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还记得Apple Watch第一次发布时,我对它嗤之以鼻。
售价两三千,主要用途是查看时间日期和收发各种信息,电池续航时间只能维持一天。
作为一款电子手表,从功能定位上来说,它就像是一个“两端都没有头”的变形产品。
:它没有普通手表的防水性和超长续航能力,也看不出它特别能胜任iPhone的某些功能。
不过,我在去年9月购买了Apple Watch Series 1并使用了近三个月,这让我对它的印象大大改变。
适用范围 像Apple Watch这样的可穿戴智能设备并不像手机、耳机那样适合人群广泛。
它们在电子产品类别中属于“非必需品”,仅针对特定目标群体而设计。
所以我希望在文章开头解释一下我所认为的“非目标群体”。
如果您的情况符合我所描述的人群,那么我不建议您购买Apple Watch产品。
否则,在使用体验过程中,你会觉得它远远没有达到你的期望,甚至没有用处。
如果你是典型的“低头族”,在上下班、走路的路上、吃饭的时候等,你都会把头埋在手机屏幕里,或者情不自禁地低头看手机。
每三到五分钟点亮屏幕一次。
如果你玩手机,那么对于你来说,Apple Watch 真的只是一款续航不佳的“手表”。
毕竟,一个习惯每天出门带伞的人,不需要额外关注天气预报中的阴晴天气。
很多想要尝试深度操作的用户认为Apple Watch拥有触摸屏、功能类似Home键的表冠以及相对丰富的应用生态系统。
他们误以为它是迷你版的便携式iPhone,并试图用它来取代iPhone。
信息阅读、文字写作等一系列深度操作。
更不用说手表的小屏幕让阅读文字时眼睛酸痛。
当你抬起手腕超过15秒时,你的手臂就会非常疲劳,就像触摸屏笔记本电脑需要你举手才能点击直立的屏幕一样。
因此,无论你是举手看书、打电话、写信息,只要持续很长时间,都会是一个非常不愉快的操作。
虽然watchOS 3加入了手写识别,而且识别率也不低,但用手指在稍大的屏幕上画笔画就会有一种刻米粒般费力的感觉,更不用说提到的抬腕过程了多于。
慢性疲劳的感觉。
那么Apple Watch适合哪些人呢?它的最佳使用场景是什么?为什么设计出这样一款介于传统手表和手机之间“尴尬”的电子产品呢?想一想。
想想看,我们只要打开手机屏幕就可以看到日期和时间,但很多人还是习惯戴手表。
为什么?因为手机可能不会一直带在身边,但手表却一直戴在手腕上。
想象一下下面的场景,无论你是戴着手表还是随身携带手机。
去打羽毛球或乒乓球;在床上小睡一会儿;去跑步;在健身房锻炼。
与从口袋里掏出手机并举起屏幕来查看时间相比,您只需抬起手腕并查看表盘即可得知时间。
显然,后者的动作更加简洁。
因此,当单纯发挥“查看时间”的作用时,手表在“便携性”方面显然要优于手机。
那么,如果我们不仅仅满足于查看手表上的时间呢?于是Apple Watch应运而生。
回想一下我们每天在手机上接收或查询的信息量,有多少是在解锁屏幕后不到10秒的时间内处理完毕的。
日历事件安排、音乐播放切换、闹钟、待办事项提醒、营销促销邮件、快件取件通知、蜂窝数据流量提醒、微信群中不相关消息、垃圾短信等,我统称为这一类信息就是“轻度处理的信息”,这也是Apple Watch存在的最大意义。
只要接收到的信息是iPhone通知中心可以接收的推送消息(短信、微信、电话、邮件等),Apple Watch就可以接收。
当所有信息传达给我时,我总是先通过手表得到通知,然后我抬起手腕查看。
如果是“轻度处理的信息”,我会直接在Watch屏幕上进行处理。
比如,我快速浏览完邮件后,在Watch上标记或删除邮件,或者接到骚扰电话后直接挂断,直接收到微信发的红包。
有时候我躺在床上休息的时候,就会有电话打进来,我不用碰床头的电话。
相反,我直接用手表接听。
不过,手表的声音更适合室内环境。
如果在室外,一般听不清楚。
只有对应的“深处理信息”,我才需要拿出手机来操作,比如家人或女朋友的信息,或者工作中要回复的电子邮件。
因此,在接收信息方面,Watch对于我来说就像是一个“信息中转站”,过滤掉那些不值得我费力拿出手机去处理的“轻度处理的信息”。
当我拿出手机时,只需要处理剩下的“重处理信息”。
另外,在信息接收的稳定性方面,手表通过手腕的震动触控来提醒消息。
只要不摘下手表,就可以保证不错过任何消息提醒。
即使你没有立即举手查看手表的振动通知,但过一会儿查看表盘时,表盘顶部也会有一个红点提醒你有未读消息。
您可以直接下拉通知栏查看,也可以在屏幕上查看。
通过 3D Touch 一键清除所有消息通知。
信息查询如上所述,我们对Apple Watch的需求源于我们不满足于只在表盘上看到日期和时间信息。
那么除了在iPhone上被动接收所有推送消息外,我们还可以在Watch上主动查看哪些信息呢?作为一款手表,当我们举手观看时,我们最常浏览的就是它的表盘内容。
watchOS提供了多种不同功能的表盘,我主要设置了日常使用的三套表盘(相册、模块、计时)。
只要手指在屏幕上左右滑动,就可以根据不同的使用场景进行切换。
到不同的表盘。
最实用的是“模块”转盘,可以在转盘的不同方向(屏幕四个角、中间、底部中央)设置不同的功能栏。
除了日期时间和电池容量等基本信息外,我在中间设置了“日历”功能栏,可以显示最新的日历事件信息,包括事件名称、日期、时间和地点。
如果单击,还可以在小列表中查看所有日历事件。
右下角设置的是GTD工具“Omnifocus”,它以数字形式显示我当天需要完成的任务数量。
如果您点击进去,还可以看到具体的任务是什么。
通过以上两个功能,我只需要抬起手表就可以快速查看并确认今天的日程安排以及全天的待办任务。
左下角的麦克风图标是“只需按录音”。
只需轻轻一按,即可通过手表立即录音。
录音完成后,几乎同时传输到iPhone。
打开手机应用即可查看录音。
优点是启动快捷操作容易,同步速度快,录音效果清晰。
但缺点是录音过程中不能对手表进行其他操作,否则录音会被强行中断。
除了放置在表盘上的应用程序可以快速启动外,其他应用程序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启动:应用程序菜单栏(点击表冠)和DOCK(点击侧边按钮)。
应用程序菜单栏围绕中心的时钟图标,无需额外缩放。
有 16 个应用程序图标,您可以用手指轻松单击来启动。
我通常将最常用的应用程序放在这些位置。
坦率地说,16 个通常不够,因为我在 Watch 上经常使用的应用程序很少。
下面几个App除了表盘上快速启动外,我还会主动点击菜单栏查询信息。
Moovit:根据您的位置列出最近的公交车站,并显示每辆公交车的预计到达时间。
天气:显示您感兴趣的城市的天气和温度。
PhoneBattery:显示 iPhone 电池电量。
淘宝:查看要收货的物流详情。
至于信息的输出,之前我提到过,手表的屏幕较小,抬腕的疲劳让我们无法对信息进行深入的操作。
然而,“信息的输出”往往意味着深入的操作,因此与接收和查询信息相比,Apple Watch 在这方面的突出表现实际上是比较弱的。
否则我们还需要 iPhone 做什么?尽管如此,通过这几个月的使用,我发现Apple Watch有几个轻操作在“信息输出”方面非常有用。
快速回复:有时您会收到一些短信或微信。
事实上,你只需要回复诸如“好的”、“明白了”或“没错”之类的句子即可完成对话。
所以,这个时候拿出手机输入这些文字是没有用的。
必要的。
我会设置一些常用的快速回复短语,直接在手表上回复。
如果有一些短语不在我的列表中,但实际上是很短的句子,我还可以通过手写识别“涂鸦”输入文本。
PS:手写时,建议用指甲而不是手指在屏幕上滑动。
支付时,双击侧边按钮,在Watch上调出Apple Pay界面,然后将手腕靠近读卡器即可完成支付。
此外,您还可以通过显示支付宝付款码进行支付。
不过Watch的支付功能我基本不使用,主要是因为我有记账的习惯。
于是,用手表付款后,我就拿出手机去记账。
还不如拿出手机一次性完成支付和记账动作,这样更简洁。
至于为什么不使用Watch进行记账,虽然记账工具MoneyPro有Watch版本,但我个人认为在Watch上记账已经是一个深度操作,在小屏幕上执行起来非常费力。
Siri的使用 在使用Apple Watch之前,我一直觉得Siri是个没什么用的功能。
一方面它不够智能,另一方面我还不习惯和机器说话。
我什至拿出了我的iPhone。
有时我只想直接进行操作,而不是与 Siri 交谈。
Watch 上的 Siri 正好可以完成那种“小屏幕操作不方便,但拿出 iPhone 又太大又大材小用”的操作。
例如,做杯面时,我只需抬起手腕对手表说“定时器3分钟”,然后等待手表提醒我。
如果我想小睡一下,我只需说“设置 14:00 的闹钟”,手表就会在时间到时叫醒我。
最常见的情况是某个项目要到某个时间才能启动。
例如,我下班后要去收集点取快递,所以我直接通过 Siri 创建提醒:“提醒我今天下午 18:30 去取快递。
”我的 Omnifocus可以设置同步提醒,因此通过 Siri 创建的提醒也会反映在我表盘的 Omnifocus 功能栏中。
另外,只要我完成某件事,我也可以在Watch上的Omnifocus中直接标记“已完成”。
正在播放的 Dock 只能在屏幕上显示一个应用程序。
其余应用程序可以通过左右滑动查看。
显示效率远不如应用菜单栏,所以我只用DOCK放置“正在播放”,以便最快切换到播放菜单。
。
“正在播放”是我非常喜欢并且经常在手表上使用的功能。
以前我使用线控耳机时,虽然可以通过线控进行播放/暂停、音量调节、音乐切换等动作,但有一个动作是需要拿出手机才能完成的,那就是:当我听到我喜欢的音乐时,我想将其添加到“我最喜欢的音乐”列表中时,这个动作可以在“正在播放”中完成。
另外,我还非常喜欢可以通过旋转表冠来调节“正在播放”的音量。
这种非常连贯的体验比点击“+/-”按钮要好得多。
最后,很多时候,我们担心错过任何消息通知或者需要执行一些简单的操作,所以我们忍不住解锁手机屏幕。
本来只是想看看微信有哪些未读消息,结果刷了好久朋友圈。
本来只是查看所购商品的物流进度,结果又去淘宝又下了几单。
手机屏幕真的就像一面“黑镜”。
彩色屏幕一旦亮起,有时真的很难摆脱。
我们经常抱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迫使我们的个人时间变得支离破碎。
很多时候这些碎片化的时间往往都是由手机造成的。
而自从戴上Apple Watch之后,它对我最大的影响就是它让我从对手机的过度依赖和沉迷中解脱出来。
我不再需要担心是否有遗漏或延迟的手机消息,也不需要专门为了一些琐事而打开手机屏幕然后失控。
我这才发现,自己不知不觉间腾出了这么多时间,可以专心做《黑镜世界》以外的很多事情。
而这一切都要归功于 Apple Wat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