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Google Glass开启了可穿戴设备行业的幕后,眼镜、手环、手表等可穿戴设备大量涌现,同质化程度严重。
也许当今最流行的可穿戴设备是这样的:你戴着它,而没有人知道。
专家预测,类似于汤姆·克鲁斯潜水衣的智能织物和电子纺织品可能会取代iWatch,成为最受欢迎的可穿戴设备。
可穿戴设备不仅仅是一堆可穿戴设备。
有人看好,有人看好。
美国移动市场研究公司Endeavour Partners曾对美国可穿戴市场进行调查发现,大多数消费者愿意购买和尝试可穿戴设备,但很少对其产生依赖。
50% 的消费者会在 17 个月后这样做。
放弃使用。
事实上,目前市场上还没有一款可以在千家万户使用的可穿戴设备。
大多数设备的功能还停留在记录步数、测量心率、测量睡眠时间的初级阶段。
还有一些可穿戴设备在消费体验上存在致命缺陷,比如同步困难、续航不佳、款式丑陋、佩戴不舒服等。
那么,可穿戴设备会只是一阵风吗? “从投资角度看,很可能是一阵风,但从技术角度看,不太可能是一阵风。
” “可穿戴计算技术和产业的趋势才刚刚开始,还没有真正爆发。
” “可穿戴设备虽是风,却是一阵春风。
有了人机交互,就能化作雨露滋润万物。
”不少行业专家依然看好可穿戴设备的前景。
他们认为,当前的可穿戴设备在功能技术和用户覆盖范围方面都具有巨大潜力。
处于比较早期的阶段,还有太多的技术尚未成熟,所以不太可能像一阵风一样消失。
然而,如何让可穿戴设备充满生命力,还需要更多思考。
“可穿戴设备只有在强劲的需求下才会焕发强大的生命力。
” “从可穿戴设备本身来看,它其实还是属于智能增强领域的一种传统技术,利用各种计算机技术来增强人的智能。
功能。
首先我们要看看人需要提升哪些能力,然后再回过头来检查技术上的缺陷。
“从源头来说,可穿戴产品是为人而设计、为人服务的。
大多数专家认为,以人为本才是可穿戴设备的未来。
在设计可穿戴设备之前,首先要针对消费群体,基于人群进行单项突破。
”产品市场定位 智能服装或将成为可穿戴设备的下一个主题 从市场上已发布的可穿戴设备来看,大部分产品探索仍停留在“穿戴”领域,“可穿戴”产品屈指可数。
基于市场潜力和用户需求,智能服装或将成为可穿戴设备的下一个“热门单品”。
据了解,目前服装主要通过以下两种方式实现智能化:一是采用智能服装材料,包括形状记忆材料、相变材料、变色材料等;二是采用智能服装材料,包括形状记忆材料、相变材料、变色材料等。
另一种是将传感技术、微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结合引入人们日常穿着的服装中,包括导电材料、柔性传感器、低功耗芯片技术、低功耗无线通信技术和电源的应用。
我们将智能服装比作第二层皮肤。
人类离不开衣服,但只有智能衣服才能保护人、增强人的能力。
“以人为本的智能”是可穿戴设备的核心理念,这也是为什么衣服应该成为可穿戴设备的下一个话题。
有些公司敏锐地意识到了这一即将到来的趋势。
在此前的春夏纽约时装周上,英特尔联手建筑运动服饰设计师Chromat推出了两款“响应式服装”产品,获得了不错的反响。
这两款智能衣服的特别之处在于,它们搭载了英特尔纽扣大小的硬件平台Curie,利用传感器收集心跳、体温等人体生理信号,还可以通过内部集成的形状记忆合金使衣服变形。
衣服。
未来,智能服装将能够检测穿着者的健康和健身数据、在阳光下自我清洁、提供导航等触觉反馈,甚至稳定穿着者的体温。
不仅如此,专家预测智能服装还可以在内部存储城市地图并具有GPS模块。
当你需要左转时,你的左肩会振动,反之亦然。
实用性是难点。
智能服装将成为智能穿戴领域出货量最大的品类之一。
然而,制作智能服装并不容易,这对纺织行业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智能穿戴必须实现两个特点。
首先,我们必须让我们的衣服具有电性能、光电性能或者智能光纤,这比传统电路要困难得多。
此外,智能服装还必须满足机械性能,如抗压、抗拉、抗弯、耐摩擦等,而电气性能则很难满足。
我们现在制作的智能衣服是微型的。
传感器和计算电路能否做到光纤级别,是目前可穿戴智能衣服的一个突破。
另外,把晶体管之类的东西做成纤维也是一个研究方向。
传统纺织工业生产的导电纤维非常昂贵且传输能力较差。
另外,即使有导电纤维,在下一步中也很难将它们连接到芯片上。
目前,像衣服一样柔软的计算电路还没有出现,集成电路还没有发展到如此柔软的程度。
可以说,智能服装不仅要凸显前卫、智能体验,更要解决服装最基本的要素:实用可穿性。
显然,没有人愿意穿着一件布满 20 个 LED 灯的衣服,只是为了通过灯光来感受自己的情绪。
从实用可穿性来看,目前的智能服装还不如高级定制礼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