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9日,小米集团在香港正式上市,发行价17港元,估值100美元百万。
首日开盘后,小米股价随机跌破17港元的发行价。
关于小米集团的上市及股价走势,亿欧编辑采访了亿欧公司联合创始人、知名互联网分析师黄元璞。
黄元璞认为,小米最大的瓶颈是智能手机核心不够强大,但从长远角度看,他看好小米成为一家价值超过1亿美元的公司。
以下为采访实录: 亿欧编辑:雷军曾在上市路演时对投资者说,“(小米)连一亿美元都不值吧?”按照发行价来看,市值(估值)确实没有十亿美元,你觉得呢?黄元璞:雷总对自己创办的小米太有信心,或者需要基于对上一轮投资机构的责任来提高估值,但资本市场并不买账。
事实上,以目前的1亿美元,各界投资者已经给了雷总足够的面子。
雷总用自己的信誉为公司做担保,请人帮忙,一些大老板(李嘉诚、马云、马化腾)都来背书。
经过一番努力,他终于达到了现在的水平。
但确实,根据雷总昨天发出的内部信,小米的成功上市意味着巨大的成功,这并不容易。
虽然港交所洋溢着“恭喜小米、恭喜雷总”的喜庆气氛,但当大家举起手机拍照时,却显得有些尴尬,而且大部分人都用的不是小米。
朋友圈里,平时大家都会被雷军的励志故事感动,但很多人却转而购买其他手机。
这次小米上市,很多机构告诉我,他们准备做空。
这就是二级市场与一级市场的区别。
接下来的事情就很有趣了。
目前,即使雷军这样强大的公司也无法阻挡大势;小米将很难维持其发行价。
亿欧编辑:雷军持股31%。
按照1亿美元的估值,雷军的身价接近1亿美元。
他在科技富豪排行榜上已经排得很靠前了。
黄元璞:雷军已经拥有了财富和自由。
他追求的绝对不是金钱本身,而是他的财富代表了他在世界上的地位。
雷军身家1亿美元,排在马云、马化腾之后,与李彦宏、丁磊类似。
如果按原估值1亿美元计算,雷军的身价可以与马云、马化腾看齐;现在他的身价和地位已经退到了第二梯队,他会有些失望。
雷军太想证明自己,在舆论上制造足够的声势,但现实却并不如预想的那样。
小米有超过100名员工持有股票或期权,股价可能对员工产生较大影响。
很多员工原本期望上市后能够买房买车,但目前的股价难免会让部分小米员工失望。
以前的期望越高,现在就越失望。
此外,还有锁定期。
锁定期结束后股价是高还是低很难说。
亿欧编辑:业界都说雷军善于顺势而为,但小米在上市时机的判断上是否出现了错误?黄元璞:雷总在2018年4月创立小米的时候,他肯定对形势的判断是正确的:2016年苹果第一代发布,2018年中国3G牌照发放;在移动互联网爆发之前,小米找到了合适的机会。
2016年中国移动互联网进入爆发阶段时,小米就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绩。
相比之下,进入市场较晚的罗永浩今年才发布了锤子手机,注定不会成功。
雷先生夜以继日地工作了8年。
小米是他养大的孩子。
他越看越喜欢。
他认为它的价值超过1亿美元。
但在二级市场上,将小米与硬件公司进行比较,或者以苹果的市盈率作为参考,给出的估值/市值还不到1亿美元。
虽然目前1亿美元的估值与雷总的预期相去甚远,但现在仍然是小米上市、率先在二级市场筹集真金白银的最合适时机;大概率还有大量科技、互联网企业还在排队。
获得资本认可会比小米更难。
亿欧编辑: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很多科技和互联网公司都得看小米的“面子”?黄元璞:是的,如果小米冷了,那些还在排队IPO的科技和互联网公司只会变得更冷。
其他科技和互联网创业公司的估值体系将重新调整。
我之前就说过,这一次科技互联网泡沫真的要破灭了:除了目前不好的市场环境(比如市场资金紧张)以及股市整体表现不佳;中美之间可能发生的政治经济冲突影响市场心态。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红利确实消失了。
小米此次上市是一个晴雨表,将开启风险投资的新阶段。
可以说,很多科技、互联网公司的生命都挂在一条线上,而这条线就是小米。
接下来小米股价的保卫战,也是中国互联网创投估值体系的保卫战。
亿欧编辑:那么接下来小米的增长红利会在哪里呢?黄元璞:根据招股书,小米本次上市募集的资金将主要用于三个领域:一是核心自有产品,包括手机、电视、笔记本电脑、AI音箱、智能路由器等;二是生态链,包括物联网、生活消费品、移动互联网服务;第三,全球扩张。
第一个大块是国内竞争目前处于红海。
很难说小米能获得多少增长红利。
华为、OPPO、vivo都是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智能手机出货量已经以个位数增长。
我认为小米的增长红利在于第二个和第三个领域:每年生态链收入超过1亿元。
我听到的消息是,2020年小米生态链的收入预计将达到1亿元,年度目标是1亿元,并将成为主要增长点;在国际化方面,印度的成功经验有望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取得一些突破。
一鸥编辑:小米生态链良性吗?有什么问题?黄元璞:在小米的招股书中,多次提到“生态链”这个词,生态链公司超过100家。
