数)续航可达11.6天,GPS连续运行模式(开启)可达35小时。
全程GPS和PPG心率监测)。
huami-zhifu 华米手表移动支付演示的其他功能包括来电提醒(但不支持接听)、天气查询、通过蓝牙耳机听音乐、支付宝快捷支付、消息推送、运动心率监测等。
防尘防水等级为IP67,即日常使用防水,不能带去游泳。
华米科技创始人兼CEO黄汪首先谈到了“18个月潜心研发新产品的过程”,并回忆起2008年做智能设备Z Watch的一些往事,这也是他继续做智能设备的原因。
手表。
情怀也是华米手表诞生的原因。
华米科技创始人兼CEO 黄汪 华米科技是小米科技的生态链公司之一。
市面上流行的小米手环是华米科技推出的。
这一次,华米手表没有被小米“贴上标签”。
据创始人黄旺解释,经过华米与小米生态链负责人讨论,“我们认为这款手表使用华米自有品牌可能更合适。
不过,据知情人士透露,小米认为这款手表在外观和功能上都未能满足他们的要求,因此无法进入小米或“米家”品牌。
华米不忍心砍掉这款手表。
小米正式与华米手表划清界限,因此决定以自己的名义发布。
上市、融资、品牌等方面都没有受到任何影响,这也是华米手表推出的背景。
值得一提的是,小米高管此前曾对“小米洗衣机”做出过类似解释:它不是小米洗衣机,而是小米众筹平台上的洗衣机。
小米的众筹平台是开放的,任何人都可以使用,而不仅仅是小米自己的产品。
由此可见,小米正在尽力“理清”生态链产品、众筹产品与小米、米家品牌之间的关系。
一方面是为了保护小米品牌的品质,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减少大众对小米不怎么样的误解。
全部做完,继续聚焦手机、电视、路由器三大核心业务。
如果没有小米的“背书”,华米手表很难达到小米手环的高度。
不过,为了创造高销量,业内人士认为,基于小米手环创下的良好销量记录,华米不应该放弃小米的“标签”。
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小米手环出货量为1万只,位居全球可穿戴设备出货量第二位,超越苹果Wacth,仅次于Fitbit。
更值得一提的是,小米手环已连续多个季度位居前三。
小米品牌的影响力、79元的“屠夫”价格(后来降到69元)以及精准良好的性能,使得小米手环的销量水涨船高。
其中,小米的品牌影响力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一点从华米后来自己推出Amazfit手环,但其出货量却难以与小米手环抗衡就可以看出。
华米冒着产品卖不出去的风险,坚持在智能硬件市场独自发展。
这种勇气值得肯定。
不过,作为小米生态链公司出品的产品,华米AMAZFIT运动手表毫无疑问会在小米商城、米家商城和小米之家上架销售。
虽然华米的产品正在逐渐摘掉小米生态链的标签,大力发展拥有自己的品牌,但这并不意味着脱离小米。
正如华米CEO黄汪在发布会后所言,“我们与小米战略投资者的关系是双赢的”。
90%的初创公司在开发智能硬件方面存在困难。
创业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
小米与生态链公司的关系基本还可以。
总结一下:利用小米的品牌背书,先合作打造爆款产品。
同时,生态链公司拥有自己的独立性,包括独立上市、独立融资、推出自己的品牌产品。
生态链的帮助更多在于产业资源,而不是产品本身。
当然,华米的品牌建设之路并不平坦。
从0到1打造新品牌需要持续投入财力和精力。
任何企业家都可以体会到这个过程的困难。
华米CEO黄汪透露,虽然公司已经完成1万美元的B轮融资,但钱还在账上。
华米目前的产品已经可以实现硬件盈利,持续的现金流和产品优势让华米有足够的弹药装备自己打好接下来的品牌硬仗。
近年来,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互联网+”等因素驱动下,国内兴起一股智能硬件创业热潮,带动了智能硬件市场的繁荣发展。
研究机构预测,中国智能硬件市场规模将从2018年的1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1亿元以上,呈现强劲的发展态势。
然而,在快速发展的市场中,智能硬件创业者的生存难度极大。
有媒体报道称,截至年底,国内约90%的智能硬件初创企业已难以为继。
以下因素制约了智能硬件创业者:智能硬件市场尚未成熟,市场刚性需求尚未真正被发现,产品找不到。
替代环境。
智能硬件供应链不完善,导致产品成本居高不下,创业者的低价策略未能给自己留下利润空间。
初创企业缺乏核心技术,在产品同质化严重的市场中很难拥有竞争优势。
从上面可以看出,勇气可以让智能硬件创业者向自主发展迈出一步,但技术、供应链、市场等因素决定创业者能走多远。
因此,智能硬件初创企业需要积极提升技术、整合供应链、找准市场痛点、推出爆款产品、注重软硬件布局等,只有这样,初创企业才能拥抱智能硬件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