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智能手表为代表的智能穿戴设备在全球范围内持续落伍。
曾几何时,智能手表和手环被认为是继智能手机之后的新增长市场。
但新鲜感过去后,直到现在,智能手表仍然只针对小众消费。
市场研究公司IDC的数据显示,去年第三季度全球智能手表销量仅为1万只,同比下降51.6%。
总体而言,当前智能手??表市场较为低迷,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对它的评价从高科技代表转变为无用设备。
智能手表为何陷入如此尴尬的境地?功能还没用,什么时候才能和智能手机区分开来?大多数消费者将购买智能手表的动机归为早期采用者。
这些消费者中很大一部分在购买了智能手表后都会后悔地问这样一个问题:我有了智能手机为什么还要买智能手表?这其实就是智能手表从大热到如今很少有人支持的根本原因——实用性问题。
与智能手机相比,大多数智能手表在功能方面并没有做出太大的功能突破。
即使是智能手表中占据最大市场规模的Apple Watch,除了传统的时间查看之外,其主要功能也集中在查看信息通知、跟踪和分享健康数据以及体验手机App的部分功能。
例如,在中国,您可以体验微信、微博、支付宝、美拍、携程等应用程序的部分功能。
其他一些品牌的智能手表来来去去,功能和版本不断更新,主要集中在外观和手表材质的变化。
到目前为止,与智能手机相比,还没有独立的重大功能改进。
对于用户来说,目前智能手表的这些功能实际上并不是手表使用场景的必要需求。
总结起来,就是大家所说的无用之物。
以信息通知查看为例。
大多数人真的需要一只可以随时随地查看信息、关注最新动态的“电子狗”吗?当工作时间面临大量的信息轰炸时,智能手表这一功能的存在,实际上给其用户带来了更多的压力和社交焦虑。
我们来看看健康数据。
当每个人身边都有智能手机时,心跳、步数和运动数据实际上都可以通过手机了解。
为什么需要智能手表来录音?能够在手表上体验手机App的一些功能就更没用了。
受手表操作大小和内存的限制,该应用程序需要剥离大部分功能。
可以使用的功能很少,体验不好。
如果有时间的话最好在智能手表上使用。
智能手表提供的这些功能真的是消费者所需要的吗?能否独立于智能手机区分?从大部分消费者的反馈来看,并不是有少量智能手表购买后就闲置在角落里。
一些消费者甚至认为购买智能手表就意味着“花钱买痛”。
他们在购买前充满期待,但购买后体验后却发现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甚至有些功能还需要配合智能手机使用。
当实际的用户体验远低于预期时,就不难理解为何近两年智能手表的出货量没有太大提升。
电池寿命差是很难解决的。
除了功能之外,智能手表另一个被诟病的问题就是续航。
与机械手表只需要日常挥手产生的能量来保持永远运行而不需要额外的能量存储补充相比,尽管目前许多智能手表制造商都能够确保电池能够支持最后一个月的续航时间。
对于用户来说,其实还是有一些担忧的。
谁知道智能手表什么时候会突然没电了。
可怕的是,智能手表一旦没电了,就真的不如机械手表了。
为了区别于普通手表,智能手表加入了越来越多的智能协作交互功能。
处理器对数据计算调用的需求更大,消耗的电量也更多。
受限于手表的尺寸和重量,电池容量有限,这意味着即使目前的电池续航能力有所提升,但能够支持的时间仍然有限。
在智能手表续航技术没有重大突破性创新之前,电池续航将是制约智能手表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
高端市场消费者认可度较低,传统手表更受欢迎。
智能手表的价格多为中高端,金额也不低。
事实上,其针对的消费者主要是具有一定经济能力的中高端用户。
在这些用户中,相比于主要注重满足功能需求的智能手表,他们其实更注重产品的价值。
与智能手表相比,制作精良、价值更高的机械手表,其品质显然更受认可。
从目前的消费趋势来看,价格已经不再是影响中产阶级选择的主要因素。
尼尔森数据显示,45%的消费者表示愿意购买奢侈品,因为奢侈品的质量和品质更可靠。
这实际上说明了越来越多高消费能力的用户对商品价值的重视。
与此同时,消费者也开始看重产品带来的自我认同感。
尤其对于年轻消费者来说,自我认同和个性变得尤为重要。
在极限经济时代,选择更多的传统手表比由于技术和工艺有限而在外观和功能上尚未突破的智能手表更受欢迎。
无论是外观、硬件、续航还是实用性,目前还没有一款智能手表能够给消费者带来惊喜。
它还需要不断改进才能获得市场认可。
笔者曾经认为,智能手表有很大潜力成为现象级的切入点。
不过,如果智能手表仍然没有实现突破性的发展,未来,随着智能手机材质和形态的进一步发展,作为智能可穿戴设备的代表,它的命运也将发生改变。
在历史的长河中,没有办法逃脱被市场遗忘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