其中,与智能硬件相关的公司有90多家,均为小米或顺为旗下。
应该说,小米对生态链企业的支持是足够的。
除了投资资金本身之外,小米的背书让生态链公司的下一轮融资变得更加容易,也让生态链公司更容易与合作伙伴洽谈合作。
讨价还价的筹码更多;此外,生态链公司可以借用小米的渠道,快速实现一定的销量,解决了生态链公司创办难的问题。
小米有生态链,但还不能说已经形成了良好的生态。
从生态链企业的情况来看,大部分规模还较小,需要进一步成长;规模较大的华米科技年营收20.49亿元,但目前市值仅为5.5亿美元。
所谓小米生态链中有多少公司已经是独角兽的公关宣传是虚假的。
此外,小米向生态链公司采购产品,双方按一定比例分享利润。
小米的毛利率不错,但目前盈利的生态链公司并不多。
另外,随着生态链上的企业越来越多,小米仍然缺乏明确的规则(事实上也不是100%明确)。
他们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想要盈利就更加困难。
生态链企业的健康状况将长期影响小米的健康状况。
一鸥编辑:小米正在通过生态链拓展品类。
好像现在什么都卖了。
边界在哪里?黄元璞:除了智能硬件之外,小米平台上已经有很多品类的产品。
显然,小米正在朝着多品类、大众消费的方向发展。
小米不应该犯和凡客诚品一样的错误。
以凡客诚品为例,雷先生已经下了一笔大订单;但我还是担心小米为了通过上市提振业绩,过早发布了一些品类,过于复杂。
一些不必要的类别被开放了。
小米在小米生态链企业的智能硬件产品方面具有巨大优势;但在食品、婴幼儿等品类上,小米确实看不到任何优势。
作为渠道电商平台,阿里巴巴和京东已经具备较强优势。
即使小米能追上,如果小米的营收增长是通过类似京东的方式(渠道电商)来实现,小米的想象力也会受到限制。
京东2018年营收1亿元,是小米的三倍,但现在(2018年7月8日)其市值只有1亿美元。
小米是谁?你想成为谁?雷老师可以再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一欧编辑:小米表示,硬件、电商和新零售、互联网服务构成了“铁人三项”。
你怎么认为?黄元璞:这个说法和模型非常有力,但显然还没有达到最好的效果。
小米的硬件以智能手机为核心,但这个核心本身还不够强大。
虽然号称全球第四,但在中国的领先优势并不明显。
华为、OPPO、vivo、小米的出货量都有所增长,随着各自新机的发布,出货量有所波动,但整体差距不大。
在可预见的未来,获胜的机会微乎其微。
手机更换的频率不一定是高频率,但手机的使用绝对是高频率,可以带动其他产品的销售或者延伸其他互联网服务。
核心不够强大,这是小米目前最大的瓶颈。
智能手机是小米各项业务的引擎。
小米手机是从低端开始的。
优点是可以快速传播并吸引大量用户。
缺点是没有足够消费能力的用户会随之带动其他产品,效果会差很多。
小米现在瞄准高端市场,吸引高端用户。
除了产品质量之外,它还得为过去品牌形象相对较低的情况付出不少学费。
事实上,试图同时捕获高端用户和低端用户可能本身就是一个悖论。
亿欧编辑:您认为小米最大的价值是什么?黄元璞:几年前,阿里巴巴提出了一个很流行的概念,叫“C2B”,但阿里巴巴并没有很好地实施。
现在来看,我认为小米是最接近实践“C2B”的公司。
小米的伟大之处在于,它在某些行业或品类上提升了供应链能力。
此外,它还非常重视用户。
未来,希望能够将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快速反馈到制造过程中,实现大规模定制服务。
如果说,过去有很多科技互联网公司,大部分都是“虚拟经济”,市场上也有很多实体公司,但缺乏科技元素;小米是科技与实体经济结合的典范。
基于此,小米的品类扩张红利也可以换句话说:来自实体经济升级和消费升级的红利。
当然,小米还需要加强自己的核心技术,否则就无法驱动。
亿欧编辑:有人说小米吹得太过分了。
你怎么认为?黄元璞:雷军大概没有想到,八年前的他今天会如此矜持务实,爱说大话。
我非常不同意将雷军和贾跃亭放在一起比较。
雷军一步步开始做小米。
他各方面都做得很好,能够站稳脚跟。
不过,目前有舆论将雷军的吹牛与贾跃亭的“生态对立”相比较。
雷军与小米的公关仍需反思。
很多事情说多了,最终会给自己带来苦果。
小米仍然是一家用户和产品驱动的公司,但它常常让人感觉它是由营销和公共关系驱动的;营销和公关能力较强的公司常常利用营销和公关来掩盖其他问题。
小米的公关在科技和互联网领域仅次于阿里巴巴。
不过,建议小米现阶段不要将其公关与阿里巴巴进行比较。
毕竟小米和阿里巴巴的硬实力还是有差距的。
亿欧编辑:您看好小米股价后续表现吗?黄元璞:17港元的发行价,小米已经做出了让步;不过,目前的市场环境确实不好,小米大概率会跌破发行价。
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我乐观地认为小米会成为一家十亿美元的公司,IOT一定会爆发。
小米现有的积累和团队实力很有机会抓住机会。
对于小米来说,短期投机和长期投资取决于不同人的出发点。
此次小米上市,估值达1亿美元。
短线短线有机会,长线持有也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