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上午,由国际体验设计协会(IXDC)主办的服务设计峰会《物联网时代的硬件创新与未来》隆重举行。
来自多家知名企业的智能硬件及用户体验设计专家就物联网时代硬件的创新与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
易观智库智慧研究院副院长葛瀚涛 易观智库智慧研究院副院长葛瀚涛担任本次峰会主持人。
专业研究方向为物联网、智能穿戴、工业4.0和工业制造。
葛院长通过2018年教皇保罗二世在梵蒂冈逝世和2005年教皇就职典礼的对比照片介绍了今天峰会的主题。
2005年是嘉宾们亲眼所见,而2012年则是亲眼所见手机、iPad等各种终端设备用来记录,即技术创新推动时代发展,产品创新推动用户行为改变。
技术创新永无止境,用户体验提升到更高层次,创新的技术和设备给大家带来全新的用户体验。
葛院长与大家分享了自己对互联网和物联网发展时间线的总结:2004年到2017年,是互联网时代; 2004年到2009年,是移动互联网时代; 2004年到2009年,是物联网大数据时代。
下一个时代是人工智能和拟人智能的时代。
在和硕联合科技有限公司创意总监姜文瀚对物联网和智能硬件进行了简单的讲解后,葛院长将麦克风递给了本次峰会的嘉宾——和硕联合科技有限公司姜文瀚有限公司创意总监,就职于和硕联合科技有限公司,拥有十余年产品设计经验。
他对创新业务高度感兴趣,并亲自致力于以更好的理念服务消费者。
姜主任以“智能硬件创新、互联网思维与用户体验三角策略齐头并进”为主题,对设计体验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探讨。
他总结了这个时代的两大趋势:互联网向物联网发展;以及万物的智能,通过大数据分析,让这些设备能够更好的为我们服务。
在本次峰会上,蒋主任的演讲主要围绕可穿戴设备和物联网进行。
他提到,这是一个好时代,也是一个坏时代。
好的一面是我们看到各种形式的创新都是可能的,但坏的一面是没有明确的方法来实现。
姜主任向大家展示了众筹的Ritot Case,这是全球首款投影智能手表,可以在各种情况下向用户推送信息。
但在实际开发中存在很多技术限制。
他指出,假冒产品的演示通常都会进行,但由于技术和物理限制,不可能进行假冒。
设计思维方法论他还给大家介绍了设计思维方法论。
技术首先注重可行性。
如果不可行,那只是一个设计理念;另一方面是以用户需求为中心,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场景方法;第三是商业模式和可持续性。
只有这三个要素充分具备,这样的创新才具有可行性、可持续性、可能性。
姜主任就智能手表如何战胜智能手机,分享了他在上述领域的思考和想法。
从用户体验的角度来看,可以单手控制手机,双手也可以控制复杂的输入。
至于手表,都是需要双手控制的,双手很难控制。
因此,他向大家询问智能手表是否需要突破输入法或用户体验,才能让产品有突破性的发展。
很多设计师都会利用动感效果来吸引用户,但对于手表来说,动感做得再好,也会被手指挡住。
这个时候,用户体验就受到阻碍。
姜主任向大家介绍了智能设备输入方式的演变:从按键、到多点触控、到语音、再到手势控制。
使用手势与屏幕上的信息进行交互是目前正在发现的一个新机会。
分别列出了Aria手势带、小米体重秤、头戴式可穿戴设备后,姜总监又回到了设计思维方法论的问题。
用户渴望新技术、新设备、新服务。
他们可以对这些要素进行审查吗?平衡发展是关键。
商业模式、技术可行性、用户需求都是设计思维方法论。
这类似于互联网思维,体验为王,用户至上,其中也包括用户体验。
蒋文瀚的精彩演讲结束后,京东金融集团众筹事业部高级经理梁波涛先生为大家分享了《智能硬件企业如何在互联网+时代脱颖而出》,助力初创企业。
互联网时代如何创业智能硬件。
梁伯涛在本次峰会上主要给大家介绍了两个内容:提供什么样的生态系统、生态环境来帮助大家创业、创业,以及后续的创业孵化。
另外,在金融市场上,可以采用什么样的网络营销方式来快速进入市场,或者有良好的早期销售情况。
智能硬件如何突围。
首先,梁伯涛列举了创业时期的n种死法,阐释了智能硬件企业如何突围。
1、过度扩张导致资金链断裂; 2、产品市场定位错误; 3、产品设计不当严重影响用户体验; 4、营销推广时机和方式不当; 5、核心管理团队不能有效协调; 6、供应链管理失控; 7、股权结构设计不当等。
梁伯涛总结说,我们把这些死法归咎于企业家没有足够的投融资资源。
如果没有产品资源,产品资源可能包括设计资源,包括技术云对接资源服务,渠道资源包括线上线下O2O。
,最后是供应链的资源。
总结起来,其实就是创业的资源。
因此,智能硬件企业要想真正保证自己的生存,突破一系列严酷的重围,就必须有优质的创业资源在身边。
如何做出一个好的项目/产品? 1、找到一群人,从营销的角度,找到第一批用户,精准定位人群,比如喜好、年龄段、职业等; 2.找到他们的真正需求; 3、解决到极致,用完美的产品解决自己的需求; 4.寻找与他们触动的场景; 5、终极促销。
你们的产品是什么?与谁做生意?梁伯涛用金字塔形的数据向大家展示了设计传播主要群体的分析。
最底层的2亿受众是普通民众、学生和初级白领。
最上面的是身价3000万的小白领,有稳定的工作。
以上是中层和上层。
梁伯涛认为,免费服务不应该只存在于垂直领域或金字塔顶端。
购买力自下而上增强,互动性自上而下增强。
做促销营销时要把握以下两个层次。
社交媒体的传播方式接下来,梁伯涛还介绍了社交媒体的传播方式,包括影响力:通过明星、名人、意见领袖、草根媒体(谁知道如何做这样的产品);权威:权威媒体、垂直兴趣草根、行业自媒体(了解并相信产品);熟人信誉:行业名人账号、用户账号、朋友圈(信任产品),最后采取行动。
梁伯涛用一句话总结了演讲,“成功是一种磨难,希望大家都能坚持下去。
”百度研究院人机交互负责人顾家伟表示,短暂的茶歇后,百度研究院计算机交互负责人、人机交互科学家顾家伟先生做了关于“人工智能背景下的人机交互技术”。
在加入百度之前,他是微软研究院人机交互领域的科学家。
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拥有硬件、软件等美国专利发明10项,中国专利48项。
顾家伟首先向大家介绍了人机交互的情况,同时也提出了智能+的本质,即产品具有学习能力,能够预测用户需求。
他详细介绍了百度研发的两款产品:一是百度自行车DuBike,与清华美院合作,打造互联网生态下的环保绿色出行新体验。
它具有卡路里消耗、肌肉减肥、防盗功能。
,GPS功能,手机报警,导航功能等。
第二个产品是百度EYE,相当于一个信息玻璃。
它与显示屏完全分离,从另一个角度进行设计。
在银泰、万达、国家博物馆等地打造了实体场景。
在介绍完实际案例后,顾嘉伟又回到了情报的本质问题。
他提出,“我们更多的是打造一个操作系统,两轮、三轮、单轮等低速车辆都可以接入我们的平台。
” ,我们可以在里面输入产品信息并连接到服务。
”三位嘉宾在圆桌会议上发表了精彩演讲后,葛院长带领大家进行了圆桌讨论,进行了更加激烈的交流和互动。
参加圆桌讨论的嘉宾有五位,分别是京东金融集团负责产品众筹智能硬件的梁伯涛、暴风魔晶负责战略投资的杨宁、正在创业的王继森、和硕的蒋文瀚、以及百度研究院顾嘉伟。
五位嘉宾简单自我介绍后,葛院长通过问答环节进行了交流。
1、随着物联网行业的发展,越来越多品类的智能硬件产品推出。
物联网和智能硬件的创新方向有哪些?可以从工艺设计、新材料、人机交互、新工艺等维度来分析。
姜文汉认为,随着器件的发展,新技术也是一个焦点,影响着工业设计。
希望越来越小,贴合身体的软质材料的应用变得越来越重要。
王继森结合自己目前的研究项目,分析了新材料的设计创新。
他目前正在开发的眼镜使用两个0.7英寸的微型显示器。
这种微显示器的分辨率为p,PPI高达3千多,这就是为什么可穿戴设备可以在推动新材料创新方面做一点小工作,包括其他存在此类问题的可穿戴设备。
葛院长补充道,不要低估新材料、新技术、包括新工艺对我们整个产品未来趋势的影响。
它完全颠覆了以前对产品和服务的定义,产品更加多元化,无论是智能家具还是车联网市场和可穿戴设备都需要贴近用户。
材料的不断发展和技能化也将为产品制造的用户体验带来颠覆性的变化。
2。
伴随着新的机遇,行业也会遇到一些问题。
阻碍互联网智能硬件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有哪些?顾家伟认为,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产品定义的问题;它不聪明,只有连接互联网后才获取信息,没有学习能力,无法预测你的需求;在市场推动的过程中,中国缺乏好的产品。
姜文汉提到,推进智能化还存在困难,用户期望值很高。
但使用后发现它仍然存在局限性,不够智能,无法满足用户的各种需求。
用户期望和产品功能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匹配。
一个产品要做到无所不能,难度很大,技术上也有挑战性,所以需要一个平衡。
梁伯涛回答说,有些产品过于概念化,不接地气,只是因为价格和噱头而概念化。
从体验上来说,用户操作是否方便?葛瀚涛补充道,产品越智能越好。
用户友好和增强的体验是核心。
很多产品打着情报的幌子欺骗消费者。
为了避免跟随智能产品的潮流,在设计产品时应该考虑特定的场景。
并非所有产品都需要智能化。
3。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智能硬件如何在创新创业中发展,如何进入市场并生存?王继森回答说,在市场上树立品牌非常困难。
需要一些新的方法来结合互联网时代各方面的创新。
杨宁认为,要找到痛点,痛点是市场的空白,也是在夹缝中生存的唯一目的。
战略投资要关注如何打造差异化以及产品的优劣势。
确保利润也是重要的一点。
硬件行业不同于云、虚拟行业。
需要真功夫,开模等很多操作都是需要成本的。
最后,六位峰会嘉宾根据自己的观点总结了互联网时代智能硬件的发展:无论商业化与否,我们都要坚定信念,坚持走自己的路。
智能硬件之路是广阔的,勇往直前,去做吧。
同时,作为普通消费者,我们应该擦亮眼睛,选择那些让生活更加便利、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