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投资硬件,也不看好”——这是我与很多一级市场投资者沟通后听到的答案。
确实,在我之前的许多研究中,“可穿戴设备”经常得出的结论是它们“不可靠”。
具体来说,我发现可穿戴设备整个行业有几个显着的特点:1、真正的医疗级数据往往是不可穿戴的,比如血压、血糖(目前指尖采血仍然是医院外的主要方式),心电图(12指南); 2、可穿戴数据往往医疗价值相对较小,例如计步、体温、体重、心率等; (3)可穿戴设备往往不会被用户持续佩戴,比如手环(当然也有一些极客会持续佩戴,但从目前国内手环出货量来看,还远远没有达到预期的普及程度)。
这确实给可穿戴医疗设备的创业者带来了很多困惑。
他们一直无法找到“杀手级”应用,同质化严重,红海竞争已经成为非常严重的问题。
新发布的Apple Watch在健康数据采集功能上也明显表现出极大的克制。
如果确实“靠谱”,苹果凭实力还会如此谨慎吗?所有这些现象都给整个可穿戴设备创业蒙上了一层阴云。
不过,我想说,可穿戴医疗器械的创业者们,请继续走下去,坚持下去,因为这个方向是没有问题的,只是我们还处于爆炸点前的黑夜,但很快,黎明就会到来,我我说的不是心灵鸡汤,我们看下面的分析。
我们先看数据。
在动脉网整理的年度互联网医疗投资统计中,我们其实可以发现,可穿戴设备领域其实投资项目最多,这与很多投资者的口头表达有很大出入。
并且今年第四季度,可穿戴设备领域无论是融资金额还是融资项目数量都遥遥领先于互联网医疗领域。
那么,可穿戴设备真的无法筹集资金吗?另外,利用硬件,即可穿戴设备,进入移动医疗也有很多方面的优势。
首先,很多硬件使用场景天然存在,比如血压计、血糖仪等,即使没有移动互联网功能模块,也不影响其在中国每年数百万台的销量。
与医疗健康APP等形式相比,医疗硬件往往不需要用户改变原有的使用习惯,省去了用户教育成本,因此入门更加顺畅。
其次,硬件还比APP有更强的“时间门槛”,这就是所谓的先发优势。
虽然从技术上来说,大多数移动医疗硬件产品的门槛还不够高,不足以实现垄断(我们都知道移动互联网血压计目前有很多厂家生产,移动互联网血糖仪和心电图稍微不太常见,但是他们也不缺乏竞争),但不可否认的是,从产品设计开发到通过医疗器械认证,到最终量产,以及不断的bug修复和调试,需要很长的时间,而且因为硬件与APP不同,它无法做到真正的“快速迭代”,所以上线前要更加谨慎。
换句话说,硬件公司如果遇到竞争对手,至少会有一个“时间门槛”。
竞争对手的抄袭和抄袭抄袭会比APP需要更长的时间,在这个时间就是生命的互联网时代,领先一段时间意味着在用户规模和声誉上可能具有显着的优势。
第三,相比APP,硬件产品的用户转换成本更高,粘性相对更强。
除非有足够的差异化和明显的体验提升,否则普通用户更倾向于继续使用相同的硬件(用户习惯和测量数据一致性)。
第四,我认为可穿戴医疗硬件也是移动医疗产品最具革命性的形态。
对于用户来说,移动互联网医疗硬件可以增加家庭互动场景(更何况,iHealth等公司已将此作为主要营销点),而在传统医疗硬件(如血糖仪)的环境下,用户的最终获得的剖面数据缺乏有效的解读、提醒和干预。
变成移动互联网产品后,数据的云化和共享(当然必须注意隐私保护等因素)、实时自动化、人工干预和健康可以结合起来。
管理服务访问极大地改善了患者体验和硬件的功能范围。
硬件不再只是产生数据的工具,更是连接医疗服务的有效媒介。
另一方面,对于医生来说,移动医疗硬件的介入可以大大减轻他们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就糖尿病患者管理而言)。
如果没有移动互联网血糖仪产品,医生和患者之间就会产生隔阂。
血糖测量和数据采集需要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是医疗资源的低效应用。
同时,医生必须一对一地检查每个患者的血糖状况,但事实上,其中许多步骤都可以自动化。
识别、自动干预,或者血糖数据正常,根本不需要医生检查和干预。
试想一下,有多少糖尿病患者从传统血糖仪转向了移动互联网血糖仪。
可以节省医生多少时间,可以分配多少医疗资源到那些本应由医生手工诊断和治疗的疾病上。
第三,对于商业企业来说,传统硬件与移动互联网的区别在于“收放自如”的能力。
所谓“一采集”是指数据采集能力,所谓“一发布”是指信息推送能力。
即使现有数百万甚至数千万患者使用传统血糖仪厂家,这些患者的价值也无法充分体现,因为他们不具备“收放自如”的功能。
公司无法获取这些数据,无法提供精准的服务推送。
。
但改用移动互联网血糖仪后,这些患者真正成为了可以管理、可以影响的“用户”。
因此,无论从患者、医生还是商业企业的角度来看,移动互联网医疗硬件(又称可穿戴设备)带来的变化都是巨大的。
只是需要时间,为什么不给这些创业者更多的机会呢?关于如何与巨头竞争,我认为首先,巨头更多的是“平台思维”,比如微信的硬件开放平台、百度的健康运营、小米的硬件接入等。
本质上,硬件还是应该有技术的。
专业知识。
专业化。
此外,聚焦策略也是初创可穿戴设备公司可以选择的一条路径。
所谓专注,是指他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细分市场,比如从疾病类型的角度,切入糖尿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肝病还是什么?从区域来看,我们会针对某些城市甚至一些资源优势较好的地区;另外,我们还会从人群角度等进行细分,细分再细分之后,有时候你会感觉“好像不是做互联网的”。
事实上,我认为这并不重要。
对于投机性赌博金融家来说,当然需要依靠各种理念,但如果真的需要生存,更清晰、更清晰的业务定位和执行能力比“XX思维”重要得多。
我曾经是一名证券分析师,所以我无法改变一些旧习惯。
我想和你分享一张照片。
这是近一年来美股上市概念股的走势。
转自邱国禄朋友圈。
看起来像这些公司。
而美国民众并不真正理解“互联网思维”。
看来中国人还是需要普及一下。
最后有两句话:技术在不断进步,投资者可以悲观,但创业者一定要乐观。
人们总是高估短期趋势,却低估长期趋势。
古今中外都是如此